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汇编七篇范文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汇编七篇夏至的风,吹的空气好温热。

布谷不时地唱着算黄算割的歌,路旁的树木枝叶茂盛,田里的麦子,已经开始收割。

时间过的还真快,马上又要到了端午节了。

无事在菜市场转悠,有商贩已经开始卖粽叶了。

绿绿的粽叶,一捆一捆在地上,整齐地摆放着,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看着一些人将它买走。

又到一年端午节时,我的回忆,也随着排列整齐的粽叶飘向很远,很远......
每逢农历五月,便是粽叶飘香的时候。

粽子对于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弥为珍贵,而对于生活在大西北的人来说,显得就不是那么重要。

记得小的时候,好似没有吃过粽子。

归纳起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家穷吃不起,二是西北人不讲究吃粽子,就像不善吃大米饭一样,我们平常的的主食,根本上是面条和馒头,也叫馍馍。

不吃,母亲也就不去研究她咋个包,咋个吃。

说起来母亲的面食做的不错,可是母亲却从来不会包粽子。

遇到过端午节,母亲就买些香粉,也叫雄黄粉,再找出点零碎花布头,给我们做成香包戴上,说是能防蚊虫叮咬。

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香包各式各样,很让我们喜欢。

有时看到我们实在馋了,就让父亲蒸一碗甜米饭,算是给我们过过瘾。

父亲在外工作,不会做饭,可父亲的甜米饭和冻肉做的很好。

所以每每过节,就拿父亲蒸的甜米饭当粽子吃也有点过节的滋味。

上中学起,开始了解了有关粽子的故事。

知道了在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

遭他人嫉妒。

后来,屈原的一些主张便被他人反对,他们在楚怀王的面前不断诋毁屈原,使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得诗篇。

后来,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屈原被流放。

在流放途中,屈原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后,纷纷来到江上将米和雄黄酒倒入江中,为的是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伤害。

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所以,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后来,我们家里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好转。

这时候,街面大食堂也开始卖起了粽子。

因为看过了屈原的故事,很是佩服屈原。

就一直有一个心愿,什么时候能吃个真正的粽子,看看她到底是什么滋味,也能祭奠一下心中的大英雄屈原。

自从告诉了父亲我的这个想法,每年的端午,父亲就会买几个粽子回来给我和母亲四姐品尝。

虽然数量不多,但总算是品尝到了粽子的真正味道。

高中时,母亲突然因病突然走了,这对我们犹如晴天霹雳。

这个时候。

其他姊妹也都相继工作了,剩下我和父亲一起生活。

每每端午,父亲怕我想母亲难过,就做一大碗甜米饭,再买几个粽子回来,让我吃个够,不会胡思乱想。

看到我一大口一大口的吃着粽子,父亲比他自己吃更快乐。

成家后,因老公老家是四川人,我开始习惯吃大米饭的生活。

公公婆婆又很会做吃的,菜烧得特别棒,让人闻一闻就馋言欲滴。

特别是每年到了端午节,他们包粽子是一绝。

有甜的,咸的,豆的,枣的,还有腊肉味的,各有各需,百吃不厌。

在跟公公婆婆相处的日子里,我不仅学会了包馄炖,也学会了包粽子的技巧。

所以父亲就不用买粽子了,年年是我送一些给他吃。

再后来,父亲,公公婆婆相继离我们而去,端午就让我感觉到世事的沧桑和悲凉。

好在这时有孩子和老公相伴,倒也不觉寂寞,其乐
融融。

现在,每次到了端午,我就会和老公一起包粽子。

虽说没有公公婆婆包的那么周正好看,却也耐吃味正。

再送几个给朋友邻里,他们也乐的品尝,笑意感谢写在脸上。

“要粽叶吗?〞一声亲切的问话,将我从回忆里唤醒。

又是一个勤快的女商贩,挎着一篮粽叶向我兜售。

我笑着摇了摇头,大步向着菜市场的深处走去。

走在端午的路上,看着行人匆匆忙忙。

他们是去上班,还是在为家人准备饭菜香;走在端午的路上,粽叶的香味已经飘远,而父母,公婆的微笑依旧,忙绿的身影闪现在身旁。

那残留的点点滴滴,模糊了谁的记忆,打湿了谁的心房。

或许应该放下一颗忙碌的心,静静的守在那个地方,重拾旧时熟悉的梦幻,还有过去的美好温暖善良。

就让我们的心,如同糯米越粘越紧。

我们的情,如同粽叶越煮越香。

我们的快乐,如同滚开的水,不停翻滚向上。

端午,我闻到了粽叶的香,也闻到了很浓、很浓的粽子香。

走在端午的路上,愿我们的心情,像粽子一样甜蜜绵长……。

看到满街的条幅,听到粽子的叫卖声,读过网络上铺天盖地有关屈原的贴子,突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节了。

而明天的端午节,只是城里人亲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摊小贩赚钱的契机,是商家推销自己的良策,与屈原无关。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

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

于是咱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
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

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家乡人每年必过的四大节日之一。

根据农活完成情况的不同,家乡人又把端午节分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

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乡起初是没有的,后来因为农村与城市亲友网络的扩大,有好些嫁到城里的女儿都在这一天回家来过端午节,于是有亲友在城里的人家便把这一天当成他们的端午节了,后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

更有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以此作为端午节的前奏,于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说了。

而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户,家里都请有长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长工或短工都还在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他们有些之所以选在五月初五过端午,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慰劳一下那些长短工们,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他们卖命,同时也是一种积德行善的途径,以此博得乡邻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即使家乡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这一天依然与屈原无关。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

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局部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

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

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

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照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从早端午到晚端午,家乡的端午节足足要过二十一天,而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灯送年为止,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二天,因此,家乡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便大声呼吁,乡亲们啊,端午节的战线再不能拉长了,否那么就要超过春节了,那还成什么体统呢,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啊!到这时,才遏制住了端午节继续开展的势头,否那么,家乡人一定会把端午节弄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由此可见,端午节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只因家乡的端午节象征着播种,象征着希望,所以仍然与屈原无关。

其实家乡并不叫端午节,他们叫过端阳,就如他们把春节说成过年一样。

尽管说法不同,但实际意义却是完全一样的。

过年的意思便是年年难过年年过,那么过端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本是一条苦难的长河,偶尔在长河中拾起一小瓣精致的贝壳或者到银河采撷到一丁点星光,以此来点燃乡亲们播种的希望之光,自然也不失为一种东篱采菊的怡然自得。

只是,过了这些节日之后,他们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在他们求索的空隙中,忙里偷闲度过的这样的端午节,真的与屈原无关。

看到满街的条幅,听到粽子的叫卖声,读过网络上铺天盖地有关
屈原的贴子,突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节了。

而明天的端午节,只是城里人亲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摊小贩赚钱的契机,是商家推销自己的良策,与屈原无关。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

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

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家乡人每年必过的四大节日之一。

根据农活完成情况的不同,家乡人又把端午节分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

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乡起初是没有的,后来因为农村与城市亲友网络的扩大,有好些嫁到城里的女儿都在这一天回家来过端午节,于是有亲友在城里的人家便把这一天当成他们的端午节了,后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

更有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以此作为端午节的前奏,于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说了。

而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户,家里都请有长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长工或短工都还在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他们有些之所以选在五月初五过端午,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慰劳一下那些长短工们,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他们卖命,同时也是一种积德行善的途径,以此博得乡邻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即使家乡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这一天依然与屈原无关。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

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局部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

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

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

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照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从早端午到晚端午,家乡的端午节足足要过二十一天,而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灯送年为止,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二天,因此,家乡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便大声呼吁,乡亲们啊,端午节的战线再不能拉长了,否那么就要超过春节了,那还成什么体统呢,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啊!到这时,才遏制住了端午节继续开展的势头,否那么,家乡人一定会把端午节弄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由此可见,端午节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只因家乡的端午节象征着播种,象征着希望,所以仍然与屈原无关。

其实家乡并不叫端午节,他们叫过端阳,就如他们把春节说成过年一样。

尽管说法不同,但实际意义却是完全一样的。

过年的意思便是年年难过年年过,那么过端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本是一条苦难的长河,偶尔在长河中拾起一小瓣精致的贝壳或者到银河采撷到一丁点星光,以此来点燃乡亲们播种的希望之光,自然也不失为一种东篱采菊的怡然自得。

只是,过了这些节日之后,他们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在他们求索的空隙中,忙里偷闲度过的这样的端午节,真的与屈原无关。

冬去了春来,春去了夏来,转眼间,此年的端午节也即将在缕缕粽香间清晰开来。

站在早晨清新的阳光里,感觉丝丝温馨,恬静美好。

走在流马人喧哗的大街上,风中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深呼吸,任粽香飘进五脏六腑,消除购置的念头。

看,转角处,一群群年长的人儿正在精挑细选上等糯米,声调不一的讨价还价声却成了小城最欢快最活波的晨间交响曲,感觉那么真挚,那么动听。

走进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设计独特,色彩鲜明醒目的宣传语。

进入购物区,其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态各异,口味多样,包装极其精致来自五湖四海风味独特的粽子,让人尽饱眼福。

尽管眼前这粽子千般好,万般美,毫无疑问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必定会激起不少顾客强烈购置的欲望。

但在我心里,却远远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爱心粽子。

往常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虽然外卖的粽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对外婆精心包裹的粽子还是怀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馋了,不管什么时候,外婆总是毫不犹豫笑眯眯地满口容许,转身就走进厨房去准备包裹粽子的材料。

此刻,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宠儿。

接下来,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边筛选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边刷洗着粽叶。

我的任务完成后,我就安静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极其娴熟麻利的动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细切腊肉,又以其灵巧的双手一边擦去粽叶上多余的水分,一边将糯米小心翼翼地递进粽叶口,然后,将这些零散的粽子捆扎。

最后,放入锅内蒸煮。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些繁琐细致的程序,我是不会明白原来包裹一个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心思精力。

此刻,对外婆这种耐心细心贴心式的举动,不禁使我的钦佩之感不由而生,让我感动的无言。

望着墙上的钟表,细数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

迈进厨房,看着这满屋氤氲的雾气,闻着那浓浓的粽香,有一种强烈揭锅,一尝为快的冲动。

但,最终,我还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良言。

过了几分钟,粽子终于蒸熟了。

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开那还正冒热气的粽叶,用筷子将粽子一分为二,看着那金灿灿流油的腊肉,饱满剔透的赤豆,让人垂涎三尺。

于是,忍不住细细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腻,而且富有嚼劲。

但是,外婆总是在旁边笑着温柔提醒着我“留神烫手,留神烫手〞。

我总是天真的答复道:“就算是烫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极,快乐无比的〞,外婆浅笑无语,只是满眼疼爱的望着我抚摸着我的脑袋。

每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提着外婆给我包裹的爱心粽子,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明白这小小的粽子里面包含了多少关爱,多少汗水,多少祝愿,多少温暖。

这么多年以来,外婆总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劳累一个人承受着。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要留给咱们,打告诉
咱们。

不管什么天气,不管什么季节,外婆依然坚持着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咱们千叮咛万嘱咐,叮嘱咱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冷要记得加衣,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着凉了。

也许,咱们假设安好,便是她的晴天。

〞每当回忆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里总是暖暖的,甜甜的,对她的思念越发浓烈。

不管在校内校外,只要听到室友们赞扬起她们外婆时,我的脑海播放的满是外婆慈祥辛劳的画面,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亲情总是无须解释的,思念总是无需理由的。

如今,咱们正一天天悄悄成长,而外婆却在渐渐日益变老。

多希望时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习惯外婆家的独特粽香味,又多么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离开。

或许,是我多虑了,也许,只要咱们大家都欢乐的笑着,开心的活着,幸福的过着,这就是对外婆最好的奖励。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尝到外婆亲手包裹的粽子,我总是很得意,很甜蜜,很开心。

此刻,我什么也不愿多想,什么也不愿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节的到来。

这样,咱们又可以重拾那欢聚一堂的喜悦,共享那温馨美好的时刻。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你善于开掘,善于体会,懂得珍惜,懂得铭记,时常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看吧,何处不闪耀着平凡的美丽,何处不流动着真爱真情。

在这端午即将来临之际,假设兮提前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永一生。

但愿万水千山粽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紧,情亦如粽叶般越煮越香,快乐犹如那射线般,无限延长。

当然今天是端午节。

那么你们知道这个节日是怎样来的吗?让我来给你们讲爷爷告诉的故事:从前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

他是楚国人。

当国家受到侵略危险时,向朝廷献计,却被赶出朝廷。

屈原
心里很悲伤,就含恨跳入汨罗江身亡。

当地人得知此事,渔民立刻驾船打捞尸体。

有的向河里撒米,让鱼吃饱肚,不去咬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人们过节是让大家想起屈原的故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这一天,有的赛龙舟,有的吃粽子,有的在家门上插艾叶,有的开纪念大会。

纪念活动丰富多采。

我们一家人吃着粽子,听着爷爷讲故事,开心极了。

去立志一定热爱伟大的祖国。

长大了一定报效祖国。

晚上,我请爷爷讲端午节的来历。

饱学的爷爷用苍老的声音,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将我带到楚国。

楚国时,朝廷腐败无能,官员们鱼肉百姓,人民怨声四起。

楚国走向衰落。

当时,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连续几次写出改革朝纲的奏折呈给皇帝。

但是皇帝不但没有采纳屈原的正确主张,还把他拘禁起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屈原以死抗争,毅然跳下滚滚汩罗河。

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了人民。

人们纷纷赶来,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寻屈原,但寻找多日未果,就无奈地往河里撒一些白米,希望鱼儿们不吃屈原的尸体。

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鱼吃不到怎么办?于是有人就想到包粽子的方法。

用苇子叶卷成一个尖尖的小筒,往里面塞上糯米,再用细细的马莲草缠好包成一个个粽子,丢进河里,鱼儿就可以吃饱,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为了世世代代纪念屈原,人们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为端午节。

后来,人们就以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永远纪念屈原。

听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

初四下午,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包粽子了。

粽子是四角形的,绿色的粽叶,给粽子包上了美丽又漂亮的衣服。

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我
迫不及待的品尝了妈妈和奶奶的劳动成果,粽子里包着白白的米,红彤彤的枣,看得我直流口水,于是,我张开大嘴咬了一口,啊!真好吃。

多么希望每天都能吃到这又香又甜的粽子埃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

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

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

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

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剧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鼓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