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读后感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通用10篇)
《西厢记》读后感1
《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
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
今天崔张们自由结合的障碍早就不复存在造成他们当初离合悲欢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青年人为什么还要读《西厢记》呢?《西厢记》又凭什么去打动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两性结合空前自由的时代里的年轻人呢?
当然《西厢记》的故事曲折生动文辞优美华艳写景写情写人写事无不妙笔生花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读《西厢记》的确应该细细潜玩元曲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王实甫的如“花间美人”般的绚丽词章但更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来揣摩体味曲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揣摩体味又会反过来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强化自己的生活体验。
这样阅读就同生活联系起来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联结起来了阅读活动就在精神上、心灵上影响人、改变人。
林黛玉读西厢时的所谓“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是仅就《西厢记》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斓的语言艺术来说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蕴“余
香”者则是情到浓时氤氲飘香熏陶渐染怡情养性。
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写人之情、人之性写人情之美、人性之真。
《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
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
《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两性相悦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视的感情在她面前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仕途经济什么门第财产什么父母之命什么伦理道德均不足挂齿不值一文因为它们是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东西。
封建社会最大的罪恶就是摧残人性。
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毁人的自然本性?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对封建秩序构成严重的威胁动摇着封建大厦的根基。
《西厢记》读后感2
中国的戏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但数量之多,经典之多,戏曲的作品也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
因此,在拜读完《牡丹亭》以后,我又马不停蹄的借来了《西厢记》进行研读。
研读并不过半,却要写读书笔记了,害怕有些人看了之后又嘲笑说不过是应付任务,我还是解释一下,此篇读后感只是个人之拙见,还请见谅。
版本介绍:《西厢记》王实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北京第1版。
这个版本是横排简体的版本,虽然可能缺乏竖排繁体的风韵
和优雅,但是仍不能盖过经典饱经风霜的清香。
其实《西厢记》的故事雏形最早是出现在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里,而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以元稹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提笔写下的。
小说中的穷书生张生起先疯狂且热烈的追求着崔莺莺小姐,却在仕途利益面前低头,最终娶了另一高门下的女子,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而在《西厢记》中,作者是以张生和莺莺的故事为主线,但是结局一改张生负心汉的形象,改为了两人得以终成眷属,这也体现出了王实甫内心中对爱情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和情感的希望和期盼。
《西厢记》的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展开的。
张生是一个赴京赶考的穷书生,而相较之下,崔莺莺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崔相国家的千金,本是门不当户不对,是一对连上天都不眷恋的男女。
但是从张生开始,两个人都不甘屈于命运。
两人一见钟情,张生看崔莺莺看的神魂颠倒,六神无主,不禁感慨“我死也!”;而崔莺莺在与张生吟诗对唱之后,心生情感,说道“昨宵个锦囊佳制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
这些时坐又不安,谁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本有一个机会若张生能够献策解孙飞虎之围,夫人便让张生娶莺莺为妻,但是夫人并没有兑现诺言,而是让两人以兄妹相称。
两人伤心难过,但是情难却,每晚弹琴诉心意,最后竟两人或是神情恍惚,或是病卧在床。
而莺莺的贴身女婢红娘为两人向夫人求情,最终夫人心软,答应若是张生赴京考取功名便成全两人。
张生考取状元,但此时郑家少年郑恒来向莺莺求亲,并说谎说张生已经另娶高门。
就在郑恒和莺莺就要拜堂
之时,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迎娶莺莺,郑恒则灰溜溜离开,两人终成眷属。
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中,其实两人各有时代和人性的缺陷,并不如此完美。
张生生来一个多情种,一开始看到莺莺时就不停称赞“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面对莺莺的奴婢红娘的时候,竟也说“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
”这样实在不妥。
而莺莺其实也并不全然大家闺秀,她端着相国家千金的架子,喜欢张生不愿说出来,还虚伪假装的试图掩盖自己的情感,实在让人难以捉摸。
而在整篇《西厢记》看下来,作者试图在通过故事的娓娓道来,抒发出自己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门当户对习俗的不满和控诉,用崔莺莺和张生两人向命运的反抗,最终两人在一起了的情节,和一开始就由于地位高低排斥张生的相国夫人作对比,由此更突出了对青年男女恋爱自由的追捧。
而故事虽有诸多坎坷,但是能够看出来,张生最终考取状元,并与莺莺双宿双飞,作者其实是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期望。
无论是后世的《牡丹亭》还是《金瓶梅》,爱情总是一路的阻碍和荆棘,《金瓶梅》中,几个女人甚至为了对爱情和利益的欲望勾心斗角,丑陋不堪。
而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两人即使爱情被阻,仍能以琴声传情;即使张生病倒,两人还能够见面甚至幽会。
所以我认为相较之下《西厢记》更能够体现出的是作者的希望和期盼。
至于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肾上腺激素冲昏了头脑,趋之若鹜根本不具任何理智,但青春何妨不该疯狂一把呢?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吧。
《西厢记》读后感3
20xx年9月23号晚7:30分,蒲剧《西厢记》于全国地方戏展演中心准时开演,在研会的组织下,我观摩了此剧,略有感想,于此浅谈。
蒲剧《西厢记》较之于我们相对更加熟悉的元杂剧《西厢记》,在情节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便不再加赘述。
整出戏演员表演扎实,剧中小和尚和法聪的安排让人耳目一新,可是整出戏节奏给人前松后紧的感觉,但我我最想说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改编后的人物性格,颇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张生。
在我看到张生的时候,总是有另一个人影在我脑海中晃动,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人影越来越清晰,哦对,是《红楼梦》中的贾瑞,那个行为猥琐、最终丧命的小人。
张生的行为竟与他如此相似:贾瑞贪图凤姐美貌,最终陷入凤姐的圈套,丧命于风月宝鉴;张生“迷恋”莺莺美貌,陷于莺莺的“圈套”,得了个“熟贼”的称号。
在剧情上并没有什么讲不通的地方,但是我们细想,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词曲优美,极具意境著称,而蒲剧则是唱腔高昂,朴实奔放,当张生跳过粉墙私会莺莺,却被红娘撞上,情急之下被莺莺指认为贼时,只能操着一口山西方言不断重复:“我是贼,我是贼”:每每见到莺莺便显的急不可耐,哪里还有一个书生的影子。
都说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这才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
这就需要创作者在进行改编时全面考虑,不仅要在剧情上说的过去,还要贴合剧种特征,能让人物行动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红娘。
红娘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人物形象了,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她在莺莺的女性意识觉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这是红娘这个人物需要在剧中存在的首要原因。
可是在蒲剧《西厢记》中,红娘的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个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红”一场,小红娘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给观众做个笑料罢了。
莺莺的形象也有前面类似之问题。
不加详说,观剧便知。
最后,我想说创作需谨慎啊!
《西厢记》读后感4
记得第一次读《西厢记》的时候,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
在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活和内容乏味的语文课本里,读到《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看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看到“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又看到“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由此,渐渐体味到阅读的享受,之后开始了对古代诗词歌赋的深入阅读。
《西厢记》实则是两个有情人冲破思想教化,古代世俗观念和封建家庭主义的桎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故事女主角崔莺莺在随母亲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遇秀才张珙,两
人情投意合,又因秀才救下差点被逼迫做他人压寨夫人的崔莺莺而能够娶其为妻。
后因崔母反悔,红娘撮合,几经波折,最后张生中状元,娶得美人归。
人们每读一部作品,首先关注的便是它的故事情节,其次研究的是人物形象分析。
这里,读者记得更多的是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的张生,和多才多艺,秉礼多情且敢爱敢做的崔莺莺,往往会忽略了红娘这个角色。
在当今,“红娘”二字已然是情感搭线人,媒人的意思。
在我看来,红娘这个人物确是《西厢记》中最具个性色彩的人物。
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
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觉、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正义感、敢于斗争、智勇双全。
在这场自由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斗争进行的重要人物。
首先,红娘是正义的,极具反叛精神。
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
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坏张生行止的"蟊贼"。
但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
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次三
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说红娘正义,从红娘作为一个社会地位卑贱的丫鬟形象,却因为被张、崔二人的感情感动,而出言顶撞老夫人,并且以礼通之,老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处便可看出。
红娘是聪明伶俐的,勇敢的。
眼见张生为爱情痛苦异常,红娘积极为他出主意:“张生你这么擅长弹琴,小姐也精于琴音,何不在晚上小姐烧香拜佛之际弹上一曲,以琴音打动小姐?让我细看小姐的反应,再作打算?”于是,一条有着希望曙光的秘密通道出现在张生和莺莺之间。
张生听了红娘的话,直感柳暗花明又一村,满心充满希望地等待这一时刻。
在“琴挑”这一折中,红娘带着莺莺到后花园烧香时,不断的给张生暗号,让张生献上自己的琴声,也吐露自己爱的心声。
听了张生如泣如诉、哀婉缠绵的琴声,莺莺特别感动,从而对张生爱的真诚深信不疑,同时自己对张生的爱也增加了一层,为下一步传书打下了基础,也使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多了一份坚定的信念与力量。
她勇敢地与这个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斗争,维护了崔、张的爱情,读来令人为之一振。
红娘突破了等级名分的界线,在主子面前,对崔、张的爱情和婚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同情,同时也体现了她的价值观和善恶判断力。
““拷红”是崔、张幽会事发,老夫人追究引起的一场尖锐的戏剧冲突。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礼教与叛逆封建礼教短兵相接的冲突。
红娘的机智、勇敢在这一折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老夫人的威逼,
红娘急中生智,回答拷问。
拷问的最后,红娘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夫人如治莺莺和张生的罪将出现“辱没家谱”、“背义忘恩”、“治家不严”等严重后果,迫使老夫人不得不放弃初衷。
就这样,连崔、张当事人都十分惶恐、不知所措的场面,红娘却能沉着应付,巧妙周旋,把老夫人置于无力反驳的地步。
“拷红”本是老夫人拷问红娘,结果老夫人反被红娘置于受审地位。
整个过程,足见红娘的机智、勇敢,又不乏细心,真是令人叹服!
红娘是热情泼辣,敢作敢为的。
红娘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代表着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生命个体。
她既没有张生的酸腐,也没有莺莺的矫情。
她尖利、泼辣,任何无理、固执、蛮横、胆小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甚至是义正词严的驳斥。
当张生由衷感激她说:“小生以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
”红娘反驳道:“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笑倚门儿”。
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
当她被张生误抱时理直气壮地指斥张生的无礼和鲁莽,使张生惭愧不已。
在“拷红”一折中,也体现了红娘的尖利、泼辣。
在她滔滔不绝的辩解下,老夫人终于同意红娘的意见,当红娘得令去叫张生和小姐时,面对莺莺的羞答答、张生的惶恐,也用尖利的语言进行了责备:「小桃红」当日个月名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羞得我脑背后将牙儿衬着衫儿袖。
猛凝眸,看时节只见鞋底尖儿瘦…呸!那期间可怎生不带半星儿羞?
「小桃红」既然泄露怎干休?是我相投首…
由上面两支小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敢作敢为,有话必说的红娘,这也足可见她尖利、泼辣的一面。
总之,红娘的形象在古代万千侍女中是个不朽的典型,她促进了《西厢记》的广为流传,在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红娘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促进了美满婚姻,她的形象在文学史、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她的艺术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这种聪明伶俐、帮助小姐实现心事的侍女形象在此后的剧作里一再出现。
而在后来的戏剧舞台上,红娘更是取得了远较莺莺更为重要的地位。
一些以红娘为中心的片段颇为流行,如:《拷红》、《红娘》等等。
不但如此,她还早已从戏剧故事中走出,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
她成了美好婚姻的牵线人,随着人类的步伐,将不会泯灭。
红娘的形象已在人们心中扎根,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读后感5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
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贵族小姐。
她是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是难能可
贵的。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
长亭送别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
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
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
”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寻求自己的爱情。
这是难得可贵的。
记得著名诗人裴多菲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值得期待,真正的爱情是存在于人间的,并且是可以追寻、应该而且必须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
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后感6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故事曲折,情趣动人,描写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何谓爱情的.美学宣言呢?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
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
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
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
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