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当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的消息传到祖国各地时,人们都是喜出望外。
B.阅读方法因书而异,有的书可随便翻翻,不求甚解;有的书须精读细品,反复咀嚼。
C.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D.人教版语文教材要大幅缩减鲁迅作品的消息一传出,舆论是人声鼎沸,仿佛这民族脊梁就此折断。
2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B.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使作者流露出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
C.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D.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二、基础知识综合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ū,或如猛禽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
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憨态可jū()婀()娜多姿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
这段文字运用拟人、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4)请仿照画线句接着写两句。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难忘一种鸟叫声》,回答各题。
难忘一种鸟叫声
陈忠实
在乡村生活和工作的几十年里,每到公历5月中下旬的初夏时节,无论是行走在乡间土路上,亦或是坐在月光朦胧的自家小院里,都会听到“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的鸟叫声。
在乡村叫得上和叫不上名字的诸多鸟中,最让人亲切的鸟叫声,莫过于这种被乡下人称作“算黄算割”的鸟了。
没有任何神秘的因由,这种鸟叫声提醒庄家人,麦子黄熟一点就要及时收割一点。
不能等得整块儿麦子全黄熟了才收割。
那样往往会被骤来的暴风雨毁了成熟的也是即将到口的麦子。
其实,麦子一边黄熟一边收割,这是任何一个庄稼人都明白的常识,谁也不会太在乎空中响着这种“提醒”。
然而,人们对“算黄算割”的鸟鸣声和对这种鸟儿的亲切感,在于它传递的小麦即将成熟的喜讯。
对于喝了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的包谷糁①子的庄稼人来说,麦子成熟最切实的意义,便是碗里可以挑出美味的面条了,锅里可以烙出酥脆的白面锅盔了。
尤其是那些日子过得紧巴到吃上顿愁下顿的人家,早已瞪着眼瞅着麦苗返青,拔节,吐穗,扬花,再由绿变黄。
“算黄算割”的鸟叫声,既撩拨着他们急不可待的心,也搅动着他们亏欠太久的饱腹的欲望。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虽然没有饥饿,却对纯粹的白面馍馍,有一种本能的期盼,盼到过年,可以吃到白面包子、饺子和臊子面,过罢初五,就换成包谷面馍了。
再盼到收割麦子,打下新麦,直到地净场光,大约半个月左右,馍和面条儿都是新麦磨下的纯白面做的,之后又以包谷,豌豆等杂粮为生了,正所谓“跟着撵麦子的碌碡②过个年”。
打下第一场新麦,磨下白面,母亲总要先烙一张焦黄酥脆的锅盔,咬出嘎嘣脆响的声音,那是美味香甜到刻骨铭心的吃食了……我对“算黄算割”的鸟叫声的敏感,源自幼年的生存感受,即使活到这把年纪,每到初夏时节,在城市的街巷里听到树梢上一声连一声的“算黄算割”的叫声,脑子里便浮出在案板上从母亲刀下抓过锅盔的情景,口中似乎有口水溢出……
同时浮现于脑际的图像却有点不堪,那是在收割过麦子的麦茬地里搂拾遗丢的麦穗的情景。
难耐的是头顶火辣辣的太阳,直晒得裸露的胳膊由红变黑,再脱下一层层白色的皮来。
脚下的麦茬地也像火烤一样,满脸满身都流出汗水,直到没有汗水可以流出,喉咙里也似乎有一种着火的焦灼。
父亲拉着空车到地里来装麦捆,大约看到我不堪忍受乃至气急败坏的脸色,没有安慰或劝导,只是平静地说一句:这会儿你想一想白面锅盔就好办了……
后来上了中学,读到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不是听人教诲之后才得知,而是在能拖动那把搂拾麦穗的竹耙的幼年就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用流尽汗水再无汗水流出的切身感受获得的生存道理,盘中的餐更具体为母亲案板上的一块锅盔,或一碗纯粹麦子白面做成的面条。
我对这位已记
不得名字的诗人产生了敬重和亲切感。
记不清哪年看到一幅画,是一个拾麦穗的女孩,扎着羊角辫儿,穿着红肚兜,模样是天然的好看,正在收割过麦子的麦茬地里拾捡麦穗。
我看见这幅画面,当即想到我拖着耙子搂拾麦穗的情景。
我体会到的不堪和画面上那个阳光又富于诗情的美形成反差。
我拾麦和搂麦是生活真实,画面上拾麦穗的女孩形象展现的是艺术化了的生活,未必把拾麦穗者被太阳炙烤的淋漓的汗水和脱皮的肌肤不雅画出来,那样就缺少诗性的浪漫、诗性的美了。
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真实是个大命题。
我从喜欢上文学就面对这个命题了,几十年过来,依旧朦朦胧胧莫衷一是,姑且不赘。
倒是宁可淡忘幼年搂麦穗拾麦穗的记忆,多欣赏画中所洋溢的诗性韵味,当会有一种解脱的轻松。
选自《今晚报》2012年8月18日
注:①糁(shēn),谷类磨成的碎粒。
②碌碡(liù zhou)农具,用石头做成,圆柱形,用来轧谷物,平场地。
4 . 结合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对“算黄算割”的鸟叫声那么难忘?
5 . 有人评价陈忠实的散文“善于捕捉富有包蕴的生活细节和颇具内涵的心理活动”,请借助这个评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 .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在文末发出的感慨“倒是宁可淡忘幼年搂麦穗拾麦穗的记忆,多欣赏画中所洋溢的诗性韵味,当会有一种解脱的轻松。
”的理解。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
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 .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8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9 . 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 . 第③段中加点的“凡是”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四、句子默写
11 . 古诗文默写。
(1)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2)《与朱元思书》中,高度概括山水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4)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大漠雄奇壮丽的风光。
(5)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五、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乙)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丙)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临于泉上者临渊羡鱼临阵脱逃身临其境
B.负者歌于途不负众望负荆请罪如释重负
C.往来而不绝者连绵不绝弹尽粮绝空前绝后
D.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慷慨陈词新陈代谢
13 .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理解:欧阳修因为山水而陶醉,所以更想饮酒,因为“酒”在他心中是最美的象征。
B.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理解:作者认为举行宴会,畅快喝酒最能表达心情,所以应该远离过于嘈杂的丝竹声。
C.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翻译: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理解:欧阳修以树林之静对比鸟儿之动。
游人走后,鸟儿在林间鸣叫,体现出大自然是禽鸟乐园的特点。
14 . 欧阳修和苏轼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寄情山水。
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1)子瞻感到快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简要概括“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的不同。
(链接材料)
子瞻①迁 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④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⑤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⑥,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辙是其弟。
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撷(xié):摘取。
⑤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⑥中:内心。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5 . 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6 .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课外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①。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②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③,周瑜、陆逊之所骋骛④。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一舍(shè):三十里。
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②啸:长声吼叫。
③睥睨(pìnì):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
④骋骛(chěnɡwù):形容他们驰骋疆场。
17 .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划2处)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18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2)举目而足
19 .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八、语言表达
20 . 厦门市某社区围墙上的普法宣传画引起热议。
该宣传画用“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将他的行为归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
对于网友的质疑,社区居委会回应称,不要吹毛求疵,宣传画有警示作用,“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没有误导”。
请你给委员会写一封回信,发表你的观点,100字左右。
九、名著阅读
21 . 名著阅读简答题
(1)后世如此评价花和尚鲁智深:“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山门醉打金身坏,俺是人间真菩提。
”请简要概括“山门醉打金身坏”这个故事情节。
(2)简•爱独立自主、追求平等和尊严,具有坚定的个性,但为什么要离开她所爱的罗彻斯特先生?后来又为什么与罗彻斯特结合在一起?
十、综合性学习
2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
“纸质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
”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的、冲突的。
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阋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二: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
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
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
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
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城《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
十一、作文
23 . 请以“你是”为题,写一首歌颂青春的现代诗,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12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二、基础知识综合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句子默写
1、
五、课内阅读
1、
六、诗歌鉴赏
1、
七、课外阅读
1、
八、语言表达
1、
九、名著阅读
1、
十、综合性学习
1、
十一、作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