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济南七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济南七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SARS”病毒。
尽管它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2012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中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2009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以及这次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例外都是动物宿主体内的病毒突破物种屏障感染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2003年报告发现的SARS冠状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都能够引起严重疾病,且呈现出高病死率,但SARS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似乎不太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摘编自李颖《“类SARS"病毒到底有多厉害》)
1.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又叫“类SARS”病毒,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二者有明显区别。
B.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更强。
C.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甲型HIN1病毒一样,都是近年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之一。
D.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相比,前者似乎不太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后者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病毒感染者都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B.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且呈现出高病死率。
C.谭文杰指出: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D.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于其宿主细胞内,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一旦传染给人类,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各地均有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B.世卫组织在声明中表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出现的、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还是未知。
C.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但当其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时,人类由于对其缺少免疫力,便会因此而患病。
.
D.目前尚未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且病源明确,能诊断能防控。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
一般来讲,艺术作品的创作,主观性很强。
作者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使人性发生变化。
一旦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
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
《红楼梦》在现代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
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
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
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
那种
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也许会对他有帮助。
第二种读者则认为,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会从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他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
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
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
好的文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
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
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
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之后就变得好一点。
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弱点。
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
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了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所以它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B.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没有预设立场,它对人性的观察面是比较宽的。
C. 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做第二种读者,知道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才能在读书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D. 阅读《红楼梦》,要知道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要把自己慢慢放进去,去真正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
A. 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
B. 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
C. 《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或者借助作品了解现实。
D. 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之后就会调整自己,善待他人。
6.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把爱作为权威的借口,这不是真正的爱;曹雪芹则给予笔下人物真正的爱,即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
B. 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
C. 《红楼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因为作者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时,不是有意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D. 一种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类书不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是文学书。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在巨大的毁灭性灾难中消失,而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到达火星,那么人类真的可以把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吗?目前已经有科学家致力于这项研究工作。
科学家预测,如果全部完成的话,火星的地球化改造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火星环境地球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将整个火星改造为类似于地球的居住地可能需要数千年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沙漠一样干燥的环境变成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可以生存的生机勃勃的环境呢?目前,人们已经提出了两种地球化的方法:一是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升温;二是利用含有大量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来增加温室气体的含量。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太阳帆推进系统。
该系统通过巨大的反光镜来利用太阳辐射,从而推动太空船在太空中的航行。
这些巨大反光镜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将它们放臵在距火星32万公里处,利用这些镜子反射太阳辐射从而提高火星的表面温度。
科学家提议制造直径为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的聚酯薄膜反光镜。
这些巨大反光镜的重量将达20万吨,这意味着它们体型太大而无法从地球发射。
不过,人们有可能利用在太空中找到的材料来建造这些反光镜。
如果把这样大小的镜子对准火星,它可以把火星小范围内的表面温度提高几摄氏度。
想法是这样的:通过反光镜将阳光集中反射到火星两极的冰盖上,使那里的冰融化,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
多年之后,气温上升将导致氯氟烃(即CFC,这是一种空调或冰箱中存在的温室气体)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太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凯还提出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方法来提高火星温度。
他认为,用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这颗红色星球,将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以某种方式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
火箭将推动小行星以大约4千米/秒的速度运行,大约10年之后,火箭将停止运行,100亿吨重的小行星可以在无动力的条件下向着火星滑行。
撞击时将产生大约1亿3千万兆瓦的能量。
这些能量足够地球使用十年。
如果有可能控制一颗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火星,那么一次碰撞产生的能量可以使火星的温度上升3摄氏度。
温度的突然升高将造成大约一万亿吨的冰融化为水,这些水足够形成一个深1米、覆盖面积超过康涅狄格州的湖泊。
50年内通过几次这样的碰撞,将会创造出温和的气候,还可以制造出足以覆盖星球表面25%的水。
然而,每次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7万兆吨当量的氢弹,这将使人类在该星球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
虽然我们在本世纪内就可以到达火星,但是火星环境地球化这一想法的完全实现却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
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将火星环境改造得像地球一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人类需要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才能创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并将生命送往寒冷干燥的火星世界。
(选自《教师博览》,有删改)
7.下列关于“火星环境地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火星环境地球化是指将火星环境改造成适合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生存的环境。
B.火星环境地球化工程巨大,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有可能数千年的时间。
C.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温度升温是火星环境地球化的方法之一。
D.和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相比,火星环境地球化肯定要容易得多。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聚酯薄膜反光镜直径达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所以它们无法在地球上发射。
B.反光镜是太阳帆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利用地球上的材料又可利用太空中的材料制造。
C.要让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火星,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
D.含有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将使火星的温度升高,经过多次撞击之后,火星上将会形成温和的气候。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太阳辐射,那么人类即使研制并安装成功了巨大的反光镜,也不可能提高火星的温度。
B.火星两极冰盖上的冰融化,就可以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进而使火星的表面温度上升。
C.利用小行星撞击法会使人类在火星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原因是撞击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D.火星环境地球化尚处于研究阶段,要真是把火星改造为第二个地球还需要人类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公冶长》)
10.请结合“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说说损友的表现有哪些?
11.这两则阐明了孔子择友的标准,请就其中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令
【宋】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
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这首词作于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之时。
宋高宗不想收复失地,与金人议和,放弃金陵,定都临安。
12.从题材内容上看,此词是一首________词;从风格上看,此词当归属________派。
13.本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②充分表现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离别的惆怅的诗句是:▲ ;▲ ,▲ 。
《再别康桥》(徐志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下面是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部分,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为迎接50周年校庆,②特向本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征稿。
③文稿内容能客观公正地展现我校建校50周年来的各方面成果,④反映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和学校未来的辉煌前景。
⑤文体不限,字数一般不超过4000以内。
⑥征文稿将评出一、二、三等奖,⑦给你们奖状和奖品,⑧佳作将收入本校“校庆专刊”。
⑨征文稿件到2019年12月30日截至。
⑩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育才中学校庆办公室征文信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6.阅读下面的漫画《儿孙满堂》,请对漫画讽刺的现象进行简要评说,并有针对性地拟制一则公益广告词。
要求:评论语言连贯得体,不超过70字;公益广告词生动形象,不超过30字。
(1)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益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当前,寒假延长,网课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无数家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
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各种微信群内爆发了不小的争论。
湖南哪吒:对多数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屏幕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
河南龙王:但是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
在这紧张的复习迎考关键时期,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在经历了一段网课之后,你有什么心得或感受?面对网上的各种争议,你的态度和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上。
注意,语言得体,文体自定,不透露个人、学校等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更强”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
’……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
A项,“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不准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
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
C项,“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便会因此而患病”误解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