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喀喇沁地区的蒙地开垦之影响新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东 行 ,地 势平 衍 , 谷 杂 粮 均 能 种 植 ” “ 经 村 镇 如 大 公 “ 五 ,所
等各个方 面都发 生 了前 所未有 的变 化。以汉族 为主 的农 业 人 口逐渐成 为了当地人 口的大多数 , 经济类型也逐渐 由以牧 业 为主向以农业 为主 过渡 。生产 方式 的变化又 引起 了生活 方式 的变化 , 随着越来 越多 蒙古人 的 由牧 转农 , 其传统 的居
府、 木家营子各处 , 皆有商 店居 民 , 下二 、 不 三百 户 。 J ” 蒙地 开垦之后 , 大片牧 场变成农 田, 松柏 森森犹 空茂 , “ 平林 漠漠 变平 田”7, l 已完全失去 了以往的畜牧特色 , 】 为耕作农业 所取
代 。到宣统元年 (99年 )据统计喀 喇沁 三旗 共有牛 2 0 0 10 , 00
[ 中图分类 号]C 5 [ 9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0 1 {0 0 0 6 1 2 52 1 )6—04 —0 03 3 清初 , 喀喇沁部 落分 喀喇沁 左 、 右两旗 。康 熙四 十四年
(7 5年) 因喀喇沁右旗地 大事繁 , 10 , 理藩 院命原 右旗驻地 另 辟喀 喇沁 中旗 。 …从此 , 喀喇沁地 区有 左 、 右三旗 , 中、 其地 域 范围是 : 峰 口东北 3 0里 处 , 京 师 7 0里 。东 自土 默特 喜 5 距 6
济 , 至是 纯农 业 经 济 , 地 的 开 垦 对喀 喇 沁 地 区 蒙古 族 的传 统 生 活方 式也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时也 奠 定 了 甚 蒙 同
现 在 喀 喇 沁 地 区 蒙古 族 农 业人 口分 布 的基 本 格 局 。
[ 关键词 ] 清代 ; 喀喇 沁地 区; 蒙地开 垦; 影响
及 敖 汉 界 , 至 察 哈 尔 正 蓝 旗 牧 场 南 界 , 西 长 5 0里 。 南 西 东 0
有关 系。清初 , 喀喇沁右旗所处地 区 : 锡伯河川景 色秀丽 , 气
候宜人 。南北群山连绵起 伏 , 林深 树茂。锡伯河水 自西蜿蜒
而过 , 两岸绿草 如茵 , 牛羊 遍地。座座 蒙古 营帐点 缀在 川地
No . 0 0 v 2 1 Vo . 6 No 6 13 .
清代喀喇沁地 区的蒙地开 垦之影响新论
季 静
( 赤峰 学院 历 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 4 0 ) 2 0 0
[ 摘
要] 清代 以来喀喇沁地 区的移 民和开垦 , 不仅 造成 了当地 蒙古族传 统游牧 经济转型为半农 半牧经
度之 大 、 垦影 响 之 深 远 可 谓 空 前 绝 后 。随 着 开 垦 浪 潮 的 冲 开 击 , 及 不 断 加 剧 移 民 进 入 , 喇 沁 地 区 的 政 治 、 济 、 化 以 喀 经 文
野 。¨】 ” 乾隆五十五年 (7 0年) 出使 中原的朝 鲜使 臣柳 得恭 19 ,
在他 的《 热河纪行诗 注》 中写道 ;喀喇沁右旗 的夜不收 ( “ 今辽 宁省 的叶柏寿 ) 地方 , 乎川旷野 , 目苍 然 , 马驼羊 , 极 牛 成群散 合 。地基膏沃 , 而无 一 畦, 都是 丰草 o[ 但这样 的景色 到 了 "5 1 光绪三 十二年 (9 6年) 10 却大不相同了 , 随肃亲王善耆巡察东 蒙古各旗 的陈元甫在 他的《 蒙古纪 程》 东 中写 道 : 过茅荆 坝 , 入 喀喇沁境“ 道路平坦 , 民皆垦山为 田9 自喀 喇沁王府折 村 P 0
上, 使这里富 有一 派独 特 的草 原风 光【 。珍 禽猛 兽 出 没其 3 J
中 , 天 然 的 狩 猎 场 。在 承 德 设 立 围 场 后 , 年 皇 帝 至 此 围 是 每
自盛京边墙界 , 北至翁牛特界 , 南北距 4 0里 o 3 5 [ 包括 今内蒙 2 古赤 峰市喀喇 沁旗 、 宁城县 , 宁省凌源县 、 昌县 、 喇沁 辽 建 喀
猎, 偶尔也 到喀喇沁这个天然狩猎场 住上几天 。乾 隆四十六 年 (7 1年)奉命 出巡承德府所属七州县 的通永道官员李调 18 , 元, 曾对 喀喇沁右旗做 了如下描述 : 自喀喇沁右旗 王府到茅 “
左翼 自治县 与河北省 平泉县 。这 一地 区作为蒙 地经过 清初
到乾隆十 三年 (7 8年 ) 14 的初 垦 阶段 , 隆十 三年 (7 8年 ) 乾 14
住 、 食 等 生 活 习俗 也 更 多 地 向 农 业 生 活 方 式居 局面 的形成 , 民族 间的经 常性 交流 , 使蒙古族 文化 也愈来 愈受 到汉族文 化的渗 透和影 响。 另外 , 由于清政 府要对 蒙汉进 行“ 分而治 之” 伴 随蒙地开 垦 , 还 出现 了旗县并行 的行 政管理 制度 。由此形成 了半农半 牧 区独 具特 色的文化景 观。
头 , 1 00匹, 5 00只, 马 60 羊 00 而垦地 面积却达 1 6 0 14 0顷 J 。 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 , 使地表植 被减少 、 水土流失加 重 ,
蒙地 的开垦 , 首先改 变了喀喇沁地 区生产方式与经济 占
21年 儿 月 00
第 3 6卷 第6 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ora o InrMo gl i r t r t nli Sc c ne un l f n e n oaUn es yf i a ts(oi Si cs i v i o Na o ie l a e
到光 绪 二 十 八 年 ( 9 2年 ) 迅 速 增 长 阶 段 , 绪 二 十 八 年 10 的 光
荆钡一百二十里并无居人” 所过“ , 溪流清浅 , 野花 匝地 , 啼乌
瞬闻” 。石碘河 ( 锡伯 河) 沿岸 “ 川青 草两 岸 , 林 、 羊遍 平 榆 牛
(9 2年) 10 后无地可垦的停缓阶段。其开垦速 度之快 、 开垦程
等各个方 面都发 生 了前 所未有 的变 化。以汉族 为主 的农 业 人 口逐渐成 为了当地人 口的大多数 , 经济类型也逐渐 由以牧 业 为主向以农业 为主 过渡 。生产 方式 的变化又 引起 了生活 方式 的变化 , 随着越来 越多 蒙古人 的 由牧 转农 , 其传统 的居
府、 木家营子各处 , 皆有商 店居 民 , 下二 、 不 三百 户 。 J ” 蒙地 开垦之后 , 大片牧 场变成农 田, 松柏 森森犹 空茂 , “ 平林 漠漠 变平 田”7, l 已完全失去 了以往的畜牧特色 , 】 为耕作农业 所取
代 。到宣统元年 (99年 )据统计喀 喇沁 三旗 共有牛 2 0 0 10 , 00
[ 中图分类 号]C 5 [ 9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0 1 {0 0 0 6 1 2 52 1 )6—04 —0 03 3 清初 , 喀喇沁部 落分 喀喇沁 左 、 右两旗 。康 熙四 十四年
(7 5年) 因喀喇沁右旗地 大事繁 , 10 , 理藩 院命原 右旗驻地 另 辟喀 喇沁 中旗 。 …从此 , 喀喇沁地 区有 左 、 右三旗 , 中、 其地 域 范围是 : 峰 口东北 3 0里 处 , 京 师 7 0里 。东 自土 默特 喜 5 距 6
济 , 至是 纯农 业 经 济 , 地 的 开 垦 对喀 喇 沁 地 区 蒙古 族 的传 统 生 活方 式也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时也 奠 定 了 甚 蒙 同
现 在 喀 喇 沁 地 区 蒙古 族 农 业人 口分 布 的基 本 格 局 。
[ 关键词 ] 清代 ; 喀喇 沁地 区; 蒙地开 垦; 影响
及 敖 汉 界 , 至 察 哈 尔 正 蓝 旗 牧 场 南 界 , 西 长 5 0里 。 南 西 东 0
有关 系。清初 , 喀喇沁右旗所处地 区 : 锡伯河川景 色秀丽 , 气
候宜人 。南北群山连绵起 伏 , 林深 树茂。锡伯河水 自西蜿蜒
而过 , 两岸绿草 如茵 , 牛羊 遍地。座座 蒙古 营帐点 缀在 川地
No . 0 0 v 2 1 Vo . 6 No 6 13 .
清代喀喇沁地 区的蒙地开 垦之影响新论
季 静
( 赤峰 学院 历 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 4 0 ) 2 0 0
[ 摘
要] 清代 以来喀喇沁地 区的移 民和开垦 , 不仅 造成 了当地 蒙古族传 统游牧 经济转型为半农 半牧经
度之 大 、 垦影 响 之 深 远 可 谓 空 前 绝 后 。随 着 开 垦 浪 潮 的 冲 开 击 , 及 不 断 加 剧 移 民 进 入 , 喇 沁 地 区 的 政 治 、 济 、 化 以 喀 经 文
野 。¨】 ” 乾隆五十五年 (7 0年) 出使 中原的朝 鲜使 臣柳 得恭 19 ,
在他 的《 热河纪行诗 注》 中写道 ;喀喇沁右旗 的夜不收 ( “ 今辽 宁省 的叶柏寿 ) 地方 , 乎川旷野 , 目苍 然 , 马驼羊 , 极 牛 成群散 合 。地基膏沃 , 而无 一 畦, 都是 丰草 o[ 但这样 的景色 到 了 "5 1 光绪三 十二年 (9 6年) 10 却大不相同了 , 随肃亲王善耆巡察东 蒙古各旗 的陈元甫在 他的《 蒙古纪 程》 东 中写 道 : 过茅荆 坝 , 入 喀喇沁境“ 道路平坦 , 民皆垦山为 田9 自喀 喇沁王府折 村 P 0
上, 使这里富 有一 派独 特 的草 原风 光【 。珍 禽猛 兽 出 没其 3 J
中 , 天 然 的 狩 猎 场 。在 承 德 设 立 围 场 后 , 年 皇 帝 至 此 围 是 每
自盛京边墙界 , 北至翁牛特界 , 南北距 4 0里 o 3 5 [ 包括 今内蒙 2 古赤 峰市喀喇 沁旗 、 宁城县 , 宁省凌源县 、 昌县 、 喇沁 辽 建 喀
猎, 偶尔也 到喀喇沁这个天然狩猎场 住上几天 。乾 隆四十六 年 (7 1年)奉命 出巡承德府所属七州县 的通永道官员李调 18 , 元, 曾对 喀喇沁右旗做 了如下描述 : 自喀喇沁右旗 王府到茅 “
左翼 自治县 与河北省 平泉县 。这 一地 区作为蒙 地经过 清初
到乾隆十 三年 (7 8年 ) 14 的初 垦 阶段 , 隆十 三年 (7 8年 ) 乾 14
住 、 食 等 生 活 习俗 也 更 多 地 向 农 业 生 活 方 式居 局面 的形成 , 民族 间的经 常性 交流 , 使蒙古族 文化 也愈来 愈受 到汉族文 化的渗 透和影 响。 另外 , 由于清政 府要对 蒙汉进 行“ 分而治 之” 伴 随蒙地开 垦 , 还 出现 了旗县并行 的行 政管理 制度 。由此形成 了半农半 牧 区独 具特 色的文化景 观。
头 , 1 00匹, 5 00只, 马 60 羊 00 而垦地 面积却达 1 6 0 14 0顷 J 。 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 , 使地表植 被减少 、 水土流失加 重 ,
蒙地 的开垦 , 首先改 变了喀喇沁地 区生产方式与经济 占
21年 儿 月 00
第 3 6卷 第6 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ora o InrMo gl i r t r t nli Sc c ne un l f n e n oaUn es yf i a ts(oi Si cs i v i o Na o ie l a e
到光 绪 二 十 八 年 ( 9 2年 ) 迅 速 增 长 阶 段 , 绪 二 十 八 年 10 的 光
荆钡一百二十里并无居人” 所过“ , 溪流清浅 , 野花 匝地 , 啼乌
瞬闻” 。石碘河 ( 锡伯 河) 沿岸 “ 川青 草两 岸 , 林 、 羊遍 平 榆 牛
(9 2年) 10 后无地可垦的停缓阶段。其开垦速 度之快 、 开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