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黄难咯是肺热,胸满清气化痰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黄难咯是肺热,胸满清气化痰丸
《左传》说过:“三折肱知为良医。


三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多次,折是骨折,肱是肱骨(上臂),知是熟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久病成良医”。

凡是我们经历过的定然会有印象,凡是令我们痛苦的必然会有深刻印象。

我们这一系列文章,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从不起眼的细节入手,带大家回忆过去,重新解读经历过的往事,有一个全新又全面的认知。

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用。

从他人实践中受启发,在自己实践中取良效。

回忆过往,大家都有感冒的经历。

感冒有寒、有热,白痰为寒、黄痰为热。

那开始是白痰,过两天变黄痰是怎么回事?
按中医的话说,这是入里化热;按西医的话说,这可能是感冒成了肺炎。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气管)、肺炎是下呼吸道感染,这可不是“入里”了吗?
热会加速水液的消耗,叫“热灼津液”,所以白痰的时候还很容易吐出来,变黄了就不好咯出来。

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认为,黄痰难咯对应中医的肺热(痰热),对应西医的肺部感染。

感冒只是肺热(肺部感染)的一个引子,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人要特别强调注意预防感冒,因为很容易变成肺炎,导致或加重呼吸困难。

这在中医称为“外感致病”。

那自然还有“内伤致病”,比如一个人很胖(脂肪就是痰湿,术语叫“素有痰湿”),如果有了热病(前面说过“气有余便是火”),这不就是痰热;又比如一个人很瘦(中医认为“瘦人多虚火”),如果产生了很多湿,那不也是痰热?
比如西医的病支气管扩张,脏东西不能排出去,细菌在里面滋生,就像屋子里天天不通风空气会变得浑浊一样,即使没有感冒,痰也变
顺带一说,浓痰是指痰黏难排,多伴有恶心呕吐,不强调痰的颜色。

这就好比加热后的芝士拉不断,你想想这要是在你的身体里,想要往外排但后面分不开,总是被往回拽。

恶心不恶心?身体就干脆发出信号,吐出去。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吃多了不消化,喉咙里痰多,怎么吐都吐不完,突然一阵恶心,胃里倒空吐完了,感觉整个人轻松多了、特别干净、呼吸也畅快了。

而脓痰指的是有感染,多为黄色,也可以是黄绿色。

这次我们谈谈清气化痰丸,用于热痰证。

症见
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满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药物组成
瓜蒌9g、橘皮9g、酒黄芩9g、杏仁9g、麸炒枳实9g、茯苓9g、胆南星6g、半夏12g,姜汁糊丸。

正常人淡红舌、薄白苔,红舌就是舌质颜色加深表明有热,苔黄就是白苔加热烤出来的。

脉数是脉搏次数90-100次/分(正常70-90次/分左右),有热在里面催当然跳的快。

舌红、苔黄、脉数,是热病的诊断要点。

看到这三个在一起出现,准没错。

热在内,痰黄、尿赤。

热伤津,难咯(咯之不爽)、小便量少(短)。

反应在舌象上是苔腻。

热在上,咳嗽,正是“咳嗽不离乎肺”,肺的气不顺则上逆为咳,停积于胸则胸闷。

再加上痰这种有形的物质阻滞气的运动,胸闷更厉害。

影响到脾胃则见痞满不舒,有恶心呕吐的感觉。

如果再进一步发展,不难想象,必然是胸痛。

因此,感冒鼻塞胸闷,继续发展见到胸痛则考虑肺炎。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中药本草基础知识
看完上面的分析,很容易总结出,清热是必须的,更关键的是理
前人论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意思是食物进来由脾胃进行消化,正常就变成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不正常就变成痰饮水湿(废物),所以你手上的残次品,肯定是工厂流水线出了问题。

快递员(肺)只是装车里给你送过来了,他控制不了,只管装。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意思是,水往低处走,痰也是液体不会往上跑,肯定有人撺掇它到处跑。

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工厂生产次品的源头问题,一方面要强调别到处乱送,这不合格的往外送,送得越多,投诉越多。

胆南星味苦性凉为君,味苦泻火、性凉清热,用苦寒胆汁加工天南星,加强其清热泻火之力。

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有论述:“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

”痰有人撺掇,火热使得坏,火性上炎呀!“气有余便是火”,气多了,聚在一起就要闹事,就像干草堆放久了自燃一样。

我们应该明白了,胆南星怎么就跟治痰扯上关系了。

清热降火化痰,治痰火实热之壅闭。

半夏、瓜蒌化痰降逆,涤痰开胸为臣药,对症咳嗽、胸闷。

黄芩泻肺火、杏仁降肺气,对症痰黄咯之不爽。

酒制黄芩是增强清上焦肺热。

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降,治肺之贮痰;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消,疗脾之生痰。

枳实散结除痞,痰气不结则胸不闷腹不胀,麸炒入脾胃,痞满自消。

姜汁糊丸是点睛之笔。

姜汁首先和胃可以止呕,其次可以化痰止咳,最后可以缓解半夏、南星之毒。

从这个方子,我们学会了两招:
一是祛湿健脾与肃肺降气相配,有肺脾兼治之妙。

二是化痰与泻火、降气同用,有清降痰火之功。

如果您有痰热的困扰,可以选择中成药清肺化痰丸、清气化痰丸。

如果只是咳嗽痰黄难咯,无其他不适,可直接选用复方鲜竹沥液。

她是把新鲜的竹子放火上烤,烤出来的水就叫竹沥。

竹子是绿色,它的精华,光一想,就觉得很清凉可以清热,因为是液体可以稀释黏痰促进排出。

特别强调一句,复方鲜竹沥液治痰不治气,理肺不健脾。

一个方子好不好用,理论上一通分析,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

我们看看临床上的使用效果。

痰热壅肺咳嗽122例[1]:治愈86例,好转28例,有效率93.4%。

慢性支气管炎80例[2]:总有效率9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88例[3],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40例[4]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97.5%,对照组70%。

COPD急性加重期50例[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些西医的病,都有咳嗽痰黄,自不必多言。

关键这些急性加重期,不就是说的“细菌感染”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