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章子厚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章子厚书》
四晃狂放东坡也曾卑躬求人
——苏轼给朝中权贵的一封检讨书
苏东坡《与章子厚书》
轼顿首再拜子厚参政谏议执事。

去岁吴兴,谓当再获接奉,不意仓卒就逮,遂以至今。

即日,不审台候何似?
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

忽蒙赐书,存问甚厚,忧爱深切,感叹不可言也。

恭闻拜命与议大政,士无贤不肖,所共庆快。

然轼始见公长安,则语相识,云:“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

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方是时,应轼者皆怃然。

今日不独为足下喜朝之得人,亦自喜其言之不妄也。

轼所以得罪,其过恶未易以一二数也。

平时惟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反覆甚苦,而轼强狠自用,不以为然。

及在囹圄中,追悔无路,谓必死矣。

不意圣主宽大,复遣视息人间,若不改者,轼真非人也。

来书所云:“若痛自追悔往咎,清时终不以一眚见废。

”此乃有才之人,朝廷所惜。

如轼正复洗濯瑕垢,刻磨朽钝,亦当安所施用,但深自感悔,一日百省,庶几天地之仁,不念旧恶,使保首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足矣。

轼昔年粗亦受知于圣主,使少循理安分,岂有今日。

追思所犯,真无义理,与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无异。

方其病作,不自觉知,亦穷命所迫,似有物使。

及至狂定之日,但有惭耳。

而公乃疑其再犯,岂有此理哉?然异时相识,但过相称誉,以成吾过,一旦有患难,无复有相哀者。

惟子厚平居遗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真与世俗异矣。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

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

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

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

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
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

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会见无期,临纸惘然。

冀千万以时为国自重。

北宋英、神、哲宗年间,有这么一对朋友,他们都熟读经史而才华卓越,年龄相仿又同科进士及第,荣登青年才俊之列,性格均爽直洒脱,意气相投,先后入仕结交作挚友,同游湖光山色,把酒畅叙友情,诗文唱和,笑语打趣,赤诚相见。

如果没有“政治”这个贱人从中作梗的话,二人之间的情谊会历久弥深,也许还会给我们留下更多才子雅士间的轶事趣闻。

可惜二人最终却分道扬镳。

这两位,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狂放才子苏东坡,一个是曾权倾朝野的宰相章惇。

不妨先来看看两位人生履历线路图的比对,颇具戏剧性:
进士及第。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20岁,章惇21岁,一同考取进士,也各自上演了一段小插曲。

章惇因本届殿试状元是他的侄子章衡,叔叔名次落在侄儿后面,大约是感觉很没面子,或者是怕影响侄子的任用,章惇选择放弃,又考了一次,顺利登进士甲科;苏轼的一幕有些悲催,他原本应被判作头名的,主考官欧阳修十分欣赏这份答卷,透过字里行间的犀利与雄辩,他确认这一定出自其弟子曾巩之手,为避嫌疑,先生大笔一挥将之降为二卷,就这样,苏轼以第一名的文章获取了第二名的成绩。

初入仕途。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授大理评事(七品待遇)、签书凤翔府判官(府州副职幕僚);章惇任商洛令(县官)。

期间同作县级官员,二人开始交往并建立友谊。

分道扬镳。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章惇支持新法被重用提拔,在朝廷及州郡被委以重任;苏轼因上书质疑新法,外放任杭州通判(州郡副职),随后又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一直在县一级徘徊。

1079年因“乌台诗案”获罪贬往黄州。

首度起伏。

公元1084年神宗驾崩,幼子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咸鱼翻身。

章惇被贬出知汝州;苏轼受召到朝廷,官职连升数级,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品御用笔杆子)。

二度起伏。

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赵煦亲政,再度推行变法,新党东山再起。

章惇好运降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当朝宰相);苏轼则接连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州)。

三度起伏。

哲宗死,徽宗立,元符三年(公元1101年),苏轼平反得以复官北归,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常州),享年六十四岁;章惇被贬作雷州司户,再贬舒州团练副使,1105年死于任所,享年七十岁。

凄凉结局。

苏轼奔着希望而来死于朝圣的北归途中,章惇绝望之中怆然南去魂殁异乡。

回头来看这一对朋友,分明是宦海中的两片浮萍,命运完全受政治风浪的支配。

纯真的友情不得不让位于党争,因为阵营的存在两人甚至相互交恶。

也许,苏东坡更有才华,诗名更盛,遭际更值得同情,而章惇文名不显又曾享受过位极人臣的荣华,所以,世人把更多的污水泼到他头上,甚至苏轼的灾难更多地也归咎于他,于是冠之以“奸臣”、视其作小人。

其实,历史是很可悲可怜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常常是一说好,此人便通体灿烂、白璧无瑕,一说坏,便一无是处、遍体鳞伤。

对照一下现实,看看我们身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谁不是恶中有善、善中藏恶?皆非完人也!章惇对于与苏轼的友情一直是十分珍惜的,为这位朋友也曾施过援手。

乌台诗案审理期间,章惇为替苏轼开脱,当面驳斥宰相王珪、恶人舒亶。

而东坡先生也并非像人们盖棺定论的那样坦荡豪放、宁折不弯。

当身陷囹圄之时,他也曾屈服于权贵,痛悔反思、泣泪谢罪,乞求宽恕。

审讯期间,他不仅承认诗文讥讽朝廷,同时出卖驸马王诜,为表诚意,又把自己任上的一些玩忽职守的事一五一十全部交代了个痛快。

东坡幸免于死被贬黄州后,章惇仍一日既往给予他关心,亲笔给苏轼写了一封信。

苏轼来到黄州,他清楚自己的危险并未完全解除,他更清楚章惇此时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能够得到保护,也为了让皇帝和朝廷看到他真诚的悔改之意,苏轼给章惇写了一封言辞恳
切的回信——《与章子厚书》(章惇字子厚)。

用心玩味苏轼的这封信,不难发现端倪,实则是东坡先生卑躬屈膝讨好权贵,意图通过章惇代为转给天子的一份《检讨书》。

非是在下有意于一代文豪的鸡蛋里挑骨头,请看《与章子厚书》的具体内容:
苏轼首先套近乎,向章惇表示二人超越他人的特殊亲密关系:“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

”我自从获罪以来,从未跟别人联系过,即使骨肉至亲也不曾有一字一书相通。

苏轼的言下之意,是只有咱俩这种特别亲密的老朋友,我才会乐于说说心里话。

无形中,苏轼眼里,与章惇的友情高于骨肉间的亲情。

章惇自会领会到这一点。

事实是怎样的呢?苏轼并非断绝与亲人的书信往来,即使在狱中、来黄州的路上以及安顿下来,他一直跟其弟苏辙有联系,甚至与受他牵连的王巩也有书信往来,绝非他所说的“未肯有一字往来”。

苏轼接着表感激:“忽蒙赐书,存问甚厚,忧爱深切,感叹不可言也。

”突然得到你的来信,深切慰问、热情关怀,令苏某感动万分,无法用语言表达。

——东坡先生不肯说出“受宠若惊”四字。

进而,苏轼向权贵献上肉麻的恭维:“恭闻拜命与议大政,士无贤不肖,所共庆快。

”听说老朋友你荣任参政谏议执事(副相),天下人都为之拍手称快。

——东坡先生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全国人民拥护章惇的信息?继续看东坡恭维人的妙语:早年在长安刚认识你的时候,我就说:“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

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你章子厚是绝世奇才,出将入相对你来说,小菜一碟。

当时有人还不信我的话,“今日不独为足下喜朝之得人,亦自喜其言之不妄也。

”今天我不光为朝廷得到你这个栋梁之才高兴,更为我当初的准确预言高兴。

——这种文人式的巧妙吹捧,恐怕非一代大文豪所难为。

既然是检讨,当然不能一味献殷勤说漂亮话,必须有个追悔莫及、痛改前非的深刻自我剖析,“轼所以得罪,其过恶未易以一二数也。

”我的招祸遭贬实在是罪恶累累。

“及在囹圄中,追悔无路。

”“不意圣主宽大,复遣视息人间,若不改者,轼真非人也。

”没想到圣上开
恩留我一条命,如果我再不痛改前非,那还算是人吗?“追思所犯,真无义理,与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无异。

”于今想来,我所犯的过失,真是糊涂透顶,简直就像是一个病狂之人愣要跳河投海一样。

——深刻!真深刻,深刻得令人不得不动容!
按照检讨的格式,反思过后当然是最后的保证:“而公乃疑其再犯,岂有此理哉?”老朋友你担心我会再犯,怎么可能呢?请你一定相信我,从此坚决痛改前非,绝不重蹈覆辙!
结语处苏轼表达了两个意思,似乎不经意,其实另有深意:这里天气不好,我平生不善积蓄,生活拮据,“布衣蔬食,随僧一餐”,跟着僧侣们布衣粗食,时常怀揣“饥寒之忧。

”——这是有意给章惇留下一个可怜相,以期引起同情;“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

”闲时倒是看看书,不过看的是佛经。

——表示苏某已超然物外,一心向佛不问世事,请章大人放心。

东坡先生的这份检讨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范例。

根据两人的履历我们知道,没过几年世事颠倒了,苏轼受器重而章惇落魄了。

可惜,没看见章惇给时任天子大秘的东坡先生也写一份深刻的检讨书。

——真不够哥们意思!
苏、章之间还有这么两段轶事流传至今,一则是:俩人同游黑水谷,“下临绝壁万仞”,水上只放了一块窄木板做桥,章惇让苏轼踏着木板过去在悬崖绝壁上题字,苏轼不敢过。

章惇像走平路似地过去了,然后身系绳索不慌不忙地在绝壁上大书“章惇苏轼来游”几个大字。

二人返回途中,苏轼对章惇说:你将来肯定能杀人。

章惇不解,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另一则是:苏、章正在山寺小饮,忽然听说山上来了老虎,俩人骑马去看,离老虎几步远的时候,座下马吓得不敢走近,苏轼扭头就往回跑,章惇却不知从哪儿找来个铜锣,就地抓块石头敲得当当响,“虎即惊窜”,老虎被锣声给吓跑了。

大约是因为以上两件事吧,东坡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章惇不要命,也敢要人命;跟谁都能玩直率,跟章惇却不能来硬的。

所以他才
会在章惇的劝告面前,痛悔自省坚决表示改过自新。

附:苏东坡《与章子厚书》
轼顿首再拜子厚参政谏议执事。

去岁吴兴,谓当再获接奉,不意仓卒就逮,遂以至今。

即日,不审台候何似?
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

忽蒙赐书,存问甚厚,忧爱深切,感叹不可言也。

恭闻拜命与议大政,士无贤不肖,所共庆快。

然轼始见公长安,则语相识,云:“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

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方是时,应轼者皆怃然。

今日不独为足下喜朝之得人,亦自喜其言之不妄也。

轼所以得罪,其过恶未易以一二数也。

平时惟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反覆甚苦,而轼强狠自用,不以为然。

及在囹圄中,追悔无路,谓必死矣。

不意圣主宽大,复遣视息人间,若不改者,轼真非人也。

来书所云:“若痛自追悔往咎,清时终不以一眚见废。

”此乃有才之人,朝廷所惜。

如轼正复洗濯瑕垢,刻磨朽钝,亦当安所施用,但深自感悔,一日百省,庶几天地之仁,不念旧恶,使保首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足矣。

轼昔年粗亦受知于圣主,使少循理安分,岂有今日。

追思所犯,真无义理,与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无异。

方其病作,不自觉知,亦穷命所迫,似有物使。

及至狂定之日,但有惭耳。

而公乃疑其再犯,岂有此理哉?然异时相识,但过相称誉,以成吾过,一旦有患难,无复有相哀者。

惟子厚平居遗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真与世俗异矣。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

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

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

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

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
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

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会见无期,临纸惘然。

冀千万以时为国自重。

东汉大学者:边给弟子授课,边与戏子取乐
在今天的陕西省扶风县,有个名叫绛帐的镇子。

“绛帐”,按字面的意思,就是“深红色的纱帐”。

乡镇不以山水名之,而用了这么个富有色彩和装饰性的词汇,一定是有些说道了?
追根溯源,绛帐这个舞台色彩极浓的地名,原来与东汉的经学大师马融有关。

据《汉书.马融传》记载,“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

”马融才学高深广博,是当时的大儒,大学问家,通才。

最初,他师从挚恂,领悟力强,出类拔萃,学成的同时,把老师的女儿也变成了自己的老婆。

马融的官做得并不大,一生主要是在国家图书馆做研究院。

遍注《孝经》、《论语》、《诗经》、《周易》等经典,一时名声大噪,收徒讲学。

“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可见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与号召力。

大约因为出身名门——其叔父是西汉赫赫有名的马援,加上他“为人美辞貌,有俊才”,马融虽然身为儒学大师,言行举止却颇为特立独行。

首先是没有学究迂腐气,“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狂放不羁,随性旷达,从不把学者教授应当具备的所谓严谨持重肃穆的范儿当回事。

其次是着装,“居字器服,多存侈饰”,住处服装用具,一律华丽奢侈,不避人言,张扬恣肆。

第三个就数他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了,虽然给弟子们传授的是仁义礼智信,但他行动上更讲究实际。

有一回他身处险境,就很后悔没有投靠权贵,叹息着对人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这段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人生在世,活命是最最要紧的事情。

马融的这个观点从另一面看,说明他这个人还是蛮率真的,表面上恃才傲物,但关键时候还是挺识时务。

回到最初的话题,绛帐的地名怎么和他有关系呢?《汉书》这样
描写他给弟子授课的情景:“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先生马融坐在一个高高的土台子上,他面前挂上一面绛红色的纱帐,前头给弟子讲经传道,后面跟戏子们缠绵,治学与娱乐两不误。

当然先生的玩乐不能让所有的弟子看见,那样传出去影响毕竟不太好,马融教弟子,是“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类似于现在的博导教学,导师指导一人,再由这个人依次传授其他师弟师妹,导师的房间是极少数可爱的学生才能进来的。

但现在绛帐的文化人很不认同上述说法,认为是糟践污蔑大儒,于是有了另外的一个诠释。

说《汉书》所谓马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是为了考验学生们学习的专注度和意志力,在他讲课的时候,有意在身后弄一帮女子唱歌跳舞,意志薄弱的、不专心听讲的、贪色好玩的,就会被艳丽妩媚的女子吸引,老师讲的什么,压根一句没听进去,只有那志在学业、心无旁骛的真正人才,才能记住马先生的高论,获得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其实,马融即使边授课边与女子取乐,也无可厚非,并不会有损他通儒的大名。

早前,不是国家编译局的局长也跟女弟子开房嘛,且女弟子还留下了师生床上云雨的生动文字,此乃马融所不及也!
才女班昭教女儿怎样为人妻
班昭,东汉的大才女,文章赋颂无所不能,受皇帝征召入宫,教授皇后及诸嫔妃宫女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接替父(班彪)兄(班固)续写《汉书》,《二十四史》唯一的女性编纂者。

这种才干杰出的女人,男人只有捧着的份了?错。

班昭同时还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始终恪守着一个女人的本分。

班昭五十多岁时,业已声名远播,自觉没有什么东西再值得她留恋和牵挂,而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几个尚未出嫁的女儿。

利用空闲,她创作了《女诫》,用来教导女儿们,怎样去给人家做一个合格的媳妇。

根据班昭自己的说法,“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为忧也。

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

”儿子已自立,不用她操心了,唯独几个尚未出嫁的姑娘,如果不加以训导教诲,不教教她们做人妻的规矩,恐怕会在人家有失礼仪,辱没
门风。

班昭写完《女诫》,不仅亲自给女儿们讲解,还让每人都亲手来抄写了一遍,督促她们牢记在心,希望“其勖勉之“,自我勉励。

《女戒》一共七章,全文围绕三个方面给女儿们讲做妻子应注意的事项,一是遵从夫君,二是孝敬公婆,三是跟叔伯和大小姑子们处好关系。

卑弱第一。

天地阴阳,阳刚阴柔,这是社会和谐的两极。

家庭中,男刚女柔,是达到相濡以沫的前提条件。

班昭的意思是,女人在家庭里不要强势,扮演的应该是温柔贤内助的角色。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地方,一是谦卑,“谦让恭敬,先人后己“,”忍辱含垢“;二是勤劳,”完寝早作,勿惮夙夜“,”不辞剧易,所作必成“;三是端庄,”正色端操“,”清静自守,无好戏笑“。

班昭是立足于夫妻和睦相处的角度讲这番话的,我们最好不要上纲上线到”人格“的层面上去看待和理解。

夫妇第二。

这一章专讲夫妻两人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定位,角色明确了,才能共同演唱好这一台共同生活的戏。

“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

做丈夫的要有本事、有能力、有责任心,男人若是个酒鬼混世魔王,就甭想让老婆尊重你、敬奉你、对你好;”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做妻子的要贤惠、知冷知热、会关怀照顾丈夫,女人若是个糙娘们,怎么会悉心照管老公,家里就没了安宁,就乱套了,就距离散伙不远了。

班昭之意,大体近似于我们习惯上的“男主外、女主内“,夫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一定恩爱长久,幸福永远。

敬慎第三。

从男女天性——体质、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上讲,班昭教女儿要甘愿做男人身边的配角,做个听话柔顺的贤内助。

如果说刚强是男人应有的素质,那么温婉就是女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因此,为人妻者,“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修养身心什么也比不上恭敬,避开强悍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柔情。

夫妻之间的恭敬避强并非一味地忍让,班昭这里讲得很明白,”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

“女人的柔顺不是指别的,指的是对自家男人有一副宽阔容纳的胸怀。

特别是面对十分宠爱自己的丈夫,女人更要注意把握分寸,万万不可
恃宠而娇,”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

“一旦娇气放纵自己,潜移默化地就会轻视和慢待丈夫,甚至瞧不起丈夫。

”侮夫不节,谴呵从之。

“无视慢待丈夫久了,他就会不满,不满就会起而反击,口舌之争就出现了,进而可能演变到拳脚相加。

”楚挞既行,何义之存?“夫妻之间有了暴力行为,情义也就丧失殆尽了;”恩义俱废,夫妇离矣。

“情义全没了,俩人离心离德,就该分手了。

班昭这里看似把女人定位为弱者,实则是夫妻相处之道中的强者,是讲智慧和技巧的爱情维护者。

妇行第四。

班昭提出了女子“四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所谓妇德,”清闲贞静,守节整肃,行已有耻,动静有法。

“性情贤淑静雅,举止守规矩、知羞耻,合乎礼仪。

谁希望自家女儿动辄张牙舞爪、袒胸露怀、男不男女不女?所谓妇言,”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

“言语谨慎,不说脏话,不做长舌妇,不让反感,这样的女子不好么?莫非都喜欢高喉咙大嗓门、东家长西家短好惹是生非的泼妇?所谓妇容,”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

“屋子干净整洁,衣着端庄得体,及时洗衣沐浴。

这恐怕没人持异议。

所谓妇功,”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

“勤劳持家,不好戏闹,做一手好饭菜,殷勤招待亲朋好友。

哪个男人不希望娶这么好个媳妇?
这一章的内容现代人多有诟病,其实仔细辨别班昭的用意,所言不过都是女人最平常的气质修养和言谈举止,今天,班昭所希望的端庄秀丽、知书达理的女子,仍是男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贤妻。

如今用心做到她所说的这”四行“,对女子的个人气质修养不无裨益。

娇生惯养的美眉们,严格按班昭奶奶说的做做看,保证将来成为一个落落大方人见人爱的女人。

专心第五。

为人妻,感情一定要专一。

班昭引用《礼记》的话提醒女儿:“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古代的男人可真幸福,他们可以纳妾再娶,但老婆绝对不能两次嫁人,当老公的,就是老婆头上的天。

那么,女人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好好敬”天“,”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

“让丈夫一人
满意了,你便获得了一辈子的幸福,失去自己丈夫的欢心,女人一生可能就交代了。

怎样才能取悦夫君呢?一是洁身自好,别招惹别的男人,二是眼睛不要乱瞟,特别是不要老朝门外瞅,三是”出无冶容“,外出不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四是尽量不要去热闹场所。

总之一句话,始终让丈夫觉得你”专心正色“——专心一意、心无旁骛。

班昭教女儿的这一章内容,虽颇多商榷之处,不无捆绑女子从一而终的愚昧节烈观,但当下的人们并非从中毫无受益。

离婚实在是对女子的伤害大过男人,一般的女人,但凡一生能得意于一人,谁也不愿改弦更张。

从这个意义上讲,班昭劝女儿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殊非枷锁,乃是肺腑之言。

曲从第六。

家里除了丈夫,最应关注的人是公婆,因为这两位既是长辈,又是对丈夫能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

“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

“老公虽然爱你,但婆婆意见挺大,你的婚姻也难保险。

那怎么办呢?讨好婆婆;怎么个讨好法呢?”固莫尚于曲从矣。

“就是无条件地认同和服从婆婆。

这一章班昭讲的是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婆媳关系是个千古难解的题目。

从人格平等上讲,班昭教女儿的似乎不一定对;放到实际生活中去,却不失为息事宁人的万能法子。

——给人家做过媳妇的人都懂得这个。

和叔妹第七。

丈夫疼爱你,是因为婆婆喜欢,婆婆喜欢你,少不了小叔子和小姑子们常常夸你。

由此看来,“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

“公婆对媳妇的褒贬毁誉,往往跟小叔子和小姑子有直接关系。

惹恼了小姑子,婆婆不开心,婆婆不开心,丈夫就会生烦恼,丈夫烦恼,你就没好果子吃。

班昭这里的意思,是要女儿与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搞好关系,至于叔妹、公婆、夫君与爱她与否,是不是班昭所讲的那么个逻辑关系,并不重要。

总体阅读体会班昭的《女诫》,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位知性而慈善的母亲,对女儿眷眷的心。

也许交给正统的道学先生来评判,难免给班昭女士扣上一顶提倡“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大帽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