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广州市白云区2013届高三语文四校调研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四校2013届高三调研联考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A.青睐/招徕缭乱/嘹望哨靡丽/望风披靡
B.刹那/古刹折断/折本儿箴言/缄口不语
C.军饷/晌午迫害/迫击炮反诘/佶屈聱牙
D.僭越/谮言散失/散热器朔风/溯流而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漂泊者萧红》一书呈现了萧红孤独短暂的一生,她在冷漠的社会中一个人茕茕孑立,只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抵抗与生俱有的孤独。
B.贺岁片《泰囧》除人物关系错位带来的喜剧效果之外,亦有打动人心的真挚情感,能
够赢得掌声可谓实至名归。
C.山东黄金男篮俱乐部注重培养年轻球员,希望他们日后在赛场上能够与国外大牌球员
平起平坐而不落下风。
D.长期以来,我们的好多官员对待问题习惯观望,在会议上说得头头是道,真正发生问
题了,却往往只对下问责,而把自己置之度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
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B.改变重在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C.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每年都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D.科学家并不完全否认报废卫星坠落地球没有砸中人的可能性,但认为这种可能性是非
常小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绘画,是画给人看的,通常被称作视觉艺术。
这种凭借视觉而引起它种感觉的现象,
我们称之为联觉,也有人叫做通感。
①于是,一艺而兼众妙,仅仅作用于人们眼睛的绘画,却似乎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感官
②通过画家的写形绘色,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鸟鸣蛙唱、流水叮咚;似乎可以嗅到花香阵
阵、芳草袭人
③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完整鲜明而可感的艺术境界
④也好像能够触摸到石坚雪寒、山温水软
⑤然而优秀的绘画作品并不只给观者视觉的享受
A.②④③⑤① B.⑤②④①③ C.②④⑤①③ D.⑤①②④③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文,完成5—9题(共22分,选择题每题3分。
)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
帆山子,其别号也。
性逋宕不羁。
读经书悉
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或下一令
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
何也? 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
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
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尤长于
说往事,叙先贤遗迹。
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
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
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几上罗列图
书、珮环。
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
“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
”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
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
自称无方之民。
其信然矣。
其挚友
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
设位,祀之于江上之
延生佛舍。
帆山,其一也。
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
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彻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卒不为先儒所囿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
B. 一情中所有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C. 扼腕而谈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 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⑥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
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
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有五个朋友,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
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9.翻译和断句。
(10分)
(1)翻译
①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3分)
②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
潮生潮落海门东。
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
渔歌忽断荻花风。
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1)上片中的“飞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三题计分)(6分)。
”《论语》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清表》
(2)___________。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扬州慢》
(4)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
,_______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当历史成为消费品
①人们在荧屏前津津有味地“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
②“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
伦品目焉”。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主流观念中,历史一直有着崇高甚至神圣的位置。
“春秋笔法”也是中国文人在政治高压下指陈时弊的惯常手法,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历史的写法也
就极其敏感。
③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充满惊心动魄的故事,因此连村夫野老都喜欢谈古
论今,种种稗官野史又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传统戏剧很少与现实生活有关,几乎都
是“历史剧”。
所以老老少少对历史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成为重要的休闲物。
因此,时下“历史剧”在荧屏的热播、吸引大量观众,确非偶然。
④在民间,“历史剧”随着社会巨变,经历了从消失、复活到现在火暴异常的几个阶段。
“历史”从来是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娱乐消闲的重要部分,从曲艺说书,到戏剧小说,无不
如此。
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个人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方面”,所
以时时刻刻要警惕“封建腐朽”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消闲”也被认为是有阶级性的,这
个领域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主要战场”。
因此,要用新编“革命故事”和“革命样板戏”取代民间传统的“历史话语”,在“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民间传统休闲的“历史话语”几乎完全消失。
⑤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私人生活”的存在得到承认,对个
人生活的干预越来越少,不再把“生活方式”与“政治”完全等同,允许一种精神“消闲品”的
存在。
在销声匿迹数十年后,市民文化、消闲文化迅速兴起。
而且,这种社会变化与电视
这种最强有力的大众传媒在中国的普及几乎同步,“看电视”成为最普遍的消闲方式。
⑥但数十年的“休闲文化”的断层,已使人们对那种充满市民气息和商业化的消费文化的再
生产,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陆也拍了一些力图“消闲”的历史剧,都不成功,收视率平平,对大众明显缺乏吸引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香港电视剧
《戏说乾隆》,一炮而红,风靡大江南北,全国数十个电视台同时播映此片,一时蔚为大
观。
内地观众和影视从业者第一次知道,“历史”竟能如此书写或曰如此编造!
⑦《戏说乾隆》无疑是大陆这类“消闲历史剧”的“教科书”,也是大陆大众文化史上的标志
性事件。
可以说,后来荧屏热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
等大陆自己拍摄的“戏说”,实际都以《戏说乾隆》为师。
如果说琼瑶的“言情剧”是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大陆“言情剧”的启蒙老师,那《戏说乾隆》则可说是大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
直到现在仍乐此不疲的“历史戏说”的发蒙老师。
中国民间“消费历史”的传统,在新时代终
于找到了“电视”这个最佳载体。
⑧荧屏戏说历史的勃兴除了传统文化因素,还有现实的原因。
相对现实题材,拍摄历史
题材时影视人员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要大得多,因此“历史剧”自然更吸引观众。
反过来,
历史剧的观众越多,制作人的利润也更多,对历史剧的投入则更多,越要千方百计适应观
众的口味,拍出的片子当然更好看,无形中又进一步影响、强化了观众对历史剧的兴趣,
塑造了观众的品位。
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彼此促进的互动,二者的
“共谋”形成了荧屏“消费历史”的繁荣局面。
⑨对中国以往一代又一代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历史”过去是由《三国演义》《水浒》这类“小说家言”书写;现在,在这个所谓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则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
书写!然而,人们在荧屏前“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
君不见,一些
“戏说”在美化皇帝时还某种程度上有对皇帝的“调侃”,而一些所谓“历史正剧”却只有对皇
上的歌颂、崇拜!
⑩因此,对“历史剧”的生产者来说,剧中的“史观”问题其实格外重要,其责任之重大,恐
怕连生产者自己也想象不到。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
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春秋笔法”是中国文人书写历史的一种惯常写法,与史家记录方式无异。
B.时下“历史剧“在电视荧屏热播,吸引大量观众,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C.在“历史成为消费品”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由“消失”到“复活”的阶段。
D.消闲历史剧《戏说乾隆》开创了中国民间“消费历史”的新形式。
E.在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书写。
F.从“历史正剧”的角度看,戏说历史电视剧中对皇帝的调侃纯属编造。
1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历史成为消费品”的是()
A.民间曲艺说书B.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C.革命样板戏D.小说《三国演义》
,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14.文中说“人们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历史成为消费品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阐述。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3小题,共15分。
请选取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神线
包作军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
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的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慕厂长科长们大鱼
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
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破产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
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
工资也不高。
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
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
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
先寄存
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你嘛,才叫真正的神线。
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16.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简要
加以概括。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
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为他为什么而悲哀?试作探究。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具体说明吗?
: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
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
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庆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
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但是,我反对
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我反对认为文明并无进步落后之分、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等同的
文化相对主义。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
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
⑥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⑦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不是所有人)的尖锐嘲讽等等。
他常常失之偏颇、片面,并非以理服人,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对
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
鲁迅是文学家,
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⑧记者: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语——和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高照,何处人文”?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我以为
不必担忧……
19.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⑥⑦两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李泽厚先生的回答有什么风格特色?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李泽厚先生认为目前中国文化“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高照” ,“哪里去找人文”,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不超过50个字)。
22.取下列材料中的考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漫画”(
①漫画是绘画的一种
②漫画在内容上大多描绘现实生活,讽刺时事,有时也歌颂好人好事
③漫画常采用变形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有时也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④漫画具有较强的幽默感和讽刺效果
⑤漫画在构图上,常以简练的线条构成图像
漫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教师节到了,学校文学社决定出一期庆祝教师节的专刊。
请你以主编的名义,给专
刊写“编者按”。
要求:用稿件的篇名串联起来,感情真挚,在60字以内。
稿件篇名有:《长大后,我就
成了你》、《心灵的灯光》、《我的老师》、《我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这是一个“独生”年代,独立、独处、独行、独享……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独特之处。
请以“生于‘独生’年代”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既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表议论。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13年广东省白云区四校调研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1 C
2 B
3 A(B.句式杂糅,“重在……”与“以……为主”杂糅。
C.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提出”的宾语中心词“的战略方针”。
D.不合逻辑,否定不当。
)
4 B
5 B(旧事,往事。
“迹”意为事迹。
)(3分)
6 A ( A 都表被动 B ⑴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2)所字结构,做定语 C 而⑴表修饰⑵表示假设 D 介词① 在② 表比较)
7.B(①思想不受束缚,③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⑤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
②言其善谈,④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⑥言其爱洁净)(3分)
8.C(江吟香有五个朋友。
张冠李戴)(3分)
9.(10分)
(1)翻译
⑴(3分)帆山子读经书(古代经典)都能通晓(明白),终究不被(受)前代儒士观念
束缚。
(“卒”1分,“为……所”1分,基本意思1分)
⑵(3分)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
化。
(“为学”1分,“务”1分;“究”1分)
10.翻译
(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
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
(1分)
(2)断句(4分)(每错一处,扣0.5分)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
11.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4)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2. 答案:AE (A项理解错误。
原文表述是“是中国文人在政治高压下指陈时弊的惯常手法”,可以推知春秋笔法不同于史家记录历史的方式。
E项断章取义。
依据原文信息应该表述为“对中国以往一代又一代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在
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书写。
”)
13. 答案:C
14答案:①表明人们对历史的看法,甚至对现实、对未来的看法深受荧屏历史剧的影响。
(或“突出了荧屏历史剧的影响大,影响着人们对过去、对今天、对明天的看法。
”)②
提醒荧屏历史剧的生产者要认识到书写历史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观的重大责任。
15.答案:①传统文化因素: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故事和取材于历史的传统戏剧为人民
群众
喜闻乐见。
②时代因素:社会开放,允许私人生活和精神消闲品存在。
③媒体因素:消费历史的传统与大众传媒相结合。
④现实因素:历史剧制作投入多、演员发挥空间大,
使电视剧更加好看。
16答案:由“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可知其热爱自己的工
作(事业心强);由“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可知其能安守清苦的生活(知足常乐);由“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可知其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17.答案:鄙夷,带着点施舍的味道;自怜自哀,内心充满悲苦。
18.答案:为命运的捉弄而悲哀;为自己身怀绝活却再无用武之处而悲哀;为未来生活
担忧引发的悲哀。
19.答案:四个方面:如何读经问题;读经过程中遇到的对传统道德的认识问题;如何
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鲁迅的批判精神问题,问题之间存在递进/层层深入关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