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巴中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非常渴望投身到这项惠及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王丽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
C.班主任王老师因病请假半年,教物理的陈老师说:“一个班不能没有班主任,我愿意屈就班主任一职。
”D.王晓川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说道:“奶奶,您老身子真硬朗,今年高寿?”
【答案】D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D项表达得体,其他各项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在于:A:“宝贵”应改为“微薄”。
B:“抛砖引玉”是谦辞,应在形容自己说话时使用。
C:“屈就”表达不得体。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秀颀.(qí)妖娆.(ráo)融融泄泄.(xiè)
B.窗棂.(línɡ)颓.(tuí)唐妇孺.(rú)皆知
C.褴褛.(lǚ)星宿.(sù)拈.(niān)轻怕重
D.慰藉.(jí)岑.(cén)寂悲天悯.(mǐn)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
A融融泄泄(yì)。
C星宿(xiù)。
D慰藉(jiè)。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文名句填写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沙过贾谊宅》)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边塞将士久戍边地而思乡情切,但因外患未除、功业未建而难以回乡的矛盾心理。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激烈地战争场面,从侧面烘托了作战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后人事已非,恍如隔世的感受。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仁人面对残酷的打击,爱国之心至死不变,表现出了陆游《卜算子·咏梅》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的高洁与坚贞。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习,
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则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了。
七十年来,我国一项项科技成就令世人惊叹:“两弾一星”、“复兴号”高铁、港珠澳大桥、入海“蛟龙”、飞天“神舟”……这其中凝聚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报国情怀。
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奋发情怀;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志向。
【答案】(1)窈窕淑女(2)寒林空见日斜时(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6)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雄关漫道真如铁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窈窕”“霹雳”“柯”“碾”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略说“知人”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了解人难,难的是了解人内在的品德。
伪劣商品难辨,因为它有迷惑人的包装;伪善小人难识,因为它有欺骗人的假言。
而知人之难,并不只在于识别伪善小人,还在于人性之复杂——说假话有时是为了怕伤人,回避真相有时是为了保全真情,岂能一概否定?所以,中国古代把“知人”当成最高的智慧,《书经》说“知人则哲”,《老子》说“知人者智”。
②知人涉及择友,知人方能交友。
《文中子》说:“君子先择而后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多怨。
”《战国策》江乙说:“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择友,当择其德,唐孟郊《审交》诗:“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惟当金石交,可与贤达论”——这些都是择友的经验之谈,经过、见过、受过,才总结出来的。
③知人涉及育人,知人方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孔子是最了解自己学生的。
子夏三年丧毕,去见孔子,孔子给他琴,让他奏乐。
子夏拂弦,侃侃而乐作,然后说:“先王制礼乐,我不敢情绪低落,弹奏得过于压抑。
”孔子说:“子夏够得上是君子。
”闵子骞三年丧毕,也去见孔子,孔子也给他琴,让他奏乐,闵子骞拂弦,切切而悲作,然后说:“先王制礼乐,我不敢忘记悲伤,弹奏得过于欢乐。
”孔子也称赞他是君子。
同样三年丧毕,孔子从音乐中知道他们一个哀未尽,一个哀已尽。
孔子知道他们既能用真实的情感来弹奏,又能把这种情感加以理性的解释。
像孔子这样细腻的老师,怎能不培养出优秀的七十二弟子?可是,社会越来越复杂,老师了解学生的一时一事,又怎能了解学生的一世?
④知人涉及选贤,知人方能善任。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置酒,宴席之上,他问群臣:“我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什么?项羽所以失天下,又是因为什么?”臣子们的答复,他都不满意。
最后他说:“运
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项羽唯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个故事首先说的是用人,嫉贤妒能,唯愚是举,当然是胜利之大忌;可是,用人首先在知人,刘邦若不能把张良、萧何、韩信的德才了解得那么透彻,把他们从芸芸众生中挑出来,焉能任用他们建功立业?
⑤知人确实很难。
人们常说多数人“心里有杆秤”,又说“日久见人心”。
陆游有两句名言:“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
”然而欲知真相,公论尚需长久;欲晓一心,还要先见众心,这都是不容易的。
有时候,急于结交和用人,等不得那么久,一旦交友不慎或任人不淑,吃亏、误事、受气、遭罪,哭都来不及。
所以就有发明“测谎器”、动用“特异功能”来分辨人好坏的梦想。
只是高科技虽已有可能“克隆”人,要从人的心里掏出真伪、优劣来,恐怕一两代人还等不到。
唯一能依靠的,是修养出衡量人的自身境界,把握好判断人的正确标准,历练出观察人的犀利眼光。
⑥知人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
如何知人是难以定出一套范式的,但古人有些知人的经验倒可以参照。
先秦诸子中,庄子是大家公认看问题很透彻的,他提出以“九征”观察人的经验。
所谓“九征”,就是把人放在最容易显出真面目的环境下,多方面去考察他的各种品德。
这可给贤能者以表现的机会,也可给不肖者以暴露的机会,最终能将贤与不肖分清。
⑦“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实,马各有其用,何须都日行千里?仅仅识得千里马,也还不够;懂得各马各用,更显“伯乐”本色。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5日24 版有删减)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写出文中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再结合故事分析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4.结合文章,请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其实,马各有其用,何须都日行千里?仅仅识得千里马,也还不够;懂得各马各用,更显“伯乐”本色。
”【答案】1.知人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
2.道理论证。
引用《文中子》《战国策》《审交》三部书中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强调“知人涉及择友,知人方能交友”的观点。
3.首先,提出观点:知人涉及选贤,知人方能善任。
然后,运用刘邦和项羽的例子对比论证最后,知人4.每个人都有各人的长处和用处,不必都需要一样的优点,我们仅仅了解透彻了这些人还远远不够,只有知人善用(根据人的特点善于任用),才真正显示知人的本领。
【解析】
1.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此文论点可提取第⑥段“知人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作为答案。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语言表述为: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3.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
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4.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伯乐”能识别千里马,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能让每个千里马的才能发挥出来,就是说对于人才,不仅要能识别,还要知道人才的长处与短处,以便人尽其才,才真正显示知人的本领。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传递信任的钥匙
①忐忑不安的伍尔德慢慢走进小区。
小区里的人看到伍尔德都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伍尔德甚至听到有人说:“瞧,那个小偷又回来了! 大家都得睁大眼睛啦! ” 伍尔德一阵强烈的心痛。
是的,他是一个小偷。
他曾无数次偷窃,偷过钱包,偷过自行车,偷过电脑,偷过珠宝。
只要能卖钱的东西,他都偷。
他一次又一次地被警察抓住,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放出来,不过这一次,他决定痛改前非,做个好人。
②伍尔德知道,没有人会相信他能做个好人。
邻居不会相信,母亲也不会相信。
之后很多天,伍尔德没有迈出家门一步。
③一天夜里,伍尔德悄悄地离开了家。
他到别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住下来。
他每天都躲在屋里,只有购物的时候,他才出一趟门。
伍尔德心里矛盾极了,他知道自己得想办法挣钱,可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他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了。
④这天,伍尔德躺在床上思考自己的出路,突然,门铃响了。
伍尔德一惊,谁敲门? 是警察吗? 来找我的吗? 伍尔德翻身爬起床,赶紧去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位老太太,她对伍尔德说:“小伙子,您好! ”伍尔德说:“您好! 你找我有事吧? ”老太太告诉伍尔德,她跟他是邻居,就住在他对面,她要出一趟门,她的先生也出门去了,可是他没有带钥匙,她把钥匙放在伍尔德这里,让伍尔德交给她的先生。
⑤是这么回事。
伍尔德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老太太见伍尔德吃惊的样子,便说:“小伙子,你怎么了?”伍尔德告诉老太太,他曾经是一个小偷,他周围的邻居都防着他,他受不了人们的眼光,受不了人们的议论,所以才搬到这里来住。
伍尔德说:“您把钥匙放在我这里,您放心吗? ”
⑥老太太一把将钥匙塞到了伍尔德手里,笑着说:“小伙子,我知道你做过小偷,但那都是过去的事啦! 人嘛,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肯改,就是好的。
我相信你,拿着吧! ”伍尔德热泪盈眶,他想老太太早就知道他是小偷,居然还肯把钥匙交给他,这是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防着他,还有人信任他,伍尔德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⑦第二天,伍尔德穿戴一新,回到了家里。
之后,他找到了工作,每天早出晚归。
很快,所有的邻居都改变了对伍尔德的看法,因为他们听说伍尔德抓了小偷,还听说伍尔德在大火中救了孩子。
大家这才明白,伍尔德真的痛改前非,好好做人了。
因此,每天见到伍尔德的时候,大家都微笑着主动跟他打招呼。
伍尔德的脸上成天都洋溢着笑容———他挽回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
⑧后来的一天,伍尔德按响了那位老太太家的门铃。
老太太见到伍尔德就笑着说:“小伙子,您好! 屋里请! ”伍尔德进了屋,他说他这是专门来感谢她的。
是她给他一把钥匙,才让他打开了人生新的大门。
伍尔德说:“现在我过得很好,我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拥有尊严,拥有快乐。
要不是您的那把钥匙,我想现在我可能会待在监狱里! 谢谢您! ”伍尔德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向老太太深深地鞠了一躬。
⑨伍尔德走后,老太太高兴地捧着她先生的相框笑着说:“你知道吗? 我救了一个人。
这也是你的功劳,因为你告诉过我:只要给他人以信任,就能改变他人的命运。
” 老太太的先生是一名警察,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答:①决定痛改前非,无人相信。
②外出租房,觉得走投无路。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登门感谢老太太让他拥有了新的人生。
2.第①自然段中划线句连续两次出现“一次又一次”,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
4.结合全文分析“伍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5.小说结尾写到老太太已经去世的丈夫,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③接受老太太钥匙,重新获得希望。
④重新找到工作(重新好好做人),挽回声誉。
2.强调了伍尔德偷窃次数多,积习难改;表现其痛改前非的决心大。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太太对伍尔德的信任和尊重;表现了老太太是一个善良、宽容、真诚的人。
4.①知错能改(敢于痛改前非)。
以前是一个劣迹斑斑的惯偷,后痛改前非,重新找到工作,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②懂得感恩。
伍尔德成为一个有尊严、快乐的人后,主动登门感谢老太太。
5.交代了老太太的善举是受到了他丈夫的影响,照应了文章题目;揭示小说主题:信任对于改变他人命运的重要性。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情节的变化划分层次,概括层意,补充填空即可。
点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连续两次出现“一次又一次”,强调了伍尔德偷窃次数多,积习难改;表现其痛改前非的决心大。
3.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第六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写出了老太太对伍尔德的信任和尊重,表现了老太太高尚的人品。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结合伍尔德的生活经历,从“知错能改”“懂得感恩”等角度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
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
内容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
这段话交代了老太太的善举是受到了他丈夫的影响,照应了文章题目;揭示小说主题:信任对于改变他人命运的重要性。
6.阅读《推开小蓝门》,完成后面小题
推开小蓝门
毕淑敏
①十三岁时,我在北京和平门附近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书。
每天早晨六点钟,一骨碌爬起来,到揉场上去“晨练”—一就是早上锻炼的意思。
九月份刚开学的时候,天色还算亮,可以打排球做体操。
随着树叶一天天凋落,黎明越来越黑,眼睛都看不清球落在何方,只能珉着朦胧的白光瞎比画。
终于有一天,老师说,从明天开始,长跑!
②我们的校园不算小,但对于长跑来说,还是狭窄了点。
老师又说,你们出了校门,捋着小胡同往西,朝宣武门跑,跑到51号就弯回来。
③第二天大早,我们集合在大门口。
平日纪律挺严,出校门都得生活老师签条,现在放我们单独活动,大家兴奋得不行。
看见橘红的路灯缠着初冬的雾气模糊地晃着,就茭个不停。
小胡同像一道灰色的裂缝,静谧地趴在黑色的城垛边,护城河水黏稠地流动着,没有一丝声响。
开始跑了我们幼嫩而整齐的步伐像手指一样从一家家低矮的门捐前掠过。
昏黄的屋灯鳞次栉比地亮了,有婴孩的哭声从院落深处传出。
那时我们还小,不知歉疚,觉得自己既出来锻炼,全世界的人都该陪我们一道醒来。
我们得意地大嚷“1-2-3-4”,把古老的小胡同震出一缕缕尘埃。
④跑呀跑,渐渐地不那么轻松了。
喉头凹陷的地方,好像嵌了一枚成而苦的话梅。
胡同幽黑的角落散发出催人欲眠的气息,脚下石砖的接榫处像一个个早已掘好的陷阱,挫痛我们的脚趾。
我们开始怨怼胡同的漫长,喘息着,拧着脖子,在残破的标牌里搜寻51号。
⑤51号终于像灯塔跳进我们的瞳孔,立即折返,往回跑。
⑥“哎!慢着!班长像拦惊马一般阻住我们“为什……么!”我们吐着白气,愤怒地质问。
“老师说了,这趟胡同共有三个51号,要跑到最后一个才能返回!”班长斩钉截铁。
⑦我们一下子傻了。
班长是老师的钦差大臣,谁敢违背?只有……再接着……跑吧。
⑧我们在窄小的胡同里踢踢踏踏地向前,垂头丧气,速度倒比较均匀了。
天在我们的背后淡淡地亮了,有老人端着污水推开咿呀的街门走出来,见我们愣头愣脑地跑着,就护肴盆沿,很小心地贴着墙,说:这些孩子这些孩子…有车铃铛很脆亮地在我们后面追着响,我们仗着人多,不理它。
它就像铜锣一样震耳地击打着,从我们的胯边蛇行蹿过去。
⑨第二个51号一闪而过,那是一座黑漆大门。
我们漠然地擦过它,继续向前跑不知远近的路,最觉漫长。
宣武门的门楼把天幕剪出巍峨的黑洞,好像永远也不肯走近我们。
⑩第三个51号在我们完全没有提防的时候突然出现,那是一个破败的小蓝门,好像从来没有人居住似的。
那时候北京胡同的门牌很乱,这个标牌同别的标牌不一样,字码带看洋韵。
我们快活地叫着,拍了一下小蓝门就往回跑。
那扇门很结实,纹丝不动地目送着我们。
⑪回去的路就轻快了不少,也许是经历了长跑的疲劳极限,也许是走老路要比走新路简单得多。
⑫因为返回是迎着晨曦跑,胡同在明亮中失去了灰黑的轮廓,融入了都市的嘹窯之中行人中有拎锅打豆浆的,有用二拇指勾着焦圈的,倒煤渣的老爷子一边走一边翻捡着簸,凑着亮想再找出一两块没烧透的煤核儿。
⑬3公共水管子跟前聚着一小撮人,满嘴困着白沫子还在牙刷的缝隙里聊天。
⑭那个冬天,贴着城墙的这条小胡同里的第三个51号真是我们心中的吉祥物。
那扇永远不曾开启的小蓝门,给了我们渐渐强健的体魄和毅力。
我总在想:门的背后是什么?
⑮春天里的某一天,老师宣布说,全班人天天跑到胡同里的第三个51号,大伙儿的路程加在一起,可以到达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啦!
⑯于是我知道了,在北京和平门到宣武门的这条小胡同里,推开第三个标明51号的小蓝门,是个我完全陌生的地方。
1.阅读第③~⑩段,将体现作者三次抵达51号门时心情的语句分别摘抄下来。
2.第①段中,老师为什么宣布“从明天开始,长跑”?
3.请找出与第⑭段中“那扇永远不曾开启的小蓝门”照应的语句。
4.请你针对文章的题目或语言提出问题并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终于像灯塔跳进我们的瞳孔”②“漠然地擦过它③“完全没有提防”“快活地叫着2.①早上天黑②锻炼身体
3.那扇门很结实,纹丝不动地日送着我们。
4.问题:文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回答: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比如第④段“脚下石砖的接棒处像一个个早已掘好的陷阱,挫痛我们的脚趾”,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我们长跑时体力不支的煎熬和痛苦。
【解析】
【分析】
1.考查对人物心情的提取。
仔细阅读第③~⑩段,找到三次抵达51号时的语句,仔细梳理句子,提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词语,第⑤段“51号终于像灯塔跳进我们的瞳孔,立即折返,往回跑。
”——终于像灯塔跳进我们的瞳孔;第⑨段“第二个51号一闪而过,那是一座黑漆大门。
我们漠然地擦过它”——漠然地擦过;第⑩段“第三个51号在我们完全没有提防的时候突然出现”——完全没有提防。
2.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第①段的内容,“每天早晨六点钟,一骨碌爬起来,到揉场上去‘晨练’—一就是早上锻炼的意思。
九月份刚开学的时候,天色还算亮,可以打排球做体操。
”提取“早上锻炼”,因黎明越来越黑,不能打排球做体操,所以改为长跑。
3.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出现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同,那么这两个句子就是相互照应的。
此句写到了“小蓝门”,第⑩段有两处也提到“小蓝门”,“那是一个破败的小蓝门,好像从来没有人居住似的。
”“那扇门很结实,纹丝不动地目送着我们。
”
4.开放性试题,能针对文章的题目或语言提出问题并合理回答即可。
如,问题,文章以“推开小蓝门”为题有何作用?回答,这个题目概括了作者三次抵达51号门的经历,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层次清晰。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