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三十二)杨氏3A+疗法“椎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三十二)杨氏3A+疗法“椎五针”
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宋建成;杨才德;李登科;于灵芝;常建全;马重兵;侯玉玲;田瑞瑞;包金莲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临床常用西药、手术疗法副
作用较为明显,笔者运用“稚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重点介绍“椎五针”具体定点、操作方法及操作技巧.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6(014)015
【总页数】3页(P108-110)
【关键词】杨氏3A+疗法;椎五针;埋线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痹证;眩晕
【作者】宋建成;杨才德;李登科;于灵芝;常建全;马重兵;侯玉玲;田瑞瑞;包金莲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兰州大学第
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
合科,兰州73002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兰州大
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
医结合科,兰州73002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兰
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
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上接第14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临床发病率以40~70岁人群常见,占颈椎病发病率的20%~25%[3],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4],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能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以及心理健康。

目前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西药只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手术疗法适用范围小,损伤大。

“椎五针”是杨才德副主任医师运用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之作[1-2],其基本原理是充分结合颈部骨骼、肌肉、韧带等生理和病理特点,从中医针灸学、西医解剖学、针刀医学、埋线疗法等各方面综合提炼,专门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法,“椎五针”也是“杨氏3A+颈肩腰腿痛特色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埋线针刀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之间的闭合性微创疗法,过程操作简单,对人体组织的损伤小,不易引起感染,患者易于接受,通过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现介绍如下。

中医学没有“颈椎病”病名,将其归为“眩晕”、“痹证”、“痿证”、“项强”等范畴,与风、火、痰、虚、瘀关系紧密[5],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

《张氏医通》指出:“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致肩背痛”,又曰:“观书久坐故脊背痛”。

同时中医学对颈椎解剖有独到认识,《灵枢·骨度》指出:“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
这里所说的“柱骨”即指颈椎,“背骨”指第7颈椎,“角”即头角。

这些理论
奠定了中医对于CSA的基础理论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病机多与人体气
血亏虚、痰瘀阻络、肝肾亏虚,瘀血阻滞致。

西医学对CSA的病因病理尚没有统一认识,目前以体液因子学说、椎动脉自身因素、血液流变学变化学说、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机械压迫等几种学说受到多数
学者的认识和赞同[6]。

由于以上各种病理原因的各种影响,造成颈椎椎骨不稳,各个阶段椎骨变形、序列紊乱,从而使椎动脉血管痉挛、迂曲、狭窄,产生一过性脑缺血、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CSA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周围软组织动、静态弓弦力学结构在异常应力载荷持续
损伤作用下,肌肉软组织重新调整其在骨骼上的应力分布,当异常应力超过了其调节能力时,软组织便产生病理性粘连、瘢痕和挛缩来代偿,会直接刺激椎动脉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及造成椎动脉受到卡压。

从而产生CSA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2.1 症状 CSA的症状主要有枕部疼痛及发作性弦晕,恶心,耳鸣及耳聋,可同时发生猝倒,症状每于头部过伸或旋转时出现。

椎动脉血栓形成以后可出现延髓外侧综合征,表现为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病侧面部感觉异常,软腭瘫痪及霍纳综合征,以及对侧肢体痛、温觉紊乱等,有的可出现视觉不清、复视,声音嘶观、吞咽困难等症状。

董天华[7]归纳有枕部疼痛及发作性弦晕、恶心、耳鸣及耳聋等,可同时发生猝倒,上述症状每于头部过伸或旋转时出现。

头部到中立位时症状立即消失或明显好转,椎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出现延髓外侧综合征,表现为共济失调、吞咽因难、病侧面部感觉异常、软腭瘫痪及霍纳氏综合征以及对侧肢体痛、温觉紊乱等。

刘植栅[8]研究发现其症状还可出现视觉不清,声音嘶哑、口吃、吞咽因难,有的可有动眼神经症状,出现复视。

2.2 临床体征旋颈试验是诊断CSA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头颈转向对侧会加重
椎动脉C1~C3间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症状。

若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般症状或
伴有颈肩枕部痛与神经根症状,或有脑干受限的其他表现,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即可初步诊断。

也有学者认为,颈部触诊示上颈椎或其他颈椎有移位及相应的关节囊肿胀、压痛,亦可视为诊断标准之一[9]。

3.1 定点“椎五针” 顾名思义就是有五个点组成的:“项A点”左右各一,枢椎棘突中间、左右各一点。

左右各一共两点;现分别介绍如下:
3.1.1 项A点枕外隆突正中向下2.5 cm±0.5 cm,旁开2.0 cm处,左右各一点;简便取点:枕外隆凸于乳突的弧形连线即上项线,向下平移2.5 cm±0.5 cm后分三等份,中内1/3点即为项A点;
3.1.2 枢中点枢椎棘突中间一点;
3.1.3 枢外点枢椎棘突左右各一点;
3.2 操作方法
3.2.1 体位俯卧位。

3.2.2 备针助手打开4-0#PGLA线体,剪为3 cm长数段,打开7#埋线针刀(3.5 cm长),将3 cm线段放入埋线针刀前端1.5 cm,另外1.5 cm留在针体
之外,备用。

3.2.3 消毒在术区用碘伏常规消毒,带无菌手套。

3.3 操作
3.3.1 项A点左手在定点处按压,右手持针,将带有线体的针具抵住皮肤,轻轻加压后快速突破,向尾侧倾斜针体,在帽状肌腱下移行,线体完全没入皮下时,旋转针体[8],回提针具,将线体留在皮下,然后再略微改变方向,穿刺数下,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按压后创可贴贴敷。

3.3.2 枢外点针体突破至一侧的枢椎棘突外伤侧缘,松解数下,针下有松动感后出旋转针,把线体留在该点处。

3.3.3 枢中点针尖到达第二颈椎棘突中骨面,旋转针体,回提针具,将线体留在皮下,然后再略微改变方向,穿刺数下,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按压后创可贴贴敷。

3.4 操作技巧项A点进埋线针刀时,不能向下、向内,一定要使针体和骨面垂直,千万不要误刺入环椎或环枕关节处,深度一定要控制好,发现进刀过深又找不到术点时,不要盲目进刀。

防止进入枕骨大孔;2.三天内不能用水擦洗埋线针刀孔,以防感染;3.让患者主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可配合红外线照射等理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以椎动脉供血不足为病例基础,以间歇性眩晕及发作与头部活动有明显关系为临床特点。

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症的范畴,本病多因颈部软组织劳损,致使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改变,使经络阻滞、血脉不通、病则难愈,骨赘不除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脊髓。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横突孔、椎管、椎间孔都有一定的空隙,一般难以压迫神经、血管、脊髓,只有在骨赘刺激或其它原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使管腔狭窄,才使上述组织受压迫而发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

而埋线针刀的刀可以消除粘连组织及骨赘。

对移位椎体造成软组织变性,挛缩的高应点进行切割或剥离,消除拉应力与压应力,再加以配合穴位埋线,长效针灸的作用,扩大椎间空,恢复生理曲度,缓解肌肉拉力,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及力学状态,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同时也能改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量,改善脑供血情况,减轻因脑供血不足所产生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因此“项五针”是“杨氏3A+颈肩腰腿痛特色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杨才德副主任医师依据颈椎病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构架,采用了“椎五针”,杨氏“项A 点”位于枕外隆凸与乳突的弧形连线即上项线中内1/3点,这里是头最长肌、头夹肌、斜方肌、头半脊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的止点,也是头后肌肉最容易劳损的部位。

“枢外点”位于枢椎棘突两侧,为项韧带的起点,两侧“枢外点”既松解了项韧带的起点,也同时松解了头夹肌起点、斜方肌的起点、部分椎枕肌的起点、颈夹肌的起点以及棘间韧带。

杨氏“枢中点”枢椎棘突中间一点。

也是头颈部多块肌肉交汇的部位,也是头颈部肌肉应力的中心。

而埋线针刀可直达病所,破坏慢性病灶,于机体并无妨碍,但可打破慢性病灶的疤痕包围,使代谢产物及炎症介质得以消除,椎动脉血供得以改善。

穴位埋线又发挥了“长效针灸”[10]的优势,治疗次数少,能有效地缩短疗程,短期内控制病情发展,双向良性调节,修复机制。

针刀和埋线两者各有所长、互为补充,配合运用而相得益彰,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上所述“项五针”埋线针刀在临床上应更全面系统治疗椎动脉
型颈椎病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关文献】
[1]杨才德,雒成林.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7-30.
[2]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等.埋线针刀-穴位埋线的新武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4):63-64.
[3]何海龙,贾连顺,李家顺,等.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1):23.
[4]孙宇,陆琪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 (8):472. [5]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7-52.
[6]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6-378.
[7]谈谈颈椎病的诊断问题[J].江苏医药,2004(10):46-48.
[8]刘植栅.椎动脉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55.
[9]刘成,卡索,章义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诊断进展[J].人民军医杂志社,2003,46(6):326-328.
[10]杨才德,赵达,于灵芝,等.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10):48-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