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湘高速公路某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编制依据
1.1xx隧道施工图纸和相关资料;
1.2 施工招标文件和图纸;
1.3 公路工程施工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4 本企业技术能力、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及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1.5 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2、工程说明
2.1、隧道概况
xx隧道位于xx市xx区正城南办事处南家村境内,为一座上、下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
本标段左线为ZK33+370~ZK34+880.32,全长1510.32m,其中进口设置5米明洞;右线为YK33+325~YK34+900,全长1575m。
全线大部分隧道处于直线段,仅进口部分平面线型为曲线,平曲线半径为2600m,左右线纵面均为+0.994%和-0.87%的双向坡。
隧道最大埋深约298m,隧道进口左右线均采用端墙式洞门。
隧道内设置2处行人横洞和2处行车横洞。
2.2、隧道地形、地质条件
2.2.1、气候气象
隧址所在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热,湿度大,降水充沛,无霜期达11个月,冻寒期短,最大相对湿度超过85%,区域降水量大,多年平均降水1197.5mm,多集中于五至八月份。
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温度38.6℃, 极端最低温度-3.8℃,最冷为1~2月,最热为7~8月。
主要的灾害性气候为冰冻、大暴雨、连阴雨、冰雹及大风等。
2.2.2、植被与生态环境
隧址所在区,属于国家天然林保护的重点区域。
由于以前对林木的过度砍伐,目前隧址一带正处在植被恢复的时期,山上植被发育,多为杂草、灌木及松树,植被生态环境较脆弱,尤其在志留系泥质岩类地段,自然山坡普遍较陡,岩石风化带发育,植被破坏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2.2.3、地形地貌
隧址位于一系列脊状山、坪状山组成的构造剥蚀浅切割低山区地貌,山顶海拔最高处为935m,河谷海拔约为555 m,地形最大切割深度约380 m,最大切割部位在进洞口段。
左幅隧道进口段山坡坡向约206°,自然坡度约35°;左幅隧道进口段山坡坡向约141°,自然坡度约45°。
按工程地质分区,隧址分别位断裂带破碎岩石亚区和平缓褶皱半坚硬岩石亚区。
2.2.4、地层岩性
隧址山体位于泥质、砂质碎屑岩分布区,组成山体的岩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群第二段(S2Lr2),岩性: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局部互层状发育,以较软岩为主,其中粉砂岩、石英砂岩为硬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m)。
隧址山体覆盖层主要是残坡积层(Q4dl+el), 岩性以黄褐、灰黄色碎石土为主,成分为强风化的页岩、砂岩,主要分布在山坡坡角及浅切割的沟谷中,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5.5m。
2.2.5地质构造
隧址构造位于肖萁滩背斜北西翼近核部及xx向斜北西翼扬起端共同转折部位,前段2000m位于肖萁滩断裂带的一条逆掩断层内,横穿断层上盘及断层带,断层倾角平缓,约8度,在隧道及周边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后段位于逆断层的下盘,属xx向斜北西翼扬起端.岩层产状:在断层上盘隧址段为86° 8°,走向近南北向,在xx向斜段65~68°8~9°,为北西~南东走向,与路线走向近似平行.隧道轴线方位角起点316°,终点337°,与岩层走向最小夹角为27°。
2.2.6、地下水
隧址山体碎屑沉积岩层中主要为隔水的页岩地层,不透水不含水,有的地表沟谷有溪水,地下水主要是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较贫乏。
局部的砂岩地层由于裂隙发育,裂隙水相对丰富,在砂岩出露区域,地表有下降泉。
降雨时以地表迳流为主,地下水对隧道围岩的影响较小。
2.2.7、地震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本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工程场地较稳定。
2.3、主要工程数量
2.4、工程特征
2.4.1、工程特点
1)xx隧道左右线采用分离式路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断面,隧道净宽10.5m,衬砌采用三心圆曲线墙式断面,洞门采用端墙式洞门,左线进口设计了5米明洞。
2)衬砌设计:明洞结构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边坡防护采用喷锚支护;主洞结构按照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复合式衬砌,共分有6种结构形式:S5a,S5b,S4a,S4b,S3,ST3,ST4。
3)由于现场实际条件限制,xx隧道左、右线隧道洞口施工场地非常紧张,其中右线隧道洞口与xx大桥桥台只有3米距离,左线也只有70米的路基。
3、隧道施工
3. 1、施工布置及组织方案
1)建点布局
隧道工程队生产驻地设在左线隧道洞口的左侧,具体布置见各施工驻地平面布置图。
2)临时便道
临时便道由沟底的乡村公路沿现有的机耕道进行改建(约400m),再新建约400m左线隧道洞口的左侧,到详见隧道工程队施工驻地平面布置图。
3)临时用水
生产、生活用水利用沟底的沟溪修建拦水坝蓄水,抽水至出山顶水池水池安闸阀通过管道至现场使用。
4)临时用电
由高压外线接到施工点变压器,在工程队生产驻地位置设一变电房,根据工程施工需要,左右线隧道进口各配备630KVA的变压器一台,除接高压电之外,隧道工程队还另外配备一定数量的内燃发电机,进出口各配备300KVA内燃发电机一台。
具体数量详见隧道工程主要施工机械配置表。
为确保安全,隧道内照明用电及设备用电采用两套供电线路,施工地段照明用电采用36伏低压供电线路。
5)材料来源
主要材料经公路到现场,地材砂、块片石、碎石由砂场购买或自采加工。
6)洞内管线布置(如下图)
7)运输组织
洞内岩碴由挖装机装碴,采用自卸汽车运至洞外弃碴场。
施工现场配备完善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输送车运送。
8)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详见施工机械配备表
3. 2、施工进度安排
1)总工期安排
实际施工工期计划为28个月,即2006年4月1日开工,2008年6月20日全部竣工。
2)施工顺序
先施工洞门处的改沟、路基土石方及洞口地表防护排水,然后,进行洞内施工。
3)进度计划
施工准备工作于2006年3月1日~2006年3月30日进行。
洞口工程于2006年3月31日~2006年3月30日完成,2006年3月18日开始正洞施工。
S5a类围岩段掘进按进尺45m/单口月,S5b类围岩段按进尺60m/单口月安排,S4a类围岩段按进尺80m/单口月安排, S4b类围岩段按进尺100m/单口月安排S3类围岩段掘进按进尺120m/单口月。
3)隧道开挖支护:2006年4月1日~2007年12月23日
4)隧道衬砌:2006年9月30日~2008年3月22日
5) 水沟电缆槽:2007年1月28日~2008年4月21日
6)隧道路面施工:2008年2月22日~2008年2月21日
7)隧道装修:2008年3月23日~2008年6月5日
8)竣工清理: 2008年6月6日~2008年6月20日
施工进度详见“xx隧道施工横横道图”
4)施工进度网络图
进度网络计划见xx隧道施工进度网络图。
3. 3、施工方法
施工中应用岩体力学的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力为基点,采用地层预加固,采用锚杆和喷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指导隧道设计施工。
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的三大关键工艺,施工中要认真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组织施工。
初期支护变形收敛后要及时敷设防水卷材,采用模板台车及时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通过浅埋软弱围岩地段施工原则是“管超前、短循环、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早闭合”。
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情况的变化,按新奥法施工要求以管棚、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钢拱架、钢筋网和C20号喷射砼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为初期支护,在经过围岩监控量测,当位移和变形满足要求后,及时敷设防水卷材,用模板台车进行模注砼或钢筋砼施工。
根据地质情况和我单位施工经验,经认真研究确定以下施工方法:Ⅴ类围岩段采用上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在上部初期支护后开挖核心土及开挖下部台阶,Ⅳ类围岩段采用正台阶法开挖,Ⅲ类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
初期支护紧跟工作面,实施监控量测后,进行二次衬砌,最后进行隧道内路面等附属工程施工。
防排水等工序与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平行穿插进行。
3.3. 1、隧道洞口工程施工
隧道进口地形地形陡峻,地表都是堆积土,洞口开挖前先完成洞顶及两侧的排水系统,将地表水汇集排至影响隧道区域外,防止地面水冲刷而导致边仰坡落石、塌方。
然后进行洞口开挖范围外的地表防护,完成后进行洞门开挖。
洞口开挖自上而下分台阶进行,开挖一段按设计支护一段,且上一段支护达到足够强度后才能进行下一段开挖,以确保洞口边仰坡稳定,维护施工安全。
用装载机配自卸车运碴。
开挖施工前根据设计放出边坡位置,准确控制开挖轮廓,边坡相交处采用圆角法开挖,石方开挖要控制爆破药量,以减
少爆破对边坡围岩的扰动。
做到边坡修整圆顺,铺砌整齐,确保边坡稳定。
开挖完成后及时施作明洞衬砌及隧道洞门。
边仰坡支护一般采用Φ22砂浆锚杆(L=350cm,间距1.5m,梅花形布置),网喷混凝土支护,钢筋网采用φ6钢筋,20cm×20cm网格,混凝土喷层厚度10cm。
隧道左线洞口上面两台仰坡根据设计采用Φ70mm钻孔, Φ25mm注浆锚杆固定现浇框架来加固边坡。
洞口施工工艺框图
3.3. 2、超前支护
1)、长管棚施工
隧道开挖前根据设计辅助施工措施,做好长管棚预注浆等措施。
长管棚采用Φ108mm热轧无缝钢管,壁厚6mm,节长3m,6m,环向间距50 cm。
钢管设置于衬砌拱部,管心与设计衬砌外轮廓线间距大于30cm,平行路面中线布置。
管棚施作完成后开始进洞开挖。
(1)施工方法
按设计孔位用管棚钻机钻孔后用钻机将管棚钢管顶入。
注浆采用注浆泵分段压注水泥浆,浆液扩散半径不小于0.5m。
注浆采用分段注浆。
注浆参数:
水泥浆水灰比1:1,
水玻璃浓度 35波美度水玻璃模数 2.4
注浆压力初压0.5~1.0Mpa 终压 2.0Mpa
其施工工序为:
a)钢管加工。
按设计要求打好钢管上的压浆眼孔,并在管尾焊上法兰盘,以与压浆管前端法兰盘连接。
b)根据设计要求选定合理的钻机、注浆泵,孔眼倾斜度测量仪。
c)搭设管棚机械操作平台,长度不小于钢管长度,以便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d)施工套拱,埋设工字钢,并在套拱上正确标明管棚位置。
e)架立钻机,并精确核定孔位。
为控制管棚的方向,管棚机用测量仪器来定位。
此外,保证钻机在钻进时不产生偏移和倾斜。
f)钻孔:钻孔顺序由高孔位向低孔位进行。
钻孔时通高压水,以便把孔内的土及碎碴冲出。
g)用测斜仪器检查钻孔的倾斜度和方向,发现偏斜及时纠正。
h)钻孔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孔内的余渣即扫孔,用Φ108岩芯管扫孔,岩芯管长度一般为2.5m左右。
扫孔完毕后,即安装打入管棚、钢管。
管棚施工时先打有孔钢花管,注浆后再打无孔钢管,无孔钢管可作为检查管,以检查注浆质量。
管棚钢管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长度15cm,为使钢管接头错开,编号为奇数的第一节采用3m钢管,编号为偶数的第一节采用6m钢管,以后每节均采用6m钢管。
i)注浆:注浆采用后退式,将压浆管插入钢管内,利用法兰盘牢固连接压浆头,防止压浆管退出伤人。
设计注浆参数根据现场试验予以调整,注浆结束后及时清除管内浆液,并用M30水泥砂浆紧密充填,增强管棚的刚度和强度。
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