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登鹳雀楼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登鹳雀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古诗
《登鹳雀楼》。
一、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富有哲理。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
理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反复诵读和适当的引导,他们能够感受到古
诗的魅力。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首诗位于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中,旨在让学
生在积累古诗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诗的
理解还比较浅显。
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 5 个生字,会写“楼、依”等 6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教学过程,我会把这个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段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雄伟壮观。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在这座楼上,曾经有一位诗人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你们想知道吗?”从而引出课题《登鹳雀楼》。
环节二:初读古诗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指导“尽、层”的读音。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停顿。
4、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环节三: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诗人站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2)讲解“白日”指的是傍晚的太阳,“依”是依靠的意思,“尽”是消失的意思。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提问:“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色,想到了什么?”
(2)讲解“欲”是想要的意思,“穷”是尽的意思,“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3)引导学生思考:“站得高为什么就能看得远?”
环节四:诵读感悟
1、让学生配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朗读,评选出“朗读小明星”。
3、引导学生思考:“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环节五:指导书写
1、出示“楼、依、尽、黄、层、照”6 个生字,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楼、依”的写法。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坐姿和握笔姿势。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景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理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但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蕴含的哲理时,还
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班上的孩子们去郊外游玩。
当我们爬上一座小
山丘时,孩子们兴奋地欢呼着,他们看到了远处的村庄、田野和河流。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于是问孩子们:“你们现在
站在高处,是不是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景色?”孩子们纷纷点头。
我接着说:“就像诗人登上鹳雀楼一样,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努力,站得更高,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孩子们
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但我相信,这次小小的体验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
一点小小的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生根发芽。
这就是我对《登鹳雀楼》这一课的说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