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西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腐西施
作者:汪雨环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9年第38期
“卖——豆腐——”每天清晨,总能听到“豆腐西施”低沉的叫卖声。
“豆腐西施”其实是个男人,村里的长辈都叫他“小嘉子”,只因为长得细皮嫩肉,性格又内向,是村里唯一一家做豆腐的,才有了“豆腐西施”这个绰号,其实他的嗓音倒蛮浑厚的。
西施的生活波澜不惊,似乎从来就不曾有半点涟漪,每天都是做豆腐,卖豆腐,固定的劳作,固定的节奏,固定的线路,固定的收入……
西施刚承父业的时候,我还小,他也不过三十出头,村里人不太瞧得起他,都觉得这年轻人恐怕要坏了他父亲的名声。
他父亲做的豆腐称得上是这十里八乡最好的:盐卤豆腐,细腻白嫩,到了冬天放在外边一冻,全是孔……村西头的一位妇女看见他时总要教导几句,他也从来不恼,总是笑着点头。
我再大些,他也老了些,日子還是那么平淡,波澜不惊。
只是,西施已经成了做豆腐的老手了。
很多经营豆腐的人家都改用机器操作做石膏豆腐了,西施却不赶那个时髦。
豆子上磨磨浆,浆连着渣上“晃儿”——纱布兜子,吊在梁上,一人晃浆,一人水冲。
晃完了,一桶浆,一桶渣。
水要不多不少,晃要不急不缓。
一人烧火,然后一人舀浆看锅,火要不大不小,舀浆要恰逢其时。
最有趣的是“点卤”,庄稼汉的糙手,一手端着盐卤,一手拿着勺,一点一点地往热豆浆中滴,用勺子挥洒均匀。
卤滴在浆中荡起圈圈的涟漪,又慢慢消失,渐渐地,浆变得稠厚,有豆腐脑儿显露出来。
这过程马虎不得,卤不足,豆腐产得少;多了,则易沉,会苦。
一人专心点卤,一人则准备压制的工具。
这一切全靠西施夫妻俩默契配合。
有一年暑假,我回家,老远就看到西施家门前有人披麻戴孝,传出哀痛的哭声。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西施的妻子中暑了,竟然没救得过来。
我到他家时,他正趴在灵柩上哭,那个和他争吵过的妇女也红着眼睛站在门外。
又一年暑假,我回村,西施来串门问候,笑着端来一碗白嫩嫩、热腾腾的豆腐。
一问旁人,才知道,他没再娶,年纪轻轻的,说者言语里都是慨叹。
生活就像一片汪洋,委屈、坎坷激起的涟漪总会慢慢消失。
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它就像那豆浆,在滴滴盐卤的作用下,留下涟漪,也丰厚了内涵。
评析
作者选取一位做豆腐的匠人的人生故事,表现其人生的幸福和悲哀,以及对视豆腐如命的品质的捍卫。
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正面描写人物的生存状态,与侧面烘托有机结合,次要人物“村西头的妇女”态度的前后变化,使故事真实可信,具体可感。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对“点卤”工艺的详细描写,自然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悟,颇为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