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生殖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
第19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发育
(说课稿)
一、说教学思路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属于“生命的延续”这一主题中的重要部分。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命的演化”部分的知识基础。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学习动、植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必须着力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家蚕及昆虫标本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两栖动物及鸟的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举例说出动物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在以后树立远大理想。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昆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生物科技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4)说出鸟卵结构及其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5)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述、观察、讨论、启发、诱导等
五、说课前教具准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指导,采用“分析图片及课本上的材料——深入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融合自主分析、讨论法、比较法、归纳交流法等多种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
1.注重知识的迁移,由几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有关两栖动物方面的知识总结出两栖动物的概念;由一首宋代的古诗引发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青蛙的鸣叫、抱对等,进而引出课题。
2.合作探究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比较分析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形的主要区别、青蛙与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的的异同点,锻炼了学生的探究、分析讨论、比较、交流、归纳总结等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的意识,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3.自主学习课本上的“资料分析”,通过自主分析、合作讨论,了解在环境条件发生异常变化
的情况下,两栖动物发生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家蚕以及蝗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标本。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设疑: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
引导学生观察教学课件“毛毛虫”与蝴蝶的比较图片。
2.引导观察与质疑:
毛毛虫与蝴蝶有关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以家蚕为例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教师设疑:
同学们养过家蚕吗?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你们知道丝绸之路吗?
(提示:家蚕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始作俑者,更是我们中华古老文明的见证啊。
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
)
1.设计思路
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导和拓展,组织好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适时做出客观评价,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一)蝗虫的发育
活动一
刚才同学们列举了一些常见昆虫的发育过程,以蝗虫为代表的昆虫又和家蚕有许多不同之处,接下来让我播放一段蝗虫的发育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结合课间的蝗虫发育标本总结一下蝗虫发育的过程。
(分组讨论形式)
引导学生作出比较后回答问题,最后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像蝗虫这样,幼虫和成虫之间外形和结构基本相似,但身体大小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却有所不同的生物发育类型在生物学上我们就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家蚕的发育
活动二: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15家蚕的发育图解。
并思考问题:
(1)家蚕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哪几个时期?
(2)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相比,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大吗?有哪些区别?
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来简单概括一下。
结合家蚕发育特点,强调幼虫与成虫形态特点与生活习性的不同主要特征,提出“变态发育”这一基本概念并强调所谓“态”是指形态.
活动三:
了解了家蚕的生活史后,请同学们分析
1.“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否科学,为什么诗人会误以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如何修改使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哪些昆虫发育与家蚕相似,哪些又不同?
(展开小组讨论)
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
春蚕吐丝结束即化蛹了,但并没有死亡。
要是把这句诗改成“春蚕化蛹丝方尽”则更为合适。
进而加深对家蚕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时期的理解.
像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与家蚕相似。
而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则又不尽相同。
活动四
(情感拓展部分)
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我提出了两个开放式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与我比较.但只是蜻蜓点水式,主要还是留给学生去思考.
(1).结合课文中“昆虫进行变态发育”等知识分析昆虫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
(2).结合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析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是利还是弊?
活动五
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主要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总结出两栖动物的概念,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是否所有的蛙都能鸣叫?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节课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通过图片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蛙卵受精的方式、特点和发育的过程、特点,早期蝌蚪与成蛙的主要区别,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等知识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的比较,明确了这两种动物生殖发育上的异同点,加强了前后所学知识的连贯性。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合作讨论、分析、理解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内容
1.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1)布置收集各种鸟卵,请同学们那出来介绍给大家!学生叙述
提问:通过收集观察,你们发现或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
鸟卵的大小不一样
2.鸟卵的颜色不一样
3.鸟卵是不是都能孵化出小鸟?
4.孵化出的鸟有的有羽毛,有的则没有羽毛等等。
(2)老师要及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从问题中选取“鸟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鸟?”进行探究性学习。
a 学生作出推测,卵之所以能孵出小鸟与什么有关?——————卵的结构、
b学生活动:学生小组活动,参考教材提示的方法对鸡卵的结构及功能进行探究观察。
(老师巡视,指导,点拨)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论: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不同小组相互汇报补充
C检验学生对鸡卵结构的掌握情况,出示卵图,学生填写!
(3)深入研究鸟卵的结构
我们已经知道鸡卵的结构及功能,那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怎样看鸡卵才知道是不是受精卵?
老师出示多媒体图片:受精卵的胚盘和未受精卵的胚盘,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受精卵的胚盘——色深且大未受精卵的胚盘——色浅且小
此外老师要适时的强调鸟类是体内受精,我们在外界时看不到受精卵的,看到的是发育的胚胎。
目的: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攻破难点鸟类生殖发育过程
播放录象,学生思考概括总结: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并使学生理解鸟类的行为对种群繁衍的意义,从而树立爱鸟护鸟的意识。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个基本知识点,运用了讲述、观察、讨论、启发、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系统的展示了以家蚕和蝗虫为代表的庞大昆虫家族的发育过程”,及两栖动物和鸟的生殖和发育对于课文知识,学生接受也比较快。
但课上反映出同学们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匮乏,涉及到“情感拓展”部分总是难以展开。
不少学生虽然生活在山农村,但连真正的蝗虫都未曾见过。
或许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急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