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案例评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这是一篇很典型、很规范、也很浅显的议论文。

2、事例论证、结构清晰。

很适合初二学生接触议论文时学习。

3、文章的深度和模式,与中考议论文也很一致。

可设计为中考题型引导阅读理解。

4、文章本身简单,就可以有时间拓展: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问号,引发探究兴趣。

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5、文章理解不困难,其写法又很规范,可适当延伸到写作:运用事例论证,阐述一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习引用名言作论据以证明观点。

2.理清本文的论述层次。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错误,明确对待错误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析:本文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而提出来的。

2.本文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到论证的?
分析:本文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就在第2段阐明发生错误的原因,再在3、4段进一步阐明该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第3段主要阐明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进一步证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最后1段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实际,强调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本文就是这样一步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

3.本文题目如不加引号,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不好。

因为这句话是引用的名言,而非作者首创;另外,题目中出现引号也有暗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据的写法特点的作用。

4.如果将本文第1段中“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这些文字删去,有什么不妥之处?
分析:不妥之处在于:这些文字,为本文最后一段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的论断事先作了准备,这就使得首尾照应,前后连贯。

如删去这些文字,就起不了这样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农村学生对于理解本单元的议论文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障碍而写的。

立意联系生活实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3.情景创设策略: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
2、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3、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一篇议论文,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需要,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议论文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篇好文章。

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好议论文。

它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论证有力,富于启发性。

本文发表在198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上。

当时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国的改革,先是在农村进行,经过三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一新,广大农民生活有了改善。

从1984年10月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它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198410.6),“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小错误、中错误总是难免的”,要“避免犯大的错误”。

(1985.4.5)这篇文章就是在我国改革重点开始转移到城市这个时候写的。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现在我提出几个思考题,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把文章理解好,考虑这几个题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思考题二: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结构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着重考虑思考题一、二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一、二名学生分别朗读。

注意句中停顿、字音。

(五)解决思考题一及题二的后二问。

提问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讲解: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障碍而写的。

文章中有三个地方明确地说到这点:一、开头段中“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第4段中在引证普朗克转述歌德的话“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之后有一段议论,其中“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些话就是针对这点而言的。

三、结尾段中“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

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例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些话,更是直接明确地说到了这点。

提问二:全文结构分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讲解:全文结构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第二部分(2~4段),论证论点,论述不应该“畏惧错误”,应该以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来对待错误。

这部分侧重论述对待错误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对这方面作出论证,也就否定了另一方面(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这部分是本文重点所在。

第三部分(末段),联系现实,深入论述,呼应论点,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点明撰文的意图。

(六)逐段讲解文章。

第1段
提问:第1段两句话,内容各是什么?
讲解:第一句“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以发明现代鱼雷的美国工程师怀特黑德的这句名言作文章的论点,这句话尖锐地指出“畏惧错误”的严重危害性。

第二句,指出这句名言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可以从这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名言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本文引用名言作论点,增加了论点的说服力。

第2段
提问一: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讲解: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当中,“难免发生错误”,难于“避免失败”。

提问二:本段是如何阐明“错误”、“失败”难于避免的?
讲解:本段阐明“错误”、“失败”之所以难于避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主观方面:“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

提问三:本段在内容上与前段如何联系?
讲解:前面是说对待错误不应当“畏惧”,不应当以错误的态度来对待错误。

那么,应当如何来对待错误呢?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这段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它从道理上阐明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看法,应当看到错误之所以发生,难于避免,是由于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提问四:“它有时还会”的“它”,指代什么?
讲解:“它”指代客观事物的本质。

提问五: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有什么作用?
讲解: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作为论据,证明客观事物的本质“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这个观点。

第3段
提问一: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讲解: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从辩证的观点看,“错误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

提问二:本段从几方面论证观点?
讲解:本段从两方面论证观点。

一是讲道理。

错误之所以“并不可怕”,是因为“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一样紧密相联。

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

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了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是引用名言来论证观点。

文中引用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话: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话:“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提问三:本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不同?
讲解:上段说的是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的看法,这段是说对错误要有个正确态度——“大可不必”“畏惧”。

第4段
提问一:第4段包含几层内容?彼此有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三层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是本段的观点。

第二层(“有人说……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举出论据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第三层(“当然”到本段结束),简析论据,补充说明本段的观点。

提问二:本段有几个论据?这些论据是用什么充当的?
讲解:本段有四个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二、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不怕一再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

三、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四、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

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一、四两个论据是引用,二、三两个论据是事例。

提问三:第3段和第4段的内容,有无相同之处?有无不同之处?
讲解:第3、4段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都阐明“错误并不可怕”,“不应当畏惧错误”这观点。

这两段的内容也有不同之处;第3段是阐明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错误,看到“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是“紧密相联”的,“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是进一步通过引证、例证,据实阐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
想要求取真理,获取成功,成就事业,“就不应当畏惧错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两段的内容之间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因为“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紧密相联”,所以“若要有发现,有创造,有成就”,“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第5段
提问一:第5段联系当前实际,指出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错误?
讲解:本段指出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


提问二:本段否定了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讲解:本段否定了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三种错误态度:一是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二是“因为有了错误便否定改革”;三是因为害怕出错就“毫不动弹”,不进行改革。

提问三:本段引用鲁迅的话“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起什么作用?
讲解:本段引用鲁迅的这句话作论据,证明因为害怕改革中出错而“毫不动弹”这种态度是非常错误的。

【板书设计】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题目包含着“错误同进步”关系的辩证法。

作者:章炳元
论述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2、说明人们在认识世界时,错误是难免的。

3、分析“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的辩证关系。

4、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5、联系社会实际,指出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也是难免的,正确的态度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道路。

【小资料】
课文中有几位名人未作注释,学生若提问,教师可作简介。

1.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2.欧立希:过去译为埃尔利希,亦译艾立希(1854~1915),德国细菌学家。

1878年获莱比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还获英国牛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1882年开始与科赫从事结核杆菌的研究工作。

191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08年与N·N·梅契尼科夫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金。

欧立希是近代化学疗法的奠基人之一。

他还和日本科学家泰佐八郎于1907年一起发明了治疗梅毒的特效药酒尔佛散,即“六。

六”,为化学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免疫学方面,他创立了“侧链学说”,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4.普朗克(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

因提出量子假说,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关于“错误何以难免”的补充说明:
人类在前进过程中错误难以避免,是从总体而言的;在每一个局部和具体问题上并非一定不可避免。

如果我们每前进一步,错误、失败便跟着而来,理智还有何作用?科学还有何存在价值?历史科学的唯一使命就在于向人们提示:看看祖先在历史上取得了哪些成功,受到哪些挫折,并分析经验和教训。

这样后代子刘、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畏惧错误固然不可取,但犯了错误不敢正视又不愿改正,则终将被历史嘲笑。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一些官僚主义者,在犯了本不该犯的错误后,企图用“交学费”来向人民搪塞,是不会得到人民原谅的。

狂妄自大,愚昧无知已使我们吃尽了苦头。

今天当我们终于清醒过来的时候,才认识到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找到自己在世界坐标轴上的准确位置。

因此,我们可以确信:尽管我们今后仍会犯错误,但那种长时期的,覆盖面广的错误乃至罪行或许不会在神州大地再度像瘟疫似地蔓延了。

四、有关名言。

1.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地犯错误(小孩子的弄火伤手。

吃东西,戏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

(刘少奇)
2.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周恩来)
3.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钱学森)
4.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达尔文)
5.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爱迪生)
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7.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

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歌德)
【教学反思】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中,难题之一是议论文的教学与写作。

因为初中生从记叙文的形象思维过度到议论文的逻辑思维是很难的。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议论文大多是“三段式”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在教《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时,文中“三段式”结构明显,而且用了不少名言作为论据,我让学生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看论点与论据之间能否构成“因为、所以”关系,如:文中引用黑格尔的名言:“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学生试用“因为”黑格尔语,“所以”“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观点成立,二者之间“因为、所以”关系成立。

仅是正面硬性让学生接受“因为、所以”关系成立是不行的,我又采用比较
法:让学生把黑格尔名言换成“时间就是生命”这条名言,让学生比较它与“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之间能否构成“因为、所以”关系,学生明确回答“不能”。

有了比较,学生选论据时,似乎有了选论据的依据,不再出现错用名言的现象。

议论文教学是议论文写作的先导,如果议论文教学模糊,学生无法可依,无公式可循写作可能会出现各种料想不到的问题。

这节课我旨在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

总之,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