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稳定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坡稳定及防治滑坡的措施
露天矿的开采破坏了稳定状态,使边坡岩体发生变形破坏,边坡破坏的方式主要有崩落、散落、倾倒坍塌和滑动等。

要加强边坡整治和检测。

通过调整和台阶盘宽度、控制边坡角的大小等于段预防边坡进一步破坏。

台阶高度3-6m,台阶坡面角不大于26°,最终边坡角不大于22°。

如发现阶段坡面上有裂缝可能塌落,或有大块活石或悬石时,需由有经验的工人系好安全带小心作业,清除活石,同时有一名工作监护。

根据有关资料及临近矿区经验,该矿区矿岩属坚硬稳固矿岩,无地下水、降水量也很小。

但有断层、裂隙、古溶洞穴等,必须加强监控边坡的稳定性工作,雨天要停止作业,防止降水对边坡稳定造成影响而产生滑坡。

一、边坡下滑治理措施
1、滑坡清理
当边坡出现断层或裂隙发育时,对滑体上部或中上部进行削坡,减小边坡角,从而减小下滑力。

2、减重压坡角
对边坡出现裂隙时,对滑体上部削减,使下滑力减小,同时将土岩堆积在滑体下部抗滑部位,使抗滑力增大。

3、预裂爆破
为维持到界边坡的岩体强度不致因爆破而降低,用预裂爆破法减少爆破时对岩体的破坏。

4、挡墙
在边坡出现严重下滑趋势时,在滑体下部修筑挡墙,以增大抗滑力。

5、建立岩层稳定永久观测线,定期观测,对观测结果分析和评价。

6、采场最终边坡应遵守以下规定:(1)按设计进行,坡度不得超挖。

(2)临近到界台阶时,采用控制爆破,不得超钻并采取减震措施,严禁采用硐室爆破。

7、随着排土场边坡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进行边坡稳定分析,如有不稳定
因素应修改排土场参数或采用防治措施。

8、定期巡视采场及排土边坡,发现有滑坡征兆时,必须设明显标志牌。

二、边坡事故的预防
1、选择适当的开采技术和制定严格的边坡安全管理制度,正确选择台阶坡面角和最终边坡角。

2、选用合理的开采顺序和推进方向,杜绝在作业台阶底部进行掏底开采,一般尾部选用从上盘向下盘的采剥推进方向,做到有计划,有条理的开采。

3、合理进行炸破作业,减少炸破震动对边坡的影响,由于炸破产生的震动可以使岩体的节理展开,因此在接近到界边坡地段尽量不采用大规模齐发爆破,并严格控制同时炸破的炸药量。

4、矿方应选派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工人专门负责边坡的管理工作,及时清除隐患,发现边坡塌滑征兆时,有权制止采剥作业,并向矿长报告。

5、对于边坡有滑动倾向的矿山,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并设立专门观测点,定期观测记录。

三、滑坡防治工作的一般程序
露天矿滑坡防治工作应立足于防,治次之。

它贯穿于露天矿设计、施工、生产各个阶段,滑坡防治工作应按一定程序进行,它反映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轻重缓急次序。

这一程序是:
1、进行有关滑坡原因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勘探工作;
2、截集并排出流入滑坡区的地表水;
3、疏干滑坡区或附近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4、削坡减载,反压坡脚或清除滑体,爆破减震等;
5、采用人工支挡物可其他预防措施。

各种方法及其作用和适用条件详见下表
四、边坡监测措施
边坡监测工作包括大面积边坡移动的观测,边坡表面或钻孔内局部岩体移动的观测、地音监测等。

一、大面积边坡岩体移动的观测
(一)观测
1、大面积边坡岩体移动的观测是指在边坡上设置观测点、观测线,用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等测量岩体移动。

测量大面积边坡岩体移动主要仍应用经纬仪、光电测距仪、水准仪及钢尺等测量仪器和工具。

2、观测线由若干位于直线上的观测点组成。

为了控制一个滑体,通常在滑体的中央部分沿可能的滑动最大速度方向设置一条观测线;沿其两侧,再设若干条;有时还沿露天矿台阶走向,跨越滑体设置观测线。

3、每条观测线分控制部分(点)和工作部分(点),前者设置在稳定的边坡区内,后者则设在滑动区内。

4、一个滑体,除设置观测线外,有时应对滑体上具有特征性的地方,如层面、断层、裂缝等。

设置专门观测点进行观测。

5、对虽无明显变形,但有可能发生滑动的边坡,需要时亦应设观测线观测,
以便及时采取滑坡防治措施。

6、观测点的埋设,可用混凝土将金属杆柱浇注于岩体中,或以金属杆柱、木桩等直接打入松软的土岩中;前者常用于控制点的设置,后二者则适用于工作点。

7、任何结构的观测点应符合如下要求:
(1)观测点上部应有清楚的中心,以保证精确测量;
(2)设置位置应便于观测;
(3)保证桩柱与岩体牢固结合,使观测点能真实反映岩体的移动。

观测点设置完毕后,应将其控制点与露天矿的三角测量网建立联系,确定其坐标。

8、各次观测的间隔时间,依滑动速度大小,滑体移动特征、观测目的、以及有滑动危险的建筑物的重要性面定。

通常,雨季间隔时间短,对正在滑动的岩体,需严密监视,必要时进行昼夜连续观测。

9、观测点设置的原则,观测方法、观测精度等,均应符合测量规程要求。

(二)、观测资料的图示
根据观测结果,通过整理,可按不同需要,绘制以下各图;
1、滑坡区平面图,图上应绘出边坡平面形状、滑体范围、地貌、测点,标高等。

2、滑坡区断面图,图上应绘出滑坡前后边坡外形,滑动面位置及露头、测点标高、岩层、构造等。

3、观测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4、观测点移动向量图。

(三)、观测资料分析
滑坡观测资料不但可提供滑体的范围及表面形态,而且有助于分析、确定滑动面的形状和位置,分析滑坡原因和预报滑坡等。

这些工作应密切结合地质条件。

1、分析滑动面的形状及位置
如观测线自上而下各观测点移动向量的变化连续而有规律,则可认为滑动是整体滑动。

整体滑动时,可视为滑动面垂线上滑体各点的移动向量相互平行。

2、分析滑坡原因
3、预报滑坡
滑坡从出现滑动预兆到最终完全滑落要经历一段时间,或数月,或经年,其移动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由小变大,最后发生急剧变化。

因而根据移动速度的变化可以预报滑坡
二、边坡表面岩体移动测量
1、在岩体表面裂隙上粘涂石膏浆或水泥砂浆,凝固后观察、测量浆片上裂隙发展的情况。

2、在裂隙两侧岩体中各钻一浅孔,埋入钢桩。

桩的连线平行移动方向,桩的一端露出岩体表面。

然后用钢尺或游标尺,或再配合水准尺等,测量裂隙两侧岩体的相对位移,桩露出端的形状应适用于游标尺、水准尺的安设,以利精确测量。

裂隙两侧也可各设两桩,构成一近似等边四边形,用钢尺测量各边及对角线长,此法可计算出包括平行于裂隙方向的岩体位移。

三、钻孔内岩体移动测量
钻孔内测量岩体移动的装置有测量钻孔轴向移动、径向移动、钻孔倾斜以及探测滑动面位置等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