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妊娠期患者抗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74例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毒妊娠期患者抗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74例观察许华青;田分;刘晓璐;胡艳阁;邵雅静;孙锡喜
【摘要】目的:观察梅毒妊娠期患者抗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梅毒妊娠期患者74例,将其中接受规范抗梅毒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另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抗梅毒治疗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发生早产、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8.3%)显著低于对照组(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新生儿存活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4.6%),而新生儿RPR 阳性率、TPPA阳性率和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35.4%、54.2%和4.2%)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100.0%和22.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梅毒妊娠期患者进行抗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RPR阳性率、TPPA阳性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且安全性较好.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17(029)020
【总页数】3页(P30-32)
【关键词】梅毒;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
【作者】许华青;田分;刘晓璐;胡艳阁;邵雅静;孙锡喜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7+.1;R71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晚期可侵袭多个重要脏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该病可通过胎盘传染,因此患有梅毒的孕妇极易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早产、流产、死胎或者娩出先天梅毒患儿[1]。
我国先天梅毒发病率约为35.29/10万,而近年来梅毒患者、梅毒合并妊娠患者和先天梅毒患儿的数量大幅增加[2]。
本文观察梅毒妊娠期患者进行抗梅毒治疗
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梅毒妊娠期患者74例,将其中接受规范抗梅毒治疗的48例妊娠期患者作为治疗组,另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抗梅毒治疗的26例梅毒妊娠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孕周6~36周,平均(24.47±4.32)周;年龄20~35岁,平均
(25.84±5.36)岁。
对照组孕周6~35周,平均(24.72±4.15)周,年龄21~37岁,平均(26.05±5.78)岁,两组患者在孕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驱梅治疗方法为:苄星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F7028202)肌注,240万U/次,1次/周,3周为1个疗程。
孕期前3个月及后3
个月分别治疗1个疗程,若青霉素过敏则改用红霉素治疗,口服,500 mg/次,4 次/d,30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以上,治疗期间定期检查患者的RPR
滴度。
辅助护理干预:顺产患者如无必要尽量减少人工破膜操作,分娩过程中尽量减少阴道检查或肛查次数,同时尽量避免产钳的使用。
新生儿娩出后,立即采取措施轻柔的挤出胎儿口鼻中的羊水,避免损伤新生儿皮肤和黏膜。
断脐后,新生儿状况稳定良好时需立即清洁皮肤黏膜表面,以清除沾染上的母体血液或羊水。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符合妊娠梅毒诊断标准,无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
自身免疫性等疾病的患者;排除严重过敏体质者,对抗梅毒治疗药物过敏者及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正在治疗者。
1.4 妊娠梅毒诊断标准[3] ①患者有梅毒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②孕妇本人或配
偶有过梅毒感染史或婚外性行为,且孕妇本人有过流产史、死胎史、早产史、死产史或梅毒患儿分娩史;③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
1.5 评价标准①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流产、早产、死胎、死产、低体重新生儿、
新生儿重度窒息等。
②新生儿先天梅毒:新生儿RPR滴度在母亲的4倍以上,暗
视野显微镜检查,婴儿皮损处或胎盘中可查到梅毒螺旋体[4]。
除了在胎儿娩出的
当天进行新生儿RPR和TPPA检测外,在出生后1、2、3、6个月还需要复查RPR。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检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比(n/%)的形式表示,检验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22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n(%)]组别胎儿异常早产流产死产死胎发生率
(%)治疗组(n=48)0(0.0)2(4.2)2(4.2)0(0.0)0(0.0)4(8.3)∗对照组
(n=26)3(11.5)2(7.7)4(15.4)1(3.8)2(7.7)12(46.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新生儿预后比较治疗组的新生儿存活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x2=16.685,P<0.05);存活新生儿中,治疗组的RPR阳性率、TPPA
阳性率和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分别为35.4%、54.2%和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100.0%和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新生儿预后比较[n(%)]组别先天梅毒RPR阳性TPPA阳性死亡存
活率(%)治疗组(n=48)2(4.2)∗17(35.4)∗26(54.2)∗0(0.0)∗100∗对照组
(n=26)5(22.7)22(100.0)25(100.0)4(15.4)84.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安全性评价治疗组治疗期间有6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在24 h内自行缓解,未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安全性较好。
3 讨论
梅毒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的性传染性疾病,可透过胎盘传给胎儿,表现为胎儿宫内感染或胎盘感染,从而导致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等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和影响[5]。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的孕妇感染梅毒,其中60%的梅毒孕妇会将病毒传染给下一代[6]。
本研究结果可见,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梅毒妊娠期患者接受抗梅毒治疗可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和不良新生儿结局。
事实上,抗梅毒治疗的阻断时间对于预后有非常大的影响,梅毒妊娠期患者越早进行抗梅毒治疗,治疗效果越好,孕晚期再进行阻断效果较差[7]。
除了抗梅毒治疗,辅助护理干预也能有助于预防和阻断先天梅毒的传播。
本研究经
辅助护理干预后,治疗组的新生儿RPR和TPP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
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8]。
虽然通过产妇和新生儿血液中RPR的滴度对比可以早期诊断新生儿先天梅毒,但RPR可能存在假阳性的情况,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状
态的异常或者吸食或注射毒品所致,因此需要注意。
本研究中未能接受抗梅毒治疗的患者有26例,发生率为35.1%,主要是由于各种主观原因比如缺乏自我认识、盲目抵触孕期用药等,或者客观原因比如孕前未能接受正规产前检查,仅在生产后、流产、死产、死胎等情况下才发现是梅毒导致的。
因此国内需要广泛开展孕前和孕期的常规梅毒筛查,同时大力提高梅毒患者的治疗宣传,鼓励梅毒患者在怀孕前先治疗好疾病,或者在妊娠早期就开始进行积极的规范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保护母婴安全。
综上所述,梅毒妊娠期患者进行抗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RPR阳性率、TPPA阳性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且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褚岩, 徐子刚, 张立新,等. 58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 2013, 35(9):771-773.
[2] 薛如君, 张锡宝.中外最新梅毒指南的解读、比较及更新内容[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7, 24(1):52-56.
[3] Organization WH. WHO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clud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WHO,2013,377(9784)15-19.
[4] Wu DD,Hong FC, Feng TJ,et al.Congenital syphilis: refining newbor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in Shenzhen, southern China[J].Sexually Transm Infect,2010,86(4):280.
[5] Wu X,Zhang X,Zhu J,et al.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eatment by uterine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and systemic methotrexate injection[J].Eur Journal Obstet Gynecol & Reproduct Biol,2012,161(1):75-79.
[6] Chen XS,Peeling RW,Yin YP,et al.Improving antenatal care to prevent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caused by syphilis[J].Fut
Microbiol,2011,6(10):1131-1134.
[7] Clement ME,Okeke NL,Hicks CB.Treatment of syphilis: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14,312(18):1905-1917.
[8] Cheng JQ,Zhou H,Hong FC,et al.Syphilis screening and intervention in 500 000 pregnant women in Shenz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Sex Transm Infect,2007,83(5):34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