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千克的初步认
识》教课方案
教课目标:
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成立 1 千克的重量观点。

教课要点:
成立 1 千克重量的观点,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课难点:
成立 1 千克重量的观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2 袋精盐、苹果或枣等、一些沙子(重量均超出 1 千克)、几个塑料袋、重 1 千克的一大袋洗衣粉。

再准备一
台案秤。

学生准备一塑料袋米(大概 1 千克)。

教课过程:
一、新课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克这个重量单位,克主假如用来
称一些重量比较轻的物件.称一般物件的重量,常用千克做
单位。

教师发问: 1 千克是多少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l 千克= 1000 克
2、教师进一步取出 1 袋精盐,并说:我手里拿的是一袋精
盐,它重 500 克.再取出一袋精盐,同时说: 2 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而后教师摆出案秤,并发问:同学们见过这类秤吗?它叫什
么秤?教师指出这类秤叫案秤,也叫台秤。

教师把游标瞄准 1 千克,而后一边往秤盘里放苹果,一边让
学生注意看秤杆抬起来没有,称好后,说明这些苹果是 1 千克。

让学生数一数这些苹果一共有几个。

3、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42 页,看右下的图,指出这也
是一种案秤,并发问:看这个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
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能够趁便告诉学
生,这个秤最多只好称8 千克的物件。

而后,教师能够让一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称出 1 千克的沙子。

装在塑料袋里后用皮筋系紧。

再把课前准备好的 1 千克重的几种物件取出来,说明它们的重量都是 1 千克,并让每一组(或几组)学生挨次传达,掂一掂 1 千克有多重。

4、让学生做教科书第43 页上“做一做”的第 2 题。

5、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四周哪些物件重 1 千克。

二、讲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 4 题。

每个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再依据题目要求让学生把数目
填在书上.经过填数,稳固重量观点.也能够让学生挨次报
一下自己的体重,再让学生填。

2、做练习十一的第 5 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而后集体订
正。

3、做练习十一的第 6 题。

要修业生在0 里填上>、<或=,有的题中两边的重量单位
不一样,可在做题前提示学生注意,而后让学生独立达成,然
后集体校正。

4、做练习十一的第7、8 题。

做第 8 题前先剖析题目给了哪两个条件,想想应提什么问
题。

填出问题后再列式解答。

学生做完后集体校正,第8 题要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应当填
上什么问题,为何填这样的问题。

使学生说出知道一筐水
果重 30 千克,又知道 6 个人均匀分,因此能够求出每人买
了多少千克,而且用除法计算。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完第8 题后,能够让他们做第9* 题.题中的数目关系是用图画表示出来的,看看学有余力的学生是
否能从图中找出鸡、鸭、鹅的重量关系,而后求鸭和鸡的重
量.教师可个别指导,不用全班校正。

三、家庭作业
“做一做”的第 3 题。

单靠“死”记还不可以 ,还得“活”用 ,临时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谎话套话
空话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 ,并要求运用累积的
成语、名言警语等,按期检查评论 ,选择优异篇目在班里朗诵
或展出。

这样 ,即稳固了所学的资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
力,同时还培育了学生的察看能力、思想能力等等 ,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认识题中的物件重量后,把得数填在
书上。

“师”之观点,大概是从先秦期间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此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
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此刻泛指
从事教育工作或是教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专长值得学习
者。

“老师”的原意并不是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问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先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纪的限制,老小皆可合用。

不过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自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不过“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必定是知识的流传者。

今日看来,
“教师”的必需条件不但是拥有知识,更重于流传知识。

教课后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正确,才有条件正确
模拟,才能不停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课中,注
意听闻联合,训练少儿听的能力,讲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
的语言,我对少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
致,富裕吸引力,这样能惹起少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
儿不专心听他人讲话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少儿,或是
让他重复他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机遇,要求他们专心听,专心记。

平常我还经过各样兴趣活动,培育少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叙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
事,动脑筋,出想法,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
儿学得生动开朗,轻松快乐,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加强了记
忆,又发展了思想,为说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