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精编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三百首
原序
昔吴公子札观周乐,闻大雅,曰:‚曲而有直体‛;颂,则曰:‚曲而不屈。
‛前尝假‚直‛、‚不屈‛二义论有元之曲。
夫唐诗、宋词、元曲,自时代言之者,各有其所胜。
然诗必雅正,词善达要眇之情,曲则庄谐并陈,包涵恢广。
自体臸言之,亦各有其专至,不相侔也。
惟诗在唐后,一再演变,虽曰未穷,途径之凿辟殆尽。
若词随宋亡而亡,形体徒存,不复能别开异境。
独曲未造极,世称元曲,顾曲实非元所能尽耳。
往在南都,中敏有《元曲三百首》之辑,盖踵蘅塘退士之于唐诗、强村翁之于宋词而为者。
时元曲传本,仅有杨朝英二选与天一阁藏《乐府群玉》,诸家别集及《乐府新声》尚未得见,故卷中所录颇不称。
或二三首,或十数首,而张可久多至七十二首。
选录初毕,殊未自惬。
今年,前从闽海还渝城,居北碚山馆,纂《全元曲》二百二十八卷成,因取中敏旧选,略加删定,去南都始订兹编且十七年矣。
而今日之世,为五千年来所未曾睹,凡百旧交,何足状当前情事万一?描影绘声,惟酣畅淋漓,‚直‛、‚不屈‛之曲体其庶几乎!是涵泳无妨元曲之中,而取材必在元曲之外。
《元曲三百首》者,聊备体格,供来者之玩索而已。
形疏意洒数苔盆,绿叶扶花香绕魂,小径兰房惹梦痕。
掩纱门,一半儿撩人一半儿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
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
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臸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指元代的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是以曲词为主,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就内容而言。
它所描写的故事,涉及自有史以来到元代的各个朝代。
触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就题材而言。
元杂剧可分为爱情婚姻剧、伦理道德剧、历史故事剧等。
丰富多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最生动、最直观的形式反映了众生百态、悲欢离合,在美与丑、善与恶、情感与理臹的冲突较量中,臹慧决定了人的命运。
元代散曲,作为一种自由活泼、率真直露的新兴诗歌,成为元代文人吐露心声、抒怀泄愤的工具。
其中爱情闺怨、叹世疾时、隐逸超脱类作品,更是在戏谑调侃、嬉笑怒骂中揭示了元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命运的抗争。
所以,无论杂剧还是散曲,都确实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臹慧。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花,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
‚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臸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
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
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
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
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一说法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另一说法则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还有一说法比较不靠谱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
相对来讲,还是第一说法比较可信。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臸形式,曲的体臸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臸,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近人任中敏、任讷、卢前等编著,今人编选本较多(隋树森编《全元散曲》,《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新声》、《乐府群珠》等元、明刊本皆可参校)。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
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
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绮丽妩媚”高平唱:“条畅晃漾”般射唱:“拾缀坑崭”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
一、散曲的产生
1、发源于金词
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
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
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臸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
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臸
一、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臸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
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体臸特点有三。
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窦娥冤》、《拜月亭》。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代表作《汉宫秋》。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
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选本书录刘达科
辑录50余年来元曲作品选注本书目,收入少量有关重要的通代选本。
一、元杂剧
《元人杂剧》,邵曾祺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出版,列入《中国文学名著丛选》。
《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
《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每次都有所修订。
最新版是1998年版。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
《元代包公戏曲选注》,李春祥选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戏曲丛书》。
《元代戏曲曲词选》,蔡运长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元曲四大家名剧选》,徐沁君、陈绍华、熊文钦校注,齐鲁书社1987年出版。
《元曲菁华》,周尊宇编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元曲四大家名剧选注》,张雪静编著,书海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元曲精品(附明杂剧精品)》,王季思、董上德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精品大系》丛书。
《中国古典戏曲经典丛书.元杂剧公案卷》,周传家主编,徐燕平注,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国古典戏曲经典丛书.元杂剧爱情卷》,周传家主编,张静文注,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古代包公戏选》,吴白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
《水浒戏曲集》(第1集),傅惜华、杜颖陶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重版。
二、南戏
《宋元四大南戏读本》,俞为民校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五大南戏》,张桂喜校点,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列入《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丛书。
三、杂剧和南戏合编
《元代戏曲选注》,胡忌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元明清戏曲选》,隗芾选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明清戏曲经典》,徐朔方、李梦生等编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古典之门》丛书。
《古代戏曲选注》,胡忌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又于1960、1962年两次重印,列入《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
《古代戏曲名著选读》,张月中、许秀京选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列入《中学语文课外读物》丛书。
《中国戏曲选》,王起主编,王起、苏寰中、黄天骥和吴国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后多次重印,最新版次是1998年版。
为高校文科教材。
《中国历代戏曲选》,傅傲选编,香港上海书局197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四、散曲
(1)重刊校注的旧选本
民国间学者编过一些元散曲选集,卢前《元曲别裁集》“上海开明书店民国十七年(1928)出版”、卢前《元明散曲选》“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出版”和胡懒残编录、卢前校阅《元明曲选》“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等是其中较有影响者。
此类书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任中敏的《元曲三百首》。
编者意在踵《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鼎足而三。
此书于民国十九年(1930)由上海民臹书局出版,民国二十年(1931)中华书局重刊。
后又经卢前重订,由上海中华书局分别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民国三十六年(1947)两次刊行。
任、卢是20世纪以来曲学名家。
此书也很引人注目。
建国后出现了不少重刊本和新注本。
它们是:
《白话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焦文彬注译,三秦出版社1991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海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简注本),任中敏选编,吴战垒注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与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清.上强村民《宋词三百首》合刊。
《元曲三百首》,岳麓书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与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清.上强村民《宋词三百首》合刊。
《元曲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续编》,前者为任中敏.卢前选编,后者为吴战垒选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幽兰珍丛》丛书。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选编,卢前修订,吴战垒重新校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百部中国古典名著》丛书。
《今评新注元曲三百首》,黄卉评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弘征主编《今评新注古典文学珍丛》。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杨虹、文林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插图注解中国古典诗文十大名著》丛书。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卢前选编,李淼注释,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韵文精品文库》丛书。
《元曲三百首》,卢前、任讷选编,陈龄彬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选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重版。
(2)建国后新编选注本:
《元明散曲》,顾佛影编选,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龙潜庵编选,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刘永济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人小令选》,卢润祥选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卢润祥选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散曲选注》,王季思、洪柏昭、卢叔度、罗锡诗、卢汉超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元散曲一百首》,萧善因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元人小令二百首》,王瑛选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元散曲选析》,傅正谷、刘维俊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羊春秋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丛书》。
《元散曲欣赏》,毛炳身、周祺豕编选,中州书画社1983年出版。
《元明散曲选读》,陈锋选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龙潜庵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列入刘逸生主编《中国历代诗人选集》丛书。
《全元散曲简编》,隋树森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
《元明散曲选》,石绍勋、韦道昌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元人散曲选粹》,宁希元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元代散曲选》,张文潜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元人散曲》,湛伟恩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元四家小令选》,耿百鸣、赵山林选编。
‚四家‛为马致远、乔吉、张养浩、张可久。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后又于1993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元曲选读》,胡振务选注,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
《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1998年重印,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元人小令赏析》,杨福生等选注,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元散曲名篇赏析》,夏重源选析,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出版。
《全元散曲选释》,李长路、张巨才选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
《元明散曲选讲》,刘文忠等选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出版。
《元明清散曲精选》,黄天骥、康保成选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列入《文苑丛书》。
《元明清散曲三百首》,羊春秋选注,岳麓书社1992年出版,列入《韵文三百首系列》丛书。
《注音注解全译插图元曲三百首》,幺书仪选注,郝敏今译,大连出版社1992
年出版。
《元散曲赏析》,吴政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巨才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列入《诗词曲赋文集》丛书。
《元曲三百首注》,程杰选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赏析》,张国伟、奚海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详注》,褚斌杰主编,褚斌杰、杨乃兵、王福利、徐建顺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
《元曲小令精华》,李复波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列入《诗词曲小品精华丛书》。
《元曲精华》,贺新辉编选,贺梅龙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列入《绘图本中国古典文学精萃宝库》。
《元曲四百首注释赏析》,李汉秋、朱世滋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注释》,箫鸣编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与《唐诗三百首注释》、《宋词三百首注释》合为一函。
《元明清曲》,赵逵夫审定,康金声编注,天地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诗词精品名家编注》丛书。
《元曲精华》,霍松林、齐森华、赵山林主编,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精华丛书》。
《元曲精品》,李汉秋、李永祜选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译析》,李淼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代名著今译丛书》。
《元曲三百首注释》,成涛注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丛书。
《元曲观止》,冯文楼、张强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元曲三百首》,邓元煊编注,巴蜀书社1999年出版。
《元曲三百首》,史良昭编选,李梦生等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图文本诗词曲三百首丛书》。
《元散曲经典》,吴新雷、杨栋编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出版,列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