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及对杜林及其著作的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及对杜林及其著作的简介
一、杜林其人
欧根•杜林(Eugen•Dtihring.1833—1912) 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
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
1833年1月22日生于柏林。
其父是普鲁上王朝的一个地方官吏。
12岁丧父,家境破落,他先被监护人送到科梭麦尔孤儿院受教养.后到哈姆斯塔文科中学寄宿上学。
1853—1856年到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1856一1859年为柏林高级法院的见习法官、见习律师。
后因患眼病不能维持正常工作,到1861年退出法律界,同年以《论时间、空间、因果性兼微分逻辑》的论文获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随后的年月里,他与一位农名的女儿结婚生子,过着一个双目逐渐使命的学者生活,他的妻子为他安排生活和抄写文稿。
他是柏林大学讲师,1863年起任柏林大学编外讲师,1873年起任私立女子中学教员。
从1872年开始就在自己的著作中猛烈抨击大学的教授们。
杜林还尖锐地批评了大学的各种制度,因此遭到了反动教授们的迫害。
1876年,根据大学教授们的倡议,他被剥夺了在女子中学任教的资格。
在力学史第2版(1877年)和论妇女教育的小册子(1877年)中,杜林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指责,言词更加激烈。
1877年7月,根据哲学系的要求,他被剥夺了在大学执教的权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注释239)。
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进行“批判”。
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他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散布庸俗经济学观点,煞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
由于他尖锐地批评德国大学的各种制度,因此被剥夺了在大学讲课的权利。
他自己又发明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猛烈攻击马克思的《资本论》,将德国以前的哲学家们说得一无是处,攻击马克思是:“思想和文体不成样子,语言的下流习气……英国化的虚荣心……中国式的博学……哲学的和科学的落后。
”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者是“疯狂”,“应当被列入某种白痴的范畴”,“幼稚”等。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招牌,并以“科学”的面貌出现。
所以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1869年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但在理论上还不成熟。
1875年,它在同拉萨尔派实行合并时,由于无原则妥协,没有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展开斗争,使杜林的理论得以泛滥。
有名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斯坦、莫斯特、恩斯等赞颂杜林是“科学领域内最热心、最果敢、最勤奋的首领”,称杜林的著作是“划时代的著作”。
并采用各种手段,迫使党的《人民国家报》发表他们吹捧杜林的文章。
这些人同杜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机会主义的宗派集团。
更为危险的是,杜林对资本主义不痛不痒的“批评”和对共产主义的虚伪“称赞”,甚至骗取了党的左派领袖倍倍尔等人的支持和信任。
党的刊物也转载杜林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著作。
这样,就给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杜林的理论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
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的观点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
因为当时德国工人阶级处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前沿,如果让杜林的思想泛滥,
将会给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危害。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
党的领导人李卜克内西也积极建议恩格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上著文反驳杜林。
为此,恩格斯暂时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陆续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发表文章,逐点批驳杜林的观点,同时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这些文章于1878年7月汇编出版,以《反杜林论》的书名发表。
二、对杜林的评价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童年有悲惨经历的人通常具有坚强的性格和惊人的毅力,杜林凭借聪明才智和辛苦努力,在26岁便获得了哲学博十学位。
算得上是年轻有为。
在双目几乎失明后.他仍在学术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
因此,杜林不但是学而有术,而且还是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榜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杜林对于《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有“贡献”的.他提出了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教科书式结构的著作。
用恩格斯自己的话来说:“⋯⋯本书所批判的杜林先生的“体系”涉及非常广泛的理论领域.这使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他的见解。
因此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
尼采留下来的残篇中有一段涉及杜林:德国,这个不乏随机应变而又消息灵通的学者的国度,似乎忘记了什么是伟大的灵魂,什么是强大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它长期以来就缺乏伟大的灵魂和强大的精神。
而今天,平庸者和败类招摇过市,几乎心安理得,毫不尴尬,并且以伟人改革家自居。
譬如,欧根•杜林这样的人,实际上他是个随机应变而又消息灵通的学者。
不过,他一张嘴就道出了他那渺小的灵魂,他会被狭隘嫉妒之心碾成粉末的。
他泄露了,驱使他的不是强有力的、热情奔放的、慈善为怀的精神——而是功名心!但是,一个哲学家,在这个时代追逐荣誉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不足取:现在是庸众支配的时代,庸众分配荣誉的时代!(《权力意志》〈792〉)杜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呢?首先是因为杜林比较善于伪装,他披着科学的外衣来宣扬他的谬论。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杜林是德国折衷主义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
他在哲学上把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当时的实证论结合在一起,是个“形而上学”论者。
其次,由于杜林提出了改造社会的一套实践计划来蒙蔽群众,在当时德国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广泛的传播。
最后,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远离德国,侨居伦敦,对杜林的猖狂活动开始不了解,未能及时加以批判,导致杜林的言论得以蔓延和盛行。
三、《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
从历史背景看。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积极宣传革命理论,组织群众,积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并确立了它的指导地位;但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又使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因而导致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思潮泛滥。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国际斗争形势的发展,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的主要战场。
从国内背景看。
在德国国内,1871年全国统一之后,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政党的实现统一,更是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支持俾斯麦政府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大肆宣传各种庸俗折衷主义,企图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这时,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接近社会主义,又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革命斗争;既从理论上概括飞速发展的各门科学,又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们滥造了种种“体系”,冒充科学权威。
杜林的理论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恩格斯写《反杜林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
恩格斯说:“杜林的这种假科学,现在在德国很流行,并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的喧嚷中。
就是这样一套假科学,在当时造成极坏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党内的机会主义更加猖狂起来,党的领导人和一般党员几乎都相信了杜林,例如社会民主党的负责人奥•倍倍尔说:“他(杜林)的基本观点是出色的,我们完全赞同。
因此我们毫不犹豫地宣布.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杜林的最新著作属于经济学领域最近出现的优秀著作之列。
”对党外群众的影响也很大,有许多人称杜林是思想家、导师和领袖。
恩格斯写《反杜林论》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促使德国党的健康成长。
19世纪70一80年代,西方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巴黎公社的失败,使各国工人阶级总结其经验教训,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把工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已经从法国转到了德国。
由于当时杜林的谬论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为了保证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的支持下,恩格斯放下了手边的其他工作,来批驳“无聊的杜林”。
从党内环境看,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招牌,并以“科学”的面貌出现,所以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仅党内机会主义者伯恩斯坦、莫斯特、恩斯等人都成了狂热的杜林分子,就连党内“左”派领导人倍倍尔也认不清杜林主义的实质,还在党的中央机关报上发表文章对杜林主义大加赏。
到1875年初,杜林体系的传播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杜林的著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第2版(1874年11月问世)和《哲学教程》(最后一册在1875年2月问世)的出版尤其助长了这一点。
在这两本书中,自命为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
这造成党内思想的混乱。
四、反杜林论的写作过程
1874年3月,倍倍尔在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上以《一名新共产主义者》为标题匿名发表了两篇关于杜林的文章。
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向该报编辑威•李卜克内西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到1875年初,杜林的著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第2版(1874年11月问世)和《哲学教程》(最后一册在1875年2月问世)的出版了,这两本书中,自命为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这就促使李卜克内西在他1875年2月1日和4月21日的信中直接建议恩格斯在《人民国家报》上反击杜林。
1875年10月和1876年5月,李卜克内西把该报拒绝发表的阿•恩斯特及约•莫斯特吹捧杜林的文章寄给了恩格斯。
(注:恩格斯第一次针锋相对地反驳杜林,是在1876年2月。
他在《人民国家报》上发表的《德意志帝国国会中的普鲁士烧酒》(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51-52页)一文,点名批判了杜林的言论。
恩格斯在1876年5月24日给马克思的信中表示打算批判杜林的著作。
马克思于5月25日回信坚决支持这个想法,恩格斯便立即着手这项工作。
他在5月28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确定了他的著作的总计划和性质。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用了两年的时间,即从1876年5月底开始到1878年7月初止。
该书的第一编大体上写于1876年9月至1877年1月。
这一编以《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以一组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于1877年1-5月的《前进报》(1月3、5、7、10、12、14、17、24、26日,2月9、25、28日,3月25、28日,4月15、18、27、29日,5月11、13日第1、2、3、4、5、6、7、10、11、17、24、25、36、37、44、45、49、50、55、56号)。
这一编还包括后来第一次出版该书单行本时抽出来作为整个三编的独立的总的引论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该书的第二编大体上写于1877年6-8月。
这一编的最后一章即论述政治经济学史的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
第一章的第一部分写于1877年3月初以前,而分析魁奈的《经济表》的第二部分,则写于8月初以前。
第二编以《欧根•杜林先生在政治经济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发表于1877年7-12月的《前进报》学术附刊和附刊(7月27日,8月10、17日,9月7、14日,10月28日,11月4、28日,12月30日第87、93、96、105、108、127、130、139、152号)。
该书的第三编大体上写于1877年8月至1878年4月。
这一编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社会主义中实行的变革》为题发表于1878年5-7月的《前进报》附刊(5月5、26日,6月2、28日,7月7日第52、61、64、75、79号)。
《反杜林论》的发表引起了杜林分子的激烈反抗。
1877年5月27-29日在哥达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他们曾力图阻止在党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上发表恩格斯的这部著作。
该报在发表《反杜林论》时时断时续,不能不说是杜林分子的影响所致。
(注:1877年7月,恩格斯这部著作的第一编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一、哲学》为题在莱比锡出版了单行本。
1878年7月,第二和第三两编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二、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为题也在莱比锡出版了单行本。
同时,即在1878年7月8日前后,全书在莱比锡出版了第1版,由恩格斯署名并写了序言,标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
在以后的德文各版中,该书均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标题出版,未加副标题《哲学。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
1886年该书第2版在苏黎世出版。
经过修订的第3版于1894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是《反杜林论》在恩格斯生前所出的最后一版。
五、对杜林一些思想的评价
这里主要对杜林关于道德和整理的理论进行探讨。
道德和法同属于上层建筑。
都有其存在的基础,不同的社会中其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各种社会形态中道德原则和法律的不同,而杜林却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先进的民族特性之上⋯⋯在发展的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的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的范围。
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是完全愚蠢的。
”在这里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得到了清楚的阐述,那就是道德原则是超阶级,超时代和超地域的,并且真理也是永恒不变的。
杜林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先进的民族特性之上”,也就是所谓的
普世的道德。
而如果按照杜林的这种“普世道德”论去分析各种社会彤态中不同的道德观念,就会得出各种社会形态中的道德观念都是相同的或者是前。
社会形态中道德观念的延续,按照这就可以说,封建阶级的道德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是相同的或者是它的发展,同样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也是相旧或者说是后者是前者的延续。
恩格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道德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不问的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选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道德是阶级的道德,阶级是道德的阶级,而阶级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从而也决定了道德观念是南经济关系决定的,它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永恒的道德观是水远也不会存在的。
所以,恩格斯分析后断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与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而社会直到现在还足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的利益”’。
所以说,杜林的“普世道德论”是形而上学和反动的,它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陷,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这就是为什么恩格斯把他的“普世道德观”斥为尤稽之谈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恩格斯,对杜林的“普世道德”和“永恒真理”观的批判是唯物和辩证的,认为普世的道德和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道德观念和真理都是变化发展的,每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每种社会形态中道德观念和真理的独特性,任何道德观念和真理都是相对和变化发展的,没有普世的道德和永恒的真理。
这就全面而深刻的为我们正确的认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的丑恶和虚伪提供了借鉴,为我们认清剥削阶级道德的本性指明了方向,从而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90.
[3]尼采.权力意志
[4]谭霖.关于于杜林的一些思考.科技信息.2009(25)
[5]李长江、李伯峰.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及当代意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6] 宛金泉.重读反杜林论及其三个版本序言——谈高校哲学研究中“与时俱进”和“跟踪不失”的问题.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