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育的特征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术教育的特征和作用
作者:胡新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7期
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
美术教育的目的,其一是培养专业美术家;第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其中的重点是美术欣赏教育。
这便使得美术教育既要培养出美术的创作者,又要培养美术作品的消费者。
一、美术教育的特征
美术教育的特征,包括空间直感教育(即培养美术灵感,美术直感与造型感觉能力)、启迪诱发教育(即培养道德情感、人格魅力)和情感享受教育(即培养审美欣赏意识与能力)。
1、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征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征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首要的是向学生说明受捕捉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
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
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的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
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
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
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纸、笔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
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
2、美术教育的启迪特征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
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
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的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
”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
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叹阳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
3、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特征
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特征,是由美术创作行为的外化实现所决定的。
当观者面对待定的、凝结画家内在情感心灵的美术作品时,能否获得独有的审美感觉,是衡量美术作品审美作用发挥大小的尺度。
另一方面,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不是被所有面对它的观者所能够欣赏的。
即观者本身也存在着美术欣赏水平高低的问题。
所以,作为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现应接受一定的美术教育。
尤其是接受一定的美术观念和艺术欣赏教育。
正如里德所说:“接受艺术欣赏教育的人数应该广泛增加。
除了那些因遇钝或精神障碍不能接受艺术教育的之外,所有人都应该参加艺术欣赏训练。
”所以,在美术教育的整体行为中,如何有效训练,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享受艺术美的能力是重要的任务和内容。
从而了显示了美术教育的特殊本质。
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把握,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性知识就能进行的。
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需要欣赏者能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魅力美、判断其优、劣的能力。
一位学生可能了解艺术史上的所有知识如艺术家的生卒年月、艺术名称和过程的界定等等,但当他看见一件艺术作品时,他却无法区分一系列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优劣。
可见,享受艺术美,也是需要经过有效教育和训练才行的。
二、美术教育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人的智慧有开启作用。
美术绘画教育是运用左右脑半球的教学法,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绘画的训练才是形象思维的突破点,从而促进分析,推理的能力及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
从学生的创作画教育方面来看,学生在创作中所获得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
所以,学画不仅仅是一个画画的问题,它开发智慧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画画本身的含义。
从绘画的性质方面来看,绘面是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来感知世界,创造世界。
客观世界事物的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反映在人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联想,从而转换成心理联想,“我们受到一个刺激,就会由这个刺激引起我们对别的刺激的映象。
”——对形象特征的丰富感知,往往伴随着联想来实现的。
美术形象是想象的产物,自然也就成为用来发泄郁积于内心情绪的对象。
清初的明宗室后裔朱耷,以亡国之忧愤作画,其艺术形象表现出浓厚的情感性。
而珂勤惠支的《面包》,通过形象表现出母亲的悲哀,对孩子们饥饿求食的形象描绘,使人联想到画家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郁积于胸的痛恨情感的宣泄。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表现了对为自由而战的人民的赞颂,他对幻想的自由女神的形象刻画,是画家浪漫主义情怀的抒发。
对艺术形象来说是能够体现人民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观念的完整性的具体形象。
所以,审美不是对事实的把握和认识,从本质上讲绘画审美是个体对现实生活关系的一种情感性的把握和评价。
第二、美育是人文教养的一个重要部份。
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人,人才问题是一个掌握技术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问题,人的审美潜能作为一种素质,有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了解美术和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各的文化素质。
而担当人才培养的教育部门,理应对美术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的了解。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雨区别于其它艺术。
它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
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物质形态。
在现代生活中,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展厅和博物馆,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所以,美术不是单纯的“图画”/美术作品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作者在社会大环境中,在整个人类的大气候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意识形态,反过来这种意识形态又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
尽管各类美术作品其功能侧重不同,但以审美性实现其效用,通过审美发挥其社会功能却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知了美术教育的特征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将美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行为进行好。
但是,目前在我国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