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危害较大的毒素之一,给食品、饲料和畜牧等行业造成
了极大的损失。
由于它的强致病性及强致癌性,很早就受到了广大科学家及国际
粮农组织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为更加快速有
效的检测黄曲霉毒素,减少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
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检测;预防措施
1前言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一直都受到各国的关注;其中寄生曲霉的所有
菌株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而黄曲霉只有部分菌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据FAO报道,全球每年约有2596的农作物遭受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约有2%的农作物因污染
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
2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危害
2.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属于二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1个二呋喃
环和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环。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石油醚,易溶
于甲醇、乙醇、氯仿、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
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在强酸
性溶液中稍有分解,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在 pH 值 9~10的强碱溶液中会迅
速分解成无毒的盐。
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分解温度为268 ℃,紫外线对低
浓度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稳定作用。
2.2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麦类、稻谷等粮食作物的籽粒
及核桃、杏仁等干果、禽蛋、肉、甘薯、大豆粕、奶及奶制品中。
对动物有剧烈
急性毒性和明显慢性毒性,具有很强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
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从最初以薄层色谱法为主,发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
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多种方法的普遍应用。
黄曲霉毒素定量分析法主要有:薄层层析法(TL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层析(I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等检测方法。
3.1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TLC)是传统检测黄曲霉毒素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针对不同
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剂把黄曲霉毒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纯化再在薄层板上
展开层析、分离,利用黄曲霉毒素的荧光性,在波长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产
生荧光,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示的荧光最低检出量来定量。
TLC法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普及.所以国内外仍在使用,但由于该法样品前
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因而在展开时影响
斑点的荧光强度,双向展开法虽避免了杂质干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时间。
TLC法是研究黄曲霉毒素初期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但薄层色谱法对样品处理繁琐,实验过程复杂,所需时间多,易受杂质干扰,准确性差,由于实验过程中大量使
用有机溶剂因此对实验人员危害大。
3.2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应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来测定黄曲
霉毒素含量的免疫分析方法。
原理是将已知抗原吸附在固态载体表面,洗除未吸
附抗原,加入一定量抗体与待测样品(含有抗原)提取液的混合液,竞争培养后,在固相载体表面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洗除多余抗体成分,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
球蛋白的第二抗体结合物,与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抗原抗体结合物相结合,再加入
酶底物。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底物发生降解反应,产生有色物质,通过酶标检测
仪测出酶底物的降解量,从而得出被测样品中的抗原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本低,适用于批量检测,食品和饲
料工业上可利用此方法来界定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超标问题。
由于酶本身
的不稳定性,用此方法检验黄曲霉毒素有可能带来假阳、阴性结果,复杂样品受
干扰,检测素有可能带来假阳、阴性结果,复杂样品受干扰,检测准确度不高。
所以研制出的黄曲霉毒素快速测试盒多以测定最具毒性的种属为主。
酶联免疫吸
附法的检测精度还有待于提高。
3.3免疫层析法
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免疫分析技术。
它的原理是:借助
毛细作用样品在条状纤维制成的膜上泳动,其中的待测物与膜上一定区域的配体
结合,通过酶促显色反应或直接使用着色标记物,5~10分钟便可得到直观的结果。
其操作简单、快速,人员不用培训,且不需特殊的仪器没备,非常适用于现
场测试和进行大量样品的初筛。
在黄曲霉毒素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中常使用的着
色标记物有乳胶颗粒、胶体硒、胶体金以及脂质体等。
层析时,标记物与待测物
的络合物被相应的配体捕获而浓集显色,以纤维膜上显色条的有无或多少来定性
或定量。
借助黄曲霉毒素标准样品,这种方法能估算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3.4高效液相色谱
此法是样品经提取、净化后,选择适宜的流动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使多
种黄曲霉毒素同时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
早期实验研究中使用的正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测定的HPLC方法已被现代的反相色谱分离和荧光检测器测定的HPLC
方法所取代,并得到普遍的应用和发展。
反相HPLC方法具有同时分离、分析样
品中AFBl、AFB2、AFGl、AFG2的功能和快速、高效、灵敏、定量准确的优点,
而且不受样品的沸点、热稳定性和分子量等的限制;荧光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干扰峰少的优点,因此,使用荧光检测器的反相HPLC法已经成为检
测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测定方法。
4展望
众所周知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以及它在食品工业、饲料行业以及畜牧业中的危害,各国正在相继努力建立一套完整地、有效地检测该毒素的方法。
理想的分析检测方法应该符合简单、快速、准确、有效、灵敏、特异、经济等特点。
所采用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开发快速检测试剂,发展廉价、灵敏、特异、快速的净化手段和检测方向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艳萍,靳慧霞.植物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J].粮食
与饲料工业.2001,7:43-45.
[2] Chang PK.The Aspergillus parasiticus protein AFLJ interacts with the aflatoxin pathway·specific regulatorAFLR.Mol GenGenomics,2003,268:711-719.
[3] LiangSH,Skory CD,Linz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ver-lA and ver-1B
genes,involved in aflatoxin biosynthesis in Aspergillusp arasiticus.Appl Environ Microbiol,1 996,62:4568-4575.
[4] 马群飞,蔡一新,张荣标等.黄曲霉强产毒菌株的产毒规律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8.4:7-9.
[5]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0-164.
[6] 徐进,李玉伟,计融等.乳杆菌及不同PH值对黄曲霉生长与产毒的影
响[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6:3-6.
[7] 居乃虎.黄曲霉毒素[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0,76-86.
作者简介:刘文芝,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管检验师,专业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主要从事理化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