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德宏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术 论 坛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21.253
浅析云南德宏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
王知非
(云南德宏工信和科技局 云南德宏 678400)
摘 要:云南德宏有长达503.8km的边境线,拥有两个国家级口岸和两个省级口岸,边境区位优势突出,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节点。

探索德宏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云南边境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德宏扩大沿边开放,服务国家战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示范区 旅游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253-02
1 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指出,要大力发挥比较优势,云南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云南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进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注入了强劲动力[1]。

德宏地处云南西南边陲,有长达503.8km的边境线,“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德宏沿边特区、开放前沿的地位作用更加显现。

利用德宏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国家进一步扩大重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加快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陆上丝绸之路特色旅游线路,促进德宏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繁荣稳定边疆地区,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2 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资源认识不深
德宏地处边境少数民族集聚地,对旅游资源的深度认识不足,简单地说还处于逛景点、买纪念品等粗放式开发阶段,对旅游业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等经济领域缺乏深度认识,缺少对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性的认识,观念还处于景区景点旅游,未有全域旅游的概念。

对如何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深度思考,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引导。

同时粗放式的管理水平,对旅游资源的挖掘不深,缺乏人文资源的相辅,导致旅游开发处于低水平、粗放式的状态,没有打造出民族特色品牌。

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跟旅游景点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处于薄弱环节,个别景区交通主干线和景区连接线的道路行走不便,通行效率较差,停车场数量少,网络信号差;旅游厕所、观景台、旅游标识、游客服务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多为3星级以下住宿酒店,高端精品酒店、功能性度假酒店、民宿等相对较少;旅游购物中心未合理规划等。

2.3 旅游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德宏旅游公司多为中小微型企业,实力较弱,形成旅游龙头的企业和集团更少。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经营模式,造成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现有的旅游集团因自身资产规模限制,阻碍了对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张,造成经营效益不佳。

由于旅游公司规模的限制,导致相匹配的人才激励和培训机制缺乏,使旅游从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造成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人才的匮乏矛盾日益突出。

2.4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德宏旅游资源比较分散,由于缺乏在空间上、功能上的有效整合和规划,形成旅游景区规模偏小,边境旅游产品单调,产品结构不完善,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省内,对省外和国外客源(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吸引力不大。

3 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培育边境旅游新业态
积极建设边境旅游示范区,加快德宏旅游业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跃升的旅游文化新业态,利用德宏独特的区位优势开辟新的中缅自驾车旅游、户外运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营销模式。

积极推进“旅游+”新的融合发展方式,如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扶贫等,不断优化调整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形成边境旅游与社会发展融合的新格局。

3.2 完善边境旅游基础设施
编制德宏州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道路、停车场、厕所、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国内知名酒店品牌,兴建一批休闲度假酒店,同时改造提升现有酒店、度假村等住宿接待设施,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结合建设旅游小镇和特色民族村寨,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公寓、民宿等旅游住宿设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围绕打造特色民族旅游景区、旅游路线,集中建设一批新的具有很强吸引力、民族浓烈风情的精品旅游区。

3.3 加强旅游从业人才管理培训
旅游主管部门需研究制定出台吸引旅游人才、留住人
253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好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而水源原水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据WHO报道,全世界每年有大概12亿人口因水污染而染上肠道疾病,甚至有400万左右的儿童因水污染问题感染肠道疾病而死亡。

由此可知,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多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对水源水进行保护监测,每天定时进行检测分析。

检测的目标对象之一就是微生物,因为微生物是流行病学中公认的用来判断水是否被污染的重要指标。

经试验表明,被生物污染过的水,其水质会产生恶臭、发生恶化,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危害较大。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水质的检测工作,通过提高微生物检验水平,做好监测水质的工作,确保用水质量,防止人们因水质污染而感染相关疾病。

根据此次研究分析,下半年的水源原水的微生物指标较平时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时期降雨量较多,气温较高,菌群生命活跃,因此在水中的菌群数量较多的缘故。

另外,在原水中检测出来的总大肠菌群污染严重,与原水消毒不到位有关。

原水中耐热大肠菌群含量不高,主要原因是原水大多是地下水,水温不高,耐热大肠菌群活性不高。

因此,在对生活饮用水或者是原水进行检测的时候,总大肠菌群才是重要的检测指标,需要注重对总大肠菌群的检测。

2 结语
水,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有关部门要更关注生活饮用水和水源原水的水质问题,对其进行周期性的微生物检验,主要检查总大肠菌群是否存在,检查其菌群含量是否达标,另外,也需要提高微生物检验的灵敏度,并需要相关部门从源头加强管理,比如,自来水厂需要不断改善工艺水平、优化其供水系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饮用水和水源水的消毒;加强监督工厂污水排放,从源头保障水质整体的安全性。

此外,由于微生物群是水污染的指示物,可将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中的微生物如大肠菌群等检验结果作为水是否被污染、水传染病流行的预警信息。

从源头上减少水质的污染,周期性地对水质进行检测,才能逐步减小水污染的危险,最终保障到我们居民用水饮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艺芳.生活饮用水与水源水微生物检验结果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147-148.
[2] 林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49-2006中农药指
标简介[J].城镇供水,2008(6):63-64.
[3] 季洪波.生活饮用水与水源水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356-1357.
才的政策,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颁发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边境旅游示范区的整体服务质量。

旅游人才培训机构需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旅游公司创新激励机制,对拔尖人才、紧缺人才采用高薪、年薪制、配股制、期权制等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

3.4 推进周边区域旅游合作
利用德宏三面与缅甸接壤的区位优势,加强沟通协调,争取设立云南德宏—缅甸边境旅游示范区,作为双边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机构,定期举办跨境旅游研讨交流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交流,适时在中缅边境举办旅游文化节,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巩固中缅胞波情谊、推进边疆和谐稳定。

同时大力推进双边宗教团体、民间商会、华人华侨等民间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为共同做好边境旅游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5 推广在线旅游智慧平台
依托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和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一部手机游云南app”,设立德宏—缅甸跨境旅游社区版面,对接缅甸当地知名的线上平台及当地旅行社,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如缅甸旅行社在德宏成立分社,陆地出发参观边境旅游景区景点,从而推动德宏旅游业和入驻APP在线旅游平台的缅甸企业扩大旅游市场,实现跨区域的在线信息发布、预订、支付等功能,不仅为我国旅游大数据中心提供业务支撑,而且实现跨境旅游业互利共赢和打造边境旅游示范区的特色亮点。

3.6 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加强德宏当地旅游小镇、特色村寨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重点建设畹町风情小镇、弄岛边境特色小镇、法帕温泉度假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名镇。

复制推广中国最美乡村——边寨喊沙乡村旅游模式,加快建设瑞丽市小等喊村、芒市七星傣寨等一批特色美丽村寨。

重点打造集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等类型为一体的后谷咖啡庄园、弄岛柚子庄园等一批精品农业庄园,不断增强提高德宏旅游业在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豪.加快旅游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培育云南跨越发展
新动能[J].社会主义论坛,2016(6):8-12.
(上接252页)
254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