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是童年的炼狱,它吃掉了童年。在中国,考试被视为 生存的基本需要,政治等级通过成绩等级刺激孩子们过早 地进入疯狂的生存竞争。这种竞争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适龄青年高中入学率为27% , 高校入学率约为2. 5- 3% ,而美国的高校入学率为5 7% 。1998年,中国适龄学生上大学的比例是3- 4 % 。(《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p 449。) 学习和考试的压力甚至逼得学生自杀。有媒体披露:“学 生自杀的年龄由11岁开始恶化,上升到16岁为高峰 期。”(《粤港资讯报》1999年1月6日)“黑色的 7月”埋葬了很多孩子的梦想和生命。更令人扼腕的是, 决定孩子命运的“出题”和“阅卷”大人们所持的陈旧标 准和随意性,有人说是“草菅人命”并不为过。
1.生理层面的发展:个体生理构造(形式)的完善和机能的增 强。 • 2.心理层面的发展: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 质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和谐发展。 • 3.社会层面的发展:个体社会认知、适应、交往、沟通、创造 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 4.精神层面的发展:精神的进化与满足、对人生与世界的意义 与价值的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掌握人类长期形成的精 神文化,形成时代性的精神信念,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
• (三)学校因素 • 1.概念和作用: • 概念: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 特殊环境。学校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目的、制度、内容、人 员、环境、手段等因素。 • 作用: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 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 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 • 2.学校影响力的来源 • (1)明确的发展目标;(2)遵循个体发展的规律;(3)专门以促进学生 的有价值发展为己任;(4)有专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5)有丰富的发 展资源和发展反馈手段。因此,学校是人的发展的主渠道。 • 3.学校万能论
(二)人的发展理发展
_
——————
人的发展 ——
_
————————
- 体质的增强 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_ __________ 心理发展 _

情、意的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
(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意向)


(二)人的发展的内容
• 关于教育异化 • 异化,“alienation”本义是“转让”和“出卖” • 费尔巴哈认为,人把自己的力量,即思维、意志情感的 力量赋予了上帝,因此,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自然本性) 的异化 •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 生产及其产品变成了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 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丧失了能动性,遭受异化的物质 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 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 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 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种阶段以年龄为 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 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 婴儿期 (0~1或1.5)、幼儿期(1或1.5~6、7)、童年期(6、 7~11、12)、少年期(12、13~15、16)、青年期(16、17~25或30 )、成年期(26或31~55或60)、老年期(55或60~)
• (四)个体因素 • 1.概念: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 、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个体因素的核心是人生态度和 价值理想,它们给个体的发展着上了底色。 • 2.作用: • (1)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 只是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完全在 于个体自己; • (2)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 • (3)个体因素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 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第三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
第一节 教育与儿童发展概述
• 一、人的发展概念 • (一)“人的发展 ”概念有两种意义: • 第一,个体的发展 :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 心各方面结构和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其实质是个体人 所具有的潜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断地转变为显能,提高自 己适应和改进环境的能力。 • 第二,总体人的发展: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 程 。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文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 。
•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的一个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 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 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 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 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 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 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 狼的习性。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 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没有成功遗憾的是,小 的那个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就死去了。另一个大的孩子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样子。中国也 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 (一)个体社会化功能 •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于该 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 主要表现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 (二)个体个性化功能 •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包括能力、特长 、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 • 个性化也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 过程。个体的个性化是与个体的社会化相对应的,但不是相对立的。 •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表现在对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个体特征 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方式的影响上。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水平各不相同 “早慧”“晚成” (2)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 (3)表现在不同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倾向上 兴趣、爱好、性格等
• 二、影响到人的发展的因素
• (一)遗传因素(教育如何可能) • 1.遗传素质 • (1)概念: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 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神经类型、感受性等等。遗 传素质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由基因所携来的与由生命诞生和分娩时的 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永久性影响。 • (2)作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 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 作用。 • 2.遗传决定论
在异化活动中人丧失了能动性遭受异化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教育异化由两个部分构成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异化
•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 • 按对象分:(1)教育的育人功能:受教育者的身心变化 (个体功能、直接功能、本体功能);(2)教育的社会 功能:为社会服务(社会功能、间接功能、工具性功能) • 按方向分:正向与负向功能 • 按显现方式分:隐性和显性功能
1972年,在东南亚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 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 的一切习惯甚至包括日本话都忘了。 可是当他获救后,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完全恢 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一年后还结了婚。虽然他 过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玛拉多20年,但对他的教育和训练却比狼 孩容易多了。
• 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 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 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 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 化了 • 教育异化由两个部分构成,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 育异化。
考试与考试综合症 中国人的童年是由考试构成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人的 性格与西方人的性格最大的区别是,每个中国人都有“考 试综合症”——你可以尽情想象这些症状,它和我们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原则或习惯。 2000年1月某日晚,江苏东至县昭潭中学学生曾某放 火烧自己的宿舍,他的作案动机竟然是把学生宿舍烧掉, 不让学校正常考试(2000年2月25日《江淮晨报 》)。这个案例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事实上,“考试综 合症”是中国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考试是激励机 制最制度化的形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它无疑是一种 酷刑。

(二)环境因素 • 1.概念和作用: • 概念: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 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 作用:比较遗传素质而言,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 的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每一种因素又 可以划分为制度、观念、关系、物质等层面。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 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 、人的发展的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由于环 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 极的。 • 2.环境决定论
•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 (1)个体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 (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的成熟。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 ,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此外,个体的社会性成 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义务为标志。) • 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期限后推,心理成熟和社会性 成熟后推。 • 营养和社会文化的刺激,个体性成熟提前。
(2)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的成熟程度也非匀速或同步。 同一个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不均衡(身高、体重) 在身高体重方面,人有两个发展高峰期:一是出生后第一年, 二是青春期。在智力发展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一个著名假 设,即假定人的智力发展在 17岁时完成,那么,0~4岁完成发展任务 的50%,4~8岁完成发展任务的30%,8~17岁完成发展任务的20%。 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敏感期):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 机能和能力最适形成的时期。 不同方面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智商与情商、知识与性格等)
鸡人苏吉特-库玛
• 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 -库玛被人发现时,他像 鸡一样啄食,像鸡一样 蹲着休息,和人说话时, 发出“咯咯”的声音。 • 据报道,库玛可能是在6 岁到9岁间被关进鸡笼的, 在此期间,他几乎没有 与人打过交道。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士曾经做了一 项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从孤儿院挑选了一批新生婴儿把 他们放在暗室中生活,只给他们吃住,让他们与世隔绝 。这些婴儿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完全一样,慢慢地 机能逐渐退化,最后变得越来越痴呆。这些婴儿长到一 定年龄后,再把他们释放出来,让他们过正常人的生活 ,虽然经过长时期的训练和教育,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 始终都没能恢复人的基本特征,变得终生痴呆,只有个 别人学会了吃饭、穿衣等简单的生活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顺序开展的 。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生理影响心理。 •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 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发 展顺序。心理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动作思维、形象 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 等复杂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