部编版《背影》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背影》是⼀篇纪实散⽂,也是⼀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背影》教案 【学习⽬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爱的深沉。
2.学习⽂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字来⾃于哪篇课⽂,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回答,引⼊⽂题,⾛近作者。
⼆、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阅读课⽂,理清⽂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初步赏析。
⾃读,提问,感知。
1.⽂题为“背影”,那么⽂中⼏次写到了⽗亲的背影?“背影”在全⽂中起什么作⽤? 2.你认为最感⼈的是哪⼀次背影? 3.⽂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现在,再读这幅⽂字描绘的画⾯,你⼜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朗读,再次体会第⼆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体味出⽗亲买橘的不易以及⽣活的艰⾟,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亲为什么给⼉⼦“买橘”? (学⽣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2.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背影》教案 教学⽬标: 1、抓住⼈物的⾔⾏和细节描写,感受⽗爱。
2、能抓住⼈⼈物的⾔⾏和细节进⾏对⽗爱的表达。
教学设计: ⼀、古诗导⼊ 师:同学们,先让⽼师念⼀⾸古诗吧。
《游⼦吟》诗中的哪些地⽅让你感动呢? 师:⾃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之情的离别呢!母亲看着孩⼦将背上⾏囊独⾃远⾏去寻找遥不可知的未来。
已⽆语,她只能将牵肠的担忧和揪⼼的疼爱⼀针⼀针地缝进游⼦厚实的⾐服⾥。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背影锁定的问题1.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3.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1.朗读指导法。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自学研讨法。
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疑难点,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探讨品味语言。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一、导入(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学士以“送别”为题材写了许多诗文: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纤细柔情,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别,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惜别……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那么作者写的是谁与谁的分别呢?表达了什么感情呢?(二)导入新课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
《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一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通过查字典、议论、点拨解决若干字词在本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事件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背影”二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有什么作用?3.写人一般是写外表,本文为什么却偏要写背影?4.本文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的心,激起了你的感情波澜?(除这些问题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加以收集、整理。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学案

背影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教学设想: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
2、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
3、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要是了解一点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
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八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一起来拜读这篇大作。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字词积累: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
“交卸”,用于某种职务。
“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
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
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
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
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
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
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四、自主质疑:(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____1、人物、事件、地点。
____2、不能理解的词句。
____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____4、写背影的语句。
_五、整体感知课文“背影”是作者父亲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背影》是一篇以父爱为主题的散文,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背影》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亲情的珍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写作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运用场景;
-在写作练习中,引导学生将所学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并进行个性化发挥;
-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协作能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私关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父爱的伟大。
-以本文为例,教授散文阅读方法,如关注文章结构、品味精彩语句等。
2.教学难点
(1)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区分并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写作方法;
(3)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写作中,创作具有个性的作品;
(4)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举例:
-在解读文本时,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
6.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背影》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词汇句型的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型进行表达时可能遇到困难,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和活动来加强巩固。
-创作实践:如何将所学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背影》描绘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敬爱之情,学生需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生活琐事表达的情感。
-分析写作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生需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掌握词汇句型: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如“蹒跚”、“赋闲”、“踌躇”、“晶莹”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表达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课《背影》教案(两课时)

14 背影朱自清【教材分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真挚感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圈点勾画,找出“背影”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教学重点】听课文配乐朗读,找“背影”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背影发生的背景,列举文中充满温暖的细节,初步感知父子深情。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它用朴实无华、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在哪里。
二、正音释词1.PPT出示一组词语:(1)请学生朗读这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请几个同学解释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指失业在家。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3)全班齐读这组词语,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
三、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200万字。
2.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背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背影》教案(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背影》《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2、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2、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3、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4、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5、体会文章那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2、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3、背影”作为全文线索,感情的聚焦点在文中多次写到,尤其以父亲为买橘子而过铁道那个场面时的描写为最详细──它的描写特点与感人力量;4、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难点】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案

背影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父子深情一、导入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要被人们淡忘。
其实,父爱无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
二、写作背景介绍先来看一看本文的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就是课文最后一节提到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之期”什么意思?——与世长辞的日子朱自清作为人子,怎不悲伤感怀。
读着父亲来信,作者不禁回忆起八年前(1917年)的往事。
三、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1、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父亲买桔时的背影。
2、这个“背影”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体态:肥胖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年龄:老年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满足。
)3、视频欣赏:让我们欣赏一下电视散文《背影》中的这一画面。
这张“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四、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一、导入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同学们是否给父母读过自己的作文?看到儿子发表的文章,父亲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这样郑重其事地一字一句地读,似乎也不足为奇。
但是为什么“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背影》中写了什么使父亲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聚焦“背影”1、课文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到底是什么样的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我们一起看一下第6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背影。
(1)肥胖、努力、笨拙、艰难的背影(2)质朴、朴素的背影聚焦第3段,补充背景资料:1917年,父亲时任徐州榷que运局长。
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
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
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
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朱自清年谱》)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祖母去世,父亲内心充满悲伤与自责,所以父亲爬月台的时候,不仅顶着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沉痛,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质朴的背影,还是略带悲伤的背影。
2、课文最后一段有一句话“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说明父亲并不是一个耐心的人,常因事忙暴躁。
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主题阅读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主题阅读课教学设计细节中见父爱——《背影》主题阅读课教学设计研究目标】1.研究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3.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课前预】自读《背影》、《语文主题研究丛书•一路走来一路歌》八年级上第二本P8《麦黄黄杏黄黄》、P67《父亲的半瓶酒》、p71《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p74《父子情》、p78《父亲的自行车》,勾画圈点文章中的生字词,小组内合作掌握并批注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
课内活动】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父亲》)课前2分钟,学生齐诵诗歌《爸爸,我爱您》。
播放背景音乐《父亲》,老师诵读诗歌导入。
二、感悟父爱1.速读《背影》,感受父爱(幻灯片展示)1) 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在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2) 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哪个“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在课本上划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
2.拓展阅读,感悟父爱(幻灯片展示)阅读《语文主题研究丛书•一路走来一路歌》中的P8《麦黄黄杏黄黄》、P67《父亲的半瓶酒》、p71《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p78《父亲的自行车》。
勾画出父亲的相关描写,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你最喜欢哪篇文章的父亲?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3.我诉我写我真情——回味至爱亲情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
想一想,其中最让你感动的事情,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并将片段写在练本上。
要求运用准确的动词或朴实的语言描写。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掌握文章生字词,学习本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特色,感受其中包含的深沉的父爱,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2.学习本文选取特殊角度,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刻画人物的写法。
3.理解文章抒发的真挚的父子之情,激发学生理解父母,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对于文中四次“背影”及“我”的四次流泪的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找出它们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体会“我”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
(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三、写作背景:《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四、快速读文,初步感知1、揣摩字词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播放音乐,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部编】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部编】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品味散文的美。
2.了解散文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把握对人物的刻画描写。
3.通过交流讨论,体会文中父亲的爱,联系实际,感受父爱。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引导学生正确整体感知文意,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教学难点:掌握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思路:《背影》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散文,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再对重要的字词进行积累,然后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抓住重点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让学生由衷地表达出对文章的内容的感悟,进而深悟本文的中心思想:父子深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堂导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介绍朱自清以及写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爱,然后仔细品读文中父亲简短的对话,再让同学们找出关于“我”态度的句子,留下思考,“我”对父亲的态度的转变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一、音频导入,创设情境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
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介绍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激发兴趣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及创作背景。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
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背影》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
课时
一课时
执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背影》是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入了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让学生把握不同类型的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一节课,提高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步:明确语言特点:“素朴”“典雅”“简净”
第二步:初步构思品味的框架——语言特点+作用
这句话具有素朴、典雅、简净的特点。写出了丧事和父亲的失业导致家中光景惨淡。
第三步:语言特点(结合相关词句谈)+作用
这句话的句子都很短,且句句有用,可见语言之简净;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可见语言之素朴而典雅。这句话运用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之感。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影》这篇散文的语言的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说:“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课后的“积累拓展”处又说“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些独具特色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预习提示和“积累拓展”处中本课语言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精品教学设计

出示: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房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着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的诵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
背影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朴实的包含深情的语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父子深情;
2.了解故事情节,学习作者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3.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引起自己对亲人的回忆和共鸣,能简单的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朴实的包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1.请同学再次读文章,找出你认为表现“父对子的爱”的地方。
2.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内容引导深入体会“父对子”的深情,并相机板书。
针对③师补充资料(出示资料):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先生谈本文背景时说: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式这样的:黑布帽、黑布大马褂、深青不棉袍。与此对应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贵重的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点点滴滴都是父爱啊!
⑤········
(二)品读“子对父”的爱:
生再读文章,寻找表现出“我”的懂事,“我”领会到父爱的语句。
“四次流泪”
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我的泪又来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背影》【学习目标】1.从题目入手,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感受父子深情。
2.关注线索和详略安排,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作家李广田说,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背影》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经典中的经典,探寻它感人至深的奥秘。
二、深入理解父子深情1. 默读,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读感受。
发言参考句式:①在《背影》中,我看到了一位的父亲(儿子),他对儿子(父亲)满怀之情。
②文中的“”一句(段)让我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过往,相同的是,不同的是。
(此环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
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2.朗读,关注父亲举止,体会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朗读第6 段,联系全文细细品味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答案示例:作者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这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
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作者详写“背影”,把“背影”作为一个感情的凝聚点或父爱的象征物,融入感情,慢慢释放,表现了深切的父爱,使情感的表达更具体、更有隽永的意味;详写“背影”,既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又能从中理解父爱的普遍意义,从而领悟文章深广的意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三课时)

背影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箸.拭.琐屑.晶.莹..迂.蹒跚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6段齐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背影》的情感内涵,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叙事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家庭、父母之爱的珍视和感恩。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学生对亲情价值的感悟和感恩情怀的培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父亲深厚情感的表达。
激发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亲情的意义并表达对家人的感恩。
作者简介: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清新的文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著称。
《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怀念和感激。
教学准备:《背影》课文PPT课件,包含朱自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亲情、父爱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眼中的亲情”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亲情、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亲情主题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背影》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蹒跚”、“潸然泪下”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深入探讨(15分钟)1. 细节描写: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如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亲情价值:讨论亲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父爱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
《背影》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品味质朴简洁的语句描写中传达的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诵读、抓典型句子感受生活沧桑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之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感受父爱。
教学难点: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感受历经沧桑却又最终和解的父子之爱。
三、文本分析《背影》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赞美人性中至善、至真、至纯的感情。
《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于平常中寓深意,于无声处见真情。
全文通过细节的刻画,表现了父爱深情。
通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曲爱的赞歌。
体现了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不着一字却尽显风流。
文中四次提到“背影”,四次写到“流泪”,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让我们在淡淡的忧愁伤感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应。
四、教学方法: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阅读时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便其顺畅地进入文本阅读。
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情感,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借助细节进行品味。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人都说,父爱如山,如山那般高大,也如山那般默默不语,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我们就会发现,父亲的爱一直环绕在我们身旁,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乃至一个背影都是父爱的深沉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看父亲的一个背影带给他怎样的感动。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
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
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
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
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
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
真切地表现出来。
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
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
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
这是写作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
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
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虚写是对实写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①动作描写。
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
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
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②语言描写。
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
这些话蕴含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大拙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
“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回忆往事回忆背影(望父买橘) 6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