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0年12月22日在西丰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十二五”时期是西丰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赶超、强县富民升位的关键时期。
制定“十二五”规划,科学描绘发展蓝图,对西丰未来五年的发展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深入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流通活县、民营富县、生态兴县”五大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勇于突破,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及各项建设任务得到逐步实现,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
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到2010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7%;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28.7:38.2:33.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亿元,是2005年的8.3倍,年均增长5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亿元,是2005年的四倍,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2.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7%。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500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
工业强县步伐加快。
经过五年发展,医药保健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迅速成长,辽宁隆达集团公司、沈阳机床西丰分公司、辽宁美麟集团公司等企业不断壮大。
医药保健品产业园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筑巢引凤”成效明显,园区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引进南京同仁堂(西丰)健康产业园、赫格雷(西丰)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
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户,比2005年增加43户。
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92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0亿元,年均增长44.3%;增加值完成12亿元,年均增长27.4%。
农村经济稳步壮大。
鹿、中草药等八大特色产业的地位更加
突出。
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鹿场达220个,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冠名为“中国鹿乡”;中草药材种植面积10.4万亩;林蛙池达3100个,年产商品蛙3000万只;榛子开发总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榛子600万公斤;食用菌开发2000万袋,山野菜人工归圃1万亩,保护地瓜菜生产面积10万亩;放养柞蚕50万亩。
畜牧产值实现18.3亿元,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头、23万头、18.5万只、1700万只。
五年间,全县粮食累计总产量166.8万吨。
全县被列为省“三品”整体推进示范县,绿色食品标识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认证26个。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家,农产品加工总量23万吨,带动农户4.7万户。
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商贸流通业实现新发展,全县建成了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鹿城商贸大厦、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等大型商贸流通平台。
中国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被列为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经营户总数达到389户,实现交易额23亿元。
城乡较大规模商品市场达到16个。
旅游业方兴未艾,完成《西丰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初步形成了以冰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中心景区的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城乡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实施了辽开高速公路、诚信水库、一次变电等一批大项目。
辽开铁路货运正式通车,诚信水库、一次变电等工程顺
利竣工,极大地改善了城乡路网差、县城群众吃水难等基础设施滞后状况。
到2010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262公里,比2005年增加401.5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6.99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建成移动、联通基站70个,实现了广泛互联网宽带接入,并向光纤接入过渡。
宽带用户和无线基站信号覆盖全县大部分地区,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通信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乡发展日趋协调。
县城核心地位日益显现,旧城区改造加快,六安新区初见规模。
五年间,改造棚户区29片、拆迁面积16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开发育英、解放等高标准住宅小区10个。
完成顺城路、解放路、六安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及农民新村、老年公寓、消防指挥中心等工程。
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75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5.12平方米。
省级园林城市通过省专家组评审。
“十一五”期间,完成6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47个村庄整治规划,全县乡(镇)、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乡镇新农村发展生机无限。
改革开放不断拓展。
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6亿元、农业政策性保险4100万元。
较好地完成了国有企业、集体林产权和商业、农经委等系统改制任务,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乡镇事业单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
深化了工资制度改革,城乡公办教师工资及补贴实现县统筹。
各项财政收支管理改革有序推进,实施了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乡财县管乡用”等方面改革。
五年间,招商引
资共引进项目330个,到位资金126亿元;全县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个,出口队伍扩大到41家,其中外资企业13家,自营出口企业28家。
到2010年,外贸出口创汇实现1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2.3%;实际利用外资2020万美元,年均增长34%。
环境保护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城区生活污水治理厂、公合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城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
到2010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2.03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51.14立方米。
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05年削减1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量均完成总量控制指标。
工业企业排污达标率达到84.6%。
城镇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不断加强。
五年来,全县完成植树造林37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
在全省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工程,实行严格的天然林管护制度,全面执行二次间伐营林政策。
森林覆被率达到60%,获得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称号。
围绕防洪抗旱,大力开展以水源建设、节水灌溉、河道治理、水土保持、饮水安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五年获省农建大禹杯优胜单位。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新一轮“普九”省级验收;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专1所,省级重点高中1所,省级幼儿园1所,创建市级校园环境艺术化学校34所,县级11所,创建率达95%。
创办社会力量办学幼儿园85所。
完成“危改”面积8600平方米,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调整学校37
所。
科技水平得到提升,五年累计完成专利申请268项,取得科研成果12项。
“西丰中药材产业化开发项目”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美麟”牌柞蚕丝被创国家名牌。
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良好,新建8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
“十一五”期间,开通“120”急救中心,建成传染病防治区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农村卫生院14所、村级标准化卫生所201个,实施了中医院综合楼、县第一医院业务楼等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顺利开展,参合率达到93%。
城乡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新建乡镇文化站10个、文化广场61个、农家书屋174个,建设了体育馆。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村村通”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全县175个行政村,606个自然屯。
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改造2.1万户。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险人数近1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参保人数134522人。
城镇实名制就业人数达到20700人。
城乡低保户数12412户,完成危房改造1503户。
五年间,投入扶贫资金4647万元,完成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项目村59个,20713户贫困农户实现脱贫。
“五五”普法顺利实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全县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机遇。
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国内间的融合度更趋紧密,生产要素流动更快,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竞争也更趋激烈。
从挑战来看,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环境及面临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挑战较多。
我国稳增长、惠民生的压力仍然较大,调结构、促改革的迫切性增强,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
从自身情况来看,全县经济实力弱小,财政收入不高,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对全县发展起支撑和牵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造成发展的基础不够雄厚。
加之受资源、环境、市场等制约,前进中必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阻碍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机遇来看,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
国家将继续完善和实施一揽子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型的策略,继续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建设和突破辽西北这“三大战略”构筑起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辐射、带动和融合,形成西丰与全省沿海、腹地等其它地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资源优势互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铁岭在未来五年实现“四个跨越”的战略构想,并
将西丰县列入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区,给予重点扶持。
同时,全县多年发展积累的产业基础作用日益显现,发达地区因生产、资源要素紧缺向落后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全县未来五年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第二章“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发展原则
战略任务、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速县域经济超前突破、实现绿色包容性增长和富民强县升位为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加大投资、扩大消费为手段,全面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生态兴县、全民创业”五大战略,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医药保健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等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西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富庶、活力、生态、幸福的新西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发展原则
坚持后发赶超。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推进实施“五大战略”、改变落后的重要时期,全县上下务必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正视差距,破解难题,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合力攻坚,奋勇争先,确保主要发展目标平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实现县域发展超前突破,实现在全省位次快速前移。
坚持优化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做特做深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活做大服务业,构筑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努力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和竞争能力较强的县域经济体系。
坚持统筹协调。
坚持产业开发布局、主体功能区布局与城镇发展布局的协调,注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近期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衔接和平衡,科学推进县域发展。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
促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
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和谐西丰建设。
(五)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县要着重加快实施以下“五大战略”:
1、开放立县战略。
加快西丰发展,关键在开放。
全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产业分工,努力促进县域经济与国内外市场的融合。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工业强县战略。
工业是财源支柱,是县域经济的支撑,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兴。
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把工业做大做强。
以园区为载体,走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深入实施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及节能降耗与淘汰落后工程等工业五项工程,实现工业化的迅速提升,形成工业统领经济的新格局。
3、三产活县战略。
通过搞活流通,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融合,推进产能的扩大,促进消费的扩张,拉动内需增长,创造更大的财富。
要突出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的商贸龙头地位,着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生态兴县战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丰县的一大特色,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要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上项目、兴产业,依靠生态特色求发展。
综合实施山、水、林、田、路等治理工程。
突出林业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力度,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污染治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全民创业战略。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全县加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鼓励民营经济提档升级的政策措施,建立全民创业的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培育骨干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壮大。
(六)战略定位
结合西丰的基本县情,包括国土空间自然属性、环境容量能力、资源承载能力,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圈,以“绿色保障、产业崛起、跨越升级”为方向,着力打造五大基地:
1、打造全国最大的鹿茸及医药保健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
2、打造辽宁省绿色生态型产业基地;
3、打造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基地;
4、打造辽宁省装备制造配套加工产业基地;
5、围绕“东北亚丝绸之路”北方丝源地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七)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年均增长25%;力争率先突破,跻身辽宁省中等县(市)行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年均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年均增长20%。
——结构调整目标。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47:38。
其中:第一产业32亿元,年均增长10.4%;第二产业100亿元,年均增长31%;第三产业78亿元,年均增长28.2%。
——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4‰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6.3万人以内。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氛围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0元,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年均增长15%。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城镇发展目标。
城镇集聚作用明显,城镇体系布局比较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竞相发展。
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
——外经外贸目标。
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外贸出口创汇2500 万美元,年均增长20%;直接利用外资5020万美元,年均增长20%。
——生态环保目标。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015年,全县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0%。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20天以上。
森林覆被率达到63%。
第三章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
“十二五”期间,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强力扩张第二产业,繁荣壮大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和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构筑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八)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步伐
“十二五”期间,以信息化为支撑,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围绕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以“三点一线”工业集中区为平台,通过产业技术进步和企业自主创新,着力建设机械装备制造、医药保健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绢纺服装、矿产资源开发和精密仪器制造及高科技电子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布局优化、产业集聚、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增强县域工
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28.5%;工业增加值实现92亿元,年均增长33.1%,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3.8%。
1、突出建设“三点一线”工业集中区
“十二五”期间,以医药保健品产业园、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郜家店工业园区为节点,以高速公路、辽西铁路、辽开公路三条交通动脉为主轴,打造“三点一线”工业集中区,使其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先导区和集聚区。
到“十二五”期末,“三点一线”工业集中区规模效应明显,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3%。
区域内入驻企业420户,税收25亿元,安排就业3万人。
1)西丰县医药保健品产业园
西丰县医药保健品产业园区位于西丰县城西部,面积8平方公里,是充分利用西丰的人参、鹿茸、柞蚕、林蛙、中草药等特色资源建立的低碳生态型产业园区。
产业定位以鹿茸、医药保健品深加工为主导,以绿色食品加工及其它综合产业为辅助,是铁岭市17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投资7.5亿元建设园区道路、上下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工程,达到“七通一平”标准,为引进项目搭建平台。
到“十二五”期末,入驻企业200户,实现产值130亿元。
2)西丰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
产业园位于安民镇,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以机械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是辽宁省政府确定发展的“一县一业”重点园区之一。
基础设施投资6亿元,实现“七通一平”。
在一期基础上,二期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建设完成。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入驻企业50户,实现产值110亿元。
3)郜家店镇工业园
园区以精密仪器制造、高科技电子为主导产业,建设精密仪器制造、高科技电子产业集群。
五年间,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
到2015年,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户数40户,实现产值50亿元。
2、建成医药保健品和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
1)医药保健品产业集群。
该集群是铁岭市十大重点建设集群之一。
集群围绕鹿、林蛙、中草药等资源,以辽宁金丹药业、铁岭鹿宝堂药业、辽宁鹿源等企业为基础,做大做强辽宁鹿源、铁岭鹿宝堂药业、铁岭吉达生物、铁岭民和鹿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打造企业精品,走新型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推进南京同仁堂(西丰)健康产业园、赫格雷(西丰)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园、辽宁金丹药业有限公司中药产品加工等大项目建设。
推进与南京医药集团的战略合作,力争全部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全部达产达效;推进赫格雷(西丰)医药生物技术产
业园项目建设步伐,支撑产业集群快速壮大,打造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基地。
到2015年,实现产值145亿元。
2)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集群聚集地为安民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围绕宏运铁矿资源及辽宁隆达25万吨优质铸造生铁资源,以辽宁隆达集团和沈阳机床西丰铸造分公司为基础,以沈阳机床、长春一汽、辽宁专用车基地等大型企业及基地为依托,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辽宁隆达集团短流程8万吨风电机组核心部件产业化项目、铁岭一锋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的汽车离合器压盘、飞轮铸件及机械加工项目以及沈阳机床集团西丰铸造有限公司的年粗、精加工铸件1万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双盛永铸造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形成强势产业集群,打造辽宁省装备制造配套加工产业基地。
到2015年,实现产值120亿元。
3、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绢纺服装和矿产开发产业实力
1)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依托玉米、肉牛、生猪、榛子、食用菌、山野菜等农业资源,建设铁岭千水玉米系列产品加工、中敖西丰清真肉牛加工厂扩建、东日家禽肉鹅系列产品加工、盛金元冷冻食品、山野菜加工等项目,建设年产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到2015年,绿色有机米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蔬菜加工能力4万吨,年加工榛子1000万公斤,肉牛年加工能力10万头。
到2015年,实现产值25亿元。
2)绢纺服装产业。
依托全县柞蚕资源,大力发展以柞蚕丝系列产品为重点的服装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塑造以“天然”为主题的西丰服装纺织工业和产品的形象。
发挥辽宁美麟集团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优势,加快与南药集团合作,推进上市步伐,助力企业做强做大。
发展秦泰服装、立信毛衫、易兴丝绵等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抢占国内外市场。
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
3)矿产资源开发产业。
依托全县石灰石、大理石、陶瓷土、钼矿等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建筑保温材料、轻体环保空心砖等新型建筑材料。
着重建设元宝矿业珍珠岩、中信集团年产400万吨水泥制品、平岗凌云钼矿开采与精选、大理石开采加工、陶瓷土开发等项目。
到2015年,实现产值45亿元。
4、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以推进主导产业和两大产业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专、精、特、新”优势企业。
到2015年,全县规模企业达到400户,完成产值340亿元,完成增加值80亿元。
发展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户,产值超5亿元企业10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0户。
“十二五”期间,新产品开发累计实现150项,争创省以上优秀新产品20个。
(九)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