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土地的历史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关土地的历史典故
在江西瑞金,有一块奇特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镇名字叫九堡。
最初具老人说是叫九宝,因为那里有一块非常奇特的土地,上面生长出来的9种作物都是世界上的珍宝。
九项宝”九种实物比较奇特,堪称“九宝”
一:山坑村的芋子煮熟过餐不硬心。
二:罗田村慈坑小组种植的生姜色泽金黄,无渣切后久不变色。
三:渔业场粪箕窝生一怪松,一树同时生九个树梢,实属罕见。
九尾松
四:富田村河坝里种植的果蔗粗壮,并以脆著称。
即使没有牙齿也依然容易嚼碎,而且无渣感
五:莲塘村铜钵山中,长有一种下方上圆,形似筷子的方形竹子。
六:黄渡村种植的红萝卜外红内白,肉质特脆,个头要比其它萝卜大。
七:杨梅村崖刀石小组种植的花生,生时摇之有响,晒干后摇而不响。
其他各地花生正好相反
八:清溪村种植的晒烟,晒干后揉成一团,放开后仍然平整无皱。
九:羊角岭下小组种植的红薯,天再旱不用浇水,并且果实特大又甜脆。
马巷古镇有一座池府开基祖庙——元威殿,瓦顶砖木结构,分前后两殿,雕梁画栋,石雕传神,极尽之精巧。
进得殿堂,昏暗的光线中,一尊黑脸王爷的塑像正中而坐,姿势威猛,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尊神为“池府王爷”,本名池然,南京人,明天启六年文科举人,后弃文从武,万历三年夺得武进士,钦命任漳州府道台,为官清正。
相传,池然赴任途中,歇于内厝小盈岭的一间土地庙,路遇欲往漳州地区播布瘟疫的玉帝使者,毅然决定舍己一身,拯救万民劫难,于是设计抢过瘟疫药吞服,并恳请二位天神向玉帝求情,随后毒发身亡。
玉帝感其大德,遂下旨敕封他为“代天巡狩王爷”,后加封为总巡王、总制,统管马巷一带的神灵。
受封后,池然托梦于马巷五甲尾乡绅耆老,并在预定时刻在乌甜脚的水井中现出本像,马巷人因此于五谷市建庙以祀之,并在明天启年间迁建今址。
自明迄今,元威殿威灵显赫,香火鼎盛,名闻遐迩,一年四季,谒拜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池王寿诞日,更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池府王爷信仰也随之传到台湾,三百余年来,已传遍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传炉分坛达三百六十余处之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及海外的进香团络绎不绝,元威殿逐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池王爷是国内外善信最虔诚奉敬的民俗神祗之一。
池王爷的文化也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受到各地善信朝拜。
关于池王爷的龙威殿、元威殿、全威殿的历史渊源另有一种说法。
据《后边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村(现属马巷镇后滨村)开发于明初,原住郑、刘、李三姓。
明万历年间郑达、刘尽、李了三人和睦相处,亲如手足。
他们合伙经商于泉州厦门之间。
有一次途经小盈岭,因旅途劳顿,加上被西北雨淋得象落汤鸡。
他们在路边一巨石下小憩,旋而呼呼入睡,朦胧中见一黑面将军喝令他们赶快离开此地。
他们吃惊一醒,三人所梦略同,立即起身离开。
他们刚一离开,巨石立倾。
他们感于黑面将军指点救命之恩,即引回后边村垒三块石头供神位奉敬。
后来逐渐发展到全村善信都来问卜祈求平安。
当时尚不知黑面将军的名讳及所化身的佛名,直到内官村陈于庭道破原委以后始知黑面将军就
是池王爷。
因此他们于万历十三年(1586年)鸠资建“龙威殿”。
后该村因风水之故,郑氏一部分迁入郑坂村,一部分迁入马巷五甲尾,刘氏则迁到马巷刘厝甲。
他们约定分居后,郑氏在马巷建“元威殿”,刘氏在刘厝甲建“全威殿”。
因此也就有了三个殿。
二、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
一: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
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
《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汉书》之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
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
社神初无姓名。
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
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
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
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
自东晋以后,随著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
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
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说道: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二,补充土地爷
地神在后世民间被称为土地,而祭土之神坛(社坛)则演变为土地庙。
在中国民间驳杂浩繁的神圣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缘的尊神了。
旧时中国农村的村落里,可以没有其他神庙,但不能没有土地庙。
土地庙里住着土地老爷,如果庙堂宽敞,供养丰足,他也会把土地奶奶搬来同住。
土地爷是一方父母官,地头上的事,无论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
魑魅魍魉、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里登记注册上户口,因此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时候。
孙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经,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捣乱,总是先唤出当方土地问一番究竟。
【起源与形成】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
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
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
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三、句芒
句芒(或名句龙)是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
死后成为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
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
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了。
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句芒的形象若何?据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鸟身人面。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句芒之鸟身人面,说明居住在东方的大白皋部族,原本是一个以鸟为图腾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许就是该部族的图腾神。
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没有材料可以说明。
但神话中的大白皋部族,已经是个男权部族社会了。
还有材料说,句芒神的脸是四方形的。
后世的句芒图,因受神话历史化和男权社会的影响,除了头顶上还保留着一些被称为“芒”的毛发而外,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古代朝臣的形象。
四、后土
早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本义是君长的意思,所以后土意谓土地之长,土地之君,其实并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称而已。
据说最早担任后土或土地神之职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为人身龙身,这作为土地神的句龙自然也是龙身。
禹也曾担任后土一职,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实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担任后土之神自然是实至名归。
后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称,但用的多了,就逐渐演变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龙、禹等后土之神反倒被忘记了,后土于是演变为一个具体的神。
由于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属阳,地属阴,而阳为男,阴为女,因此后来后土逐渐变成了女性,民间称之为后土娘娘,后土庙中的神像也为女像。
由于人死后葬于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负责阴间的事情,因此,后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间的职责,后来各地的土地爷、土地公仍继承了这个功能,所以人死后,都要首先到土地庙报庙,因为让亡灵向土地爷、土地公报道。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
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
《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故教民美报焉。
”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
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
《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故教民美报焉。
”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礼记》、《山梅经》、《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
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后土为社。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 (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郭璞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
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
《山梅经·大荒西经》:“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
《山梅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山梅经》。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
”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
《楚辞·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
”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
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
以上关于后土的记载,有的是作为神仙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一般人出现的,有的则记官名,均为男性。
但是中国古代传统,以天阳地阴,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均为女人形状。
至于“土”,《释名·释天》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后土”一词,最早见于儒家几部经典。
如《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等。
从这些文句看来,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权威的统治者。
国家有什么大事,得先报告给他,请他管理。
那么这位后土究竟是何职务?我们须从史籍上考察。
《左传·昭光二十九年》说,“土正曰后土”。
后土既云“土”,土正又云“土”,可见他是与土地大有关系。
那么何谓“土正”?不妨先看“正”字是深谋远虑什么意思。
正者,与副相对也。
当是为正职者。
《左传·隐公六年》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晋注家杜预注道:“五正,五官之长”,可见正者确系正职的长官,亦即长官中的最高位者。
长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领导和管理之事。
因而所谓“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
既然如前所引,土正与后土是画等号的,那么这位后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了。
可是又有了新的问题,这位最高长官何以冠个“后”字?原来也有其含义。
《尚书·大禹谟》曾说,“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克艰者,战胜艰难之谓也,亦即完成任务之意。
翻译出来是,后完成后的任务,臣完成臣的任务。
这里的后与臣明显是相对的,而臣者,据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考证,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与民一样“同为锡予之物”,“均古之奴隶”,即广大劳动群众。
后既然与群众相对,那当然是群众的主子了。
《尚书》的同篇文字里又有“后非众”的话,也正好说明了这点。
一句话,后就是君主的意思,与正没有区别,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杨照《重修太宁庙记》的说法,就是“后土为土地最尊之神”。
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男性,还是女性?很值得研究一番。
《左传·昭公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礼记·祭法》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
此两书皆把后土称为共工之子,子者,男子也,故尔后土当为男性。
然汉武帝所立之后土祠中,后土的形象为女性,后人称圣母、娘娘,这又何故?原来古代典籍上也有后土为女性之记载。
《文献通考》载:“汉
元帝时祭地,以高后配”,高后者,汉高祖之妻吕雉也,以吕后与大地之神配飨,说明大地之神为女性。
《后汉书·世祖本纪》栽:“光武中元元年······高皇后配飨地只,地只者,土地之神也,以高皇后与其配飨,又说明土地之神为女性。
《通典》、《晋书》、《宋书》也分别有曹魏明帝、东晋成帝,宋武帝祭祀土神时以祖辈皇后配飨的记载。
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人们把土地之神视为女性,亦即后土是女性了。
至此,后土到底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便成了问题。
为了搞清它,须从著名的《周易》说起。
《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变化的法则,这里是说阴阳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宇宙变化的规律,从而最早提出了阴阳的概念及作用。
《周易·系辞下传》第六章则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 《周易·说卦传》第十一章纪而又说:“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
”这就是说,苍天为阳,为男性;大地为阴,为女性。
再者从卦象上看,象征天的乾卦为≡,象征地的坤卦为≡≡。
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就此两种卦象说:“划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也说明天为男,地为女。
这种天阳地阴、天男地女的观点,是我国古典哲学对天地性质的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界定,直至今天还没人能否定。
既然大地为女性,那么大地的至圣代表后土,自然应属女性了。
这样,后土祠的后土形象为圣母女神,就是很有道理的了。
这个由男性之神到女性之神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大地本质的反复曲折的认识过程,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的表现。
既然后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么她与女娲氏就自然连到一起了。
记载我国远古传说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云,古代所谓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别是伏羲、女娲、神农。
这里女娲既是地皇,她自然就与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个人了。
明嘉靖丙辰岁秋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有“后土皇地只”之言,亦径直称后土为皇,更说明后土与地皇女娲不可分开了。
也就是说女娲即后土,后土即女娲。
这种合二为一的说法能否成立?能。
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就说:“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
”他经过考证,就得出了“帝喾与帝舜实为一人”的结论。
故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后土、女娲确为一人之二称。
这是最顺畅的推论,也是最合理的判断。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位于古汾阴今万荣脽上的后土祠。
原来就是女娲祠。
我们从今日始,完全可以把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权威的地皇,合称为后土女娲。
五、城隍神(这应该归类为相关)
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
有水曰池,无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②“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
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④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
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
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⑥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
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
汉隐帝乾佑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
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
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⑦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
三、有关土地的成语
地北天南
谓四处,到处
地丑德齐
土地相似,德教齐等。
谓彼此不相上下
地丑力敌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地大物博
谓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地动山摧
见“地动山摇”
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
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
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地覆天翻
形容变化巨大
地广人希
见“地广人稀”
地广人稀
亦作“地广人希”。
亦作“地旷人稀”。
谓土地广大,人烟稀少
地棘天荆
谓到处布满荆棘。
比喻环境恶劣
地瘠民贫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地角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
地久天长
①形容历时悠久。
②形容爱情永久不变。
犹言白头到老
地旷人稀
见“地广人稀”
地老天荒
①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
②犹言地为之老,天为之荒。
形容极其感人。
③谓改朝换代
地老天昏
形容变化剧烈
地灵人杰
谓人物杰出,盖因地之灵秀
地平天成
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
地上天宫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地塌天荒
犹言天塌地陷。
形容盛怒
地下修文
据晋王隐《晋书》载,中牟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颜渊、卜商现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圣者。
韶今亦守其职。
见《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
后因以“地下修文”为文士死亡的典故
地主之仪
见“地主之谊”
地主之谊
《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
地主,所会主人也。
饩,生物。
”孔颖达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
”后因以“地主之谊”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
土穰细流
土壤:泥土;细流:小河。
比喻细小的事物。
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
《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灰头土面
发音huī tóu tǔ miàn
解释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
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灰头土面,带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为马,非唯孤负先圣,亦乃埋没己灵。
”
示例晃大舍送了珍奇到监,自己讨了保,~,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醒世姻缘》第十四回)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半截入土(bàn jié rù tǔ)
截:段。
半段身子埋入土内。
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不服水土(bù fú shuǐ tǔ)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寸土必争(cùn tǔ bì zhēng)
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
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寸土不让(cùn tǔ bù ràng)
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寸土尺地(cùn tǔ chǐ dì)
寸、尺:比喻很少。
形容极少的土地。
撮土焚香(cuō gǔ fén xiāng)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
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大兴土木(dà xīng tǔ mù)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
大规模地盖房子。
分茅裂土(fēn máo liè tǔ)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
后称分封诸侯。
粪土不如(fèn tú bù rú)
还比不上粪便和泥土。
形容极无价值的东西。
风土人情(fēng tú rén qíng)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根生土长(gēn shēn tǔ zhǎng)
当地出生长大。
也指世代居住。
故土难离(gù tǔ nán lí)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
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
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广土众民(g uǎng tǔ zhòng mín)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怀土之情(huái tǔ zhī qíng)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
怀念故乡的情感。
四、有关保卫土地的故事
寸金桥”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始建于一九二五年。
一八九八年三月,法帝国主义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的无理要求。
清政府屈膝投降,同意租借,租界另议。
法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不待议定租界,悍然于四月廿二日派兵攻占广州湾,自拟租界,并四出烧杀掳掠,妄图囊括我大片领土。
法军的暴行激起了湛江人民的极大义愤。
南柳、海头一带人民在吴帮泽等率领下首揭抗法义旗,誓师起义,用长矛、大刀、棍棒等为武器,予敌迎头痛击。
尔后,抗法斗争风起云涌,扩展到遂溪,黄略等地。
湛江人民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与敌战斗十余次,打退了装备精良的敌人的数次进攻。
一八九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清政府不顾人民反对,竟在《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上签字。
但慑于湛江人民的反抗,法帝不得不将租界西线从万年桥(今遂溪县新桥糖厂处)退至赤坎桥,租界范围从纵深一百几十里缩小至三十里。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法斗争中,吴帮泽等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这次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抗法斗争,当地群众便将赤坎桥改名“寸金桥”。
五、有关珍惜土地的故事
.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
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
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
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
”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
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
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六、历史上成就霸业的人开疆拓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