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桐庐县农业绿色发展现状与r发展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桐庐县农业绿色发展现状与r发展调研报告
国家统计局桐庐调查队课题组
【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
【年(卷),期】2017(000)012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国家统计局桐庐调查队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杭州桐庐县从“政策引景、田园变景、色彩串景、产业融景”四个方面着力,先行开展“美丽农业”建设,努力打造“美丽农业”桐庐样本,但发展中也存在特色农业品牌不够响亮、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提出持续深化农林产业改革、着力激发发展新活力等建议,以进一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系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3月,浙江省农业厅印发了《浙江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4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均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等的突出位置。
11月,为了解桐庐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国家统计局桐庐调查队走访了县农办、县农林局及5家农业农头企业,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绿色农业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
2013年以来,桐庐县以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以“一控两减四基本”为目标,坚持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生态富民、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美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2016年,桐庐县被农业部评为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已列入全省样板区创建,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
到十二五末,已重点打造“色彩农业”景观区12个,其中农业农田景观区4个、特色农业景观区4个、休闲农业景观区4个,美丽田园体验区22个,美丽农牧渔场22个。
(一)实施“三大行动”,丰富载体严管理
一是推进“十百千万”行动。
在桐庐中部和西部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培育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25个。
加大农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力度,探索创新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利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1%。
二是推
进“两减增效”行动。
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乡镇(街道)全覆盖。
建立了“有机替代、农作创新、技术处方”的化肥减量模式和“精准预测预报,统防减次增绿”的农药减量模式,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减少分别达到2%和3%。
三是推进“清洁
田园”行动。
建立“以农资经销网点折价回收为主、种植基地回收和清洁田园回收为辅”的模式,回收率和处置率均达100%。
为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治理技术模式和示范样板。
(二)注重“三个结合”,统筹推进促发展
一是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倒逼转型。
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关
停拆除禁限养区、整改不到位的养殖场1062家35万平方米。
保留的59家生猪
规模养殖场全部整治到位,散养户扩面整治率达100%。
二是结合“品牌创建”促进发展。
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强化对新申报企业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上市农产品抽检,新增二维码追溯管理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点)21家。
三是结
合“色彩农业”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深化“色彩农业”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三)构建“三大机制”,夯实基础强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桐庐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纳入各乡镇(街道)综合考评体系,形成了“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管理”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
出台《桐庐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实施方案》,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并整合涉农部门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四项长效管理机制,并实现常态化运行,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机制,为全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奠定了工作基础。
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桐庐县依托富春江诗画山水,结合“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从“政策引景、田园变景、色彩串景、产业融景”四个方面着力,先行开展“美丽农业”建设,大力整治田园环境、倾力打造农业景观、全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打造“美丽农业”桐庐样本。
(一)围绕政策引景,助推美丽建设
立足县域实际,从规划布局、政策机制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为美丽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积极谋划引领全域美丽农业持续发展。
1.注重规划引领。
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镇村”,按照
“全域景区化、景区生态化”的要求,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以“色彩农业”为主抓手,着力构建“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风情”的美丽农业大环境。
编制了《桐庐县色彩农业总体规划》、《桐庐县“十三五”现代农业规划》,并注重与全域旅游、风景桐庐、村庄建设等规划的多规融合、无缝对接等,高起点规划美丽农业建设。
2.注重完善机制。
建立了畜禽养殖业整治、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农作物禁烧、秸秆综合利用和土壤污染防治四大长效管理机制,并成立农业环境保障巡查组,对全县秸秆禁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整洁田园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进行不定期抽查和督察。
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3.注重共建共享。
坚持多元投入原则,在确保财政建设资金的基础上,鼓励业主投入、社会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共建共享。
(二)围绕田园变景,夯实美丽基础
从田园环境整治、生产源头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三个环节入手,将原本杂乱无章的农田转变为整洁美观的亮丽风景,为建设美丽农业奠定扎实基础。
1.狠抓田园环境整洁化。
结合“两路两侧”、“四边三化”整治,开展以清洁田园为内容的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对田间棚舍、垃圾、条幅、农田抛荒等进行整改清理,对全县农业“两区”“风景田园村庄”进行10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责令辖区限期整改。
2.狠抓生产过程清洁化。
以“五水共治”为契机,重点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肥药减量控害和土壤污染治理三大行动,从源头上把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清洁生产。
3.狠抓农业生态循环化。
以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为抓手,落实乡镇(街道)和村、组三级秸秆禁烧监管机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03%,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三)围绕色彩串景,打造美丽景观
“色彩农业”是建设美丽农业的点睛之笔,以村旁、路边、景区周围为重点,通过补绿、添色、创意,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全域美丽农业景观。
1.打造田园风景。
依据村落产业特色,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将村庄周边农田打造成为“农田花海”,建成各具特色的“色彩农业”基地29个,初步形成全域农业景观。
2.提升景区风韵。
结合当地人文特色,融入艺术元素,开展“创意农业”景观建设,提升景区、美丽乡村周边田园韵味。
3.扮靓流动风情。
结合“美丽公路”建设,在主要道路沿线两旁农田开展“农业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打造沿线农业景观长廊。
(四)围绕产业融景,发展美丽经济
结合桐庐实际,将美丽农业和互联网、快递、旅游等有机融合,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促进全域美丽经济发展。
1.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在打造农田景观的同时,实施“万元亩值”示范建设,大力发展连片效益农业,同时把农耕文化、科普观光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特色效益农业综合效益。
2.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把“美丽农业”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丰富旅游内涵,带动农
民增收致富。
一方面积极引导基地建设观光、采摘、体验等配套设施。
另一方面推进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拓展乡村游市场,推动农家乐、民宿发展。
3.推进农民创业创新。
把“美丽农业”与互联网经济和快递产业有机融合,培育发展农村电商,县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杭州安厨电子商务公司创新“电商平台+配送中心+基地(合作社、农户)”生鲜农产品销售模式,得到省市
领导的肯定,已在全国逐步进行推广。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特色农业品牌不够响亮。
农产品存在“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低、小、散局面,对外没有特别响亮的农业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够高。
2.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不快。
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但在农业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子不多,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的步子不够大,一些生态循环技术模式,由于一时看不到经济效益,农民接受程度不高。
3.美丽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在美丽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因受到土地流转、农作物生长周期更替快、农业产业低、小、散的局面和工商资本投入少等因素制约,美丽农业建设长期资金投入多和外延收入少的矛盾越发明显,将会对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4.现代农业发展人才缺乏。
现代农业发展涉及诸多科学领域,各产业之间又相互融合联通,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传统农业人才不少,现代农业推广复合型人才不多;农村层面,青壮年劳力外流严重,存在“两低一高”现象(经营主体素质低、受教育程度较低、老龄化程度较高),农业领军人才不多,创新能力薄弱。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放在现代农业的突出位置,以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为抓手,加强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实施肥药减量控害,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使得农业生态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持续深化农林产业改革,着力激发发展新活力。
一是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林产业投入机制,推动农林业项目资金向绿色生态农业与森林休闲养生业倾斜,着力转变农林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二是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一亩山万元钱”等万元亩值生产技术和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林综合生产效益;三是紧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等历史性机遇,加快农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2.持续促进农业三产融合,着力构建农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强一产。
以“扩大总量、
提升档次、特色鲜明、示范带动”要求,突出发展水果、茶叶、蜂产业的集聚、集群和融合发展。
二是优二产。
以产业链延伸为核心,重点做好雪水云绿茶叶、天尊贡芽茶的质量提升工程,同时立足水果特色强镇与蜂产品提升项目,加快形成水果、蜂产品等农产品品牌培育。
三是活三产。
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体验农业以及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3.持续放大绿色生态效益,着力厚植农林发展新优势。
一是保护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利用,继续进一步深化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行动。
二是以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三是以建设“美丽浙江”目标,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推进绿化造林工程化。
四是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行动,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覆盖面,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