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高考语文高中语文专题复习高分必备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向一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典例1(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分析……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界定修辞手法的查找范围。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技法梳理】
鉴赏修辞手法“3注意”
(1)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准确指出修辞手法。
如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所给的三句中“争先”“鏖战”“缴缠”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表达出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规范答题思路,找出答题方法。
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答题必须紧扣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
小贴士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考向二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抒情、描写、议论等。
高考试题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典例2(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叙述特色鲜明”,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试作赏析”,要求既要指出诗中叙述的具体特色是什么,又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技法梳理】
鉴赏表达方式“4原则”
(1)从有无“情语”的角度判断诗句运用的抒情手法。
如诗中有呼告的句子,有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则为直抒胸臆。
如没有“情语”,则可能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2)从写景句本身的特点及全篇的关联看采用的描写手法。
首先分析写景句本身的特点,着重从声音、色彩、动作、角度等方面入手。
其次要辨析写景句与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最后要辨析写景句与全篇的意境、氛围和人物思想情感的关联,并明确是何种关联。
(3)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要辨析眼前景与内心情的色彩是否一致,要判断景语与情语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在情与景中,情占首位。
(4)遵循由景入理、托物言志、即事明理、借古讽今等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具体分析诗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联。
小贴士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考向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上主要包括烘托、渲染、联想、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典例 3 (2015·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简要赏析”,要求既要指出颔联、颈联写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又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
诗人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描绘。
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
作者描绘时是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顺序来写的。
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这首诗的颔联实写,颈联虚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物的向往之情。
典例 4 (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都运用了点染手法”,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试赏析”,要求既要指出如何使用的“点染”这种方式,又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技法梳理】
(1)从诗句的语言出发,准确判定表现手法。
[典例3]的颈联和颔联在描写景物时善于运用铺陈的手法,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同时又寓情于景。
(2)鉴赏表现手法,离不开诗歌的主旨。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3)要识记答题要领,规范整体思路。
作答时,可按照如下答题程式: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小贴士
诗歌中主要的表现手法
考向四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诗人为了表情达意,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重章叠句、统领全诗、抑扬结合、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意象组合、过渡、铺垫、伏笔等。
典例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
②乌纱:乌纱帽,泛指帽子。
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题型。
“作结”,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分析这
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准角度,分析结构。
第三步,汇总角度,组织答案。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哀景作结,“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
【技法梳理】
“2关注+2分析”鉴赏构思立意
(1)关注把握诗歌的体裁。
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等等。
(2)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
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
(3)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
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等。
(4)分析诗歌某一句的作用时要从诗歌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铺垫呼应、借景抒情、奠定基调、承上启下、总领全篇、卒章显志等。
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常用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