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为公的李子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洁为公的李子洲
作者:刘水波
来源:《延安文学》 2017年第2期
李子洲是陕北共产党的发起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卓越的组织活动家和革命教育家。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青年,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工农运动,组织武
装起义,出生入死,呕心沥血,奠定了陕北革命的根基。

他所播下的革命火种,在陕北大地上
发展壮大,他的继承者所创建的红色区域,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李子洲同志
为革命所建立的功勋,除了他那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外,还有一
个极其重要的品格,就是他的廉洁和一心为公。

正是这种高风亮节,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在他
周围都能聚拢起一批志同道合的时代精英,为实现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同心协力,形成
一股巨大的合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李子洲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小手工业家庭,家境谈不上殷实,小时候勉强糊口,后来生活有
了转机,家里才送他上了私塾。

在他后来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几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休学。

后来得到地方公费资助,才勉强走完求学之路。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形成了爱国学生声讨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浪潮,以屈武、李伍亭为代表的陕西学联进京请愿。

为了鼓舞支持陕西学联
的爱国热情,李子洲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助学金捐赠于陕西籍学生,用于他们的食宿和出行
之费。

五四运动后,旅京陕籍学生创办了《共进》杂志及共进社,因为缺乏经费,众学子慷慨
捐赠,李子洲是捐资最多的学生之一。

1923 年北大毕业后,李子洲受聘于渭北中学,尽管月薪高达九十多块大洋,但他仍像学生时期那样简朴。

他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资助《共进》的出版,资助一些穷朋友,资助一些交不起学费和伙食费的穷苦学生。

1928 年被国民党惨杀的庞诚斋、杨培琪二人,就是该校受过李子洲革命启蒙及经济资助的学生。

这些学子不仅受到李子洲
的经济援助,也深受其思想和信仰熏陶,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榆中从教时,李子洲虽未来得及建立党、团组织,但为在该校建立党组织做了大量准备
工作。

在他主持下,榆中成立了共进社分社,发展了一批社员。

在建社资金难以筹措的情况下,李子洲用自己的薪水补助榆中分社的日常支出,并资助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使他们得以顺
利完成学业。

李子洲任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后,学校百废待举。

要将“四师”办成一所全新的学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当局下拨的经费,远远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为此学校也欠下了许多
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李子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工资所得补贴于学校。

维修校舍需要钱,购
买图书需要钱,购进教学设备需要钱,补助困难学生更需要钱。

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李子洲把
薪水全贴上,也是杯水车薪。

为了实现他的办学目标,满足更多学子的求知欲,培养出更多更
好的革命人才,李子洲把资金来源瞄准了老父亲当银匠积蓄下来用以养老的银元上。

先是借,
时间长了,老父发现银子总是有去无回,不给借了。

不给借了只能偷。

老父亲发现家里的银子
越来越来少了。

一次,李子洲怀揣沉甸甸的银元偷偷离家,被早已在后跟踪的老银匠发现并追赶,大喊:“败家子,今天看你往哪儿跑,非打断你的腿不可!”李子洲一边跑一边回答老父:“革命胜利了,一定把银子还你!”说毕一溜烟不见了踪影。

老银匠气得大喊:“偷了我三簸
箕银元啊……败家子!”
李子洲将家里的银元偷出来,大都补贴到“四师”了。

除了四师需要钱外,刚刚办起来的
平民学校,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更需要钱。

实在无处可筹了,李子洲不得不把工资的大部分
用来资助平民学校了,仅为平民学校办图书馆一项,就花了他的500 多元。

1925 年夏,刘志丹等被党组织推荐去黄埔军校学习。

为了给他们凑足盘缠,李子洲倡议教员捐款,并把手头仅有的几十元钱,带头捐了出来。

在所有的陕北青年学子中,受过李子洲资
助的,何止志丹一人!李子洲当四师校长,月薪百元,几乎没有向家里交过一元钱,更舍不得
花一点点。

身为校长,始终保持学生时代的清贫和朴素。

他也许没有想到,他承诺革命胜利后
还给父亲的银元,竟成老父一笔永远讨不回的债务。

李子洲到中共陕西省委工作后,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从到省委至被捕牺牲在
敌人狱中,他留下的个人财产仅有一顶旧礼貌,一个文具盒,一块毛毯。

旧礼帽是西安搞地下
工作时戴的。

文具盒是当四师校长时父亲给手工制作的。

那块小毛毯,是少年离家时母亲给他的。

就是这块毛毯,李子洲在狱中时也留下嘱托,要留给好友王子体。

在国民党狱中,因疾病
缠身,加之环境恶劣,李子洲身心备受摧残和折磨。

与李子洲同狱的难友,被捕前曾任共青团
陕西省委农工部主任的杜松寿,看到李子洲身体每况愈下,想尽办法给他弄点吃的滋补身体。

李子洲发现后说:“不要光考虑我,任何时候,都要想到同志们。

”杜松寿要用狱外党的秘密
组织“济难会”设法弄来的一些钱给他买点滋补品时,他拉着杜松寿的手说:“环境这么险恶,党的经费又这么困难,要照顾大多数同志。

这些钱按党的经费使用,作为组织发给难友们的健
康费用吧!”杜松寿认为李子洲作为省委领导,是党组织中的一员,也有权分享这些雪中之炭。

李子洲沉痛地说:“几个月没交党费了,现在身无分文。

狱外的同志们,也是一点一点攒下来的。

这些钱我用来滋补身体,我心里受得了吗?”不仅如此,李子洲为了帮助难友们度过难关,活着走出牢狱,他考虑再三,决定向时在省建设厅工作的同乡友人李耀卿转借些钱来。

在受到
他感化的监狱看守的通融下,李子洲把李耀卿送来的100 元钱交给杜松寿,让他统筹安排,接
济狱中的难友们。

未过多久,李子洲终于长眠于国民党西华门监狱中,他借友人的100 元钱,
又成了一笔永远偿还不了的债务了。

就连他身后的寿衣棺椁,也是李耀卿、韩兆鹗等生前友好
们设法筹资办理的。

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全部价值和归宿。

李子洲同志短暂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他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系于一身,将有
限的生命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堪称共产党员廉洁奉公的典范。

他的业绩,他的精神,
必将光照千秋,彪炳史册。

他的品格和情操,必将受到后人的尊崇和景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