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语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图时代”的语文教学
作者:李拥军
来源:《师道·教研》2011年第07期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态难免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看看书,仿佛文字都成了累赘,人们已渐渐习惯以“读图”的方式接受信息,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漫画、电视、电影,不喜欢看书;他们的阅读方式也由传统文本转向电脑浏览,对白纸黑字的文本越来越难以亲近。
有人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
的确,“图片”(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读图”有很多优势,它直观、易懂,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去领悟艰深的词语,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但它也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它太强调直观了,往往过滤了最能激发读者想象力和体现作者智慧的文字艺术。
它使“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变得多余。
试想,“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妙处如何用漫画表现,什么美人图能让我们产生比“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几个简单文字更丰富的想象?太难了。
我曾在课堂上展示了两幅自认为最能表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意境的图片,但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为“鹰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看来这“击”字、“翔”字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图”传了。
当然要用图片把中国文学中那种回环复沓,令人气荡肠回的音韵美表现出来就更不可能了。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而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像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搜索最精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它要求我们的语言中枢储存有丰富的语言信息,且具有敏捷的反应速度,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的用精美的语言把他看到的图像或从图像中感受到的“意味”描绘或表述出来,必须要有经常性的语言训练,但“读图”很多时候却并不需要语言的参与,尤其是连续的图像播放〈如电影、电视等〉往往会使我们的视觉中枢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语言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得不到应有的煅炼。
而“读文”却不同,他常常要求我们左右脑同时协作,在接受文字概念的同时,还要调动右脑,还原或想象出文字背后的意境。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哪里。
我们也应该明白了现代人〈包括学生〉的语言为什么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为什么越来越弱,我们太依赖图像了,缺少阅读、想象、感悟、积累。
我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一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当前语文教学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一定误区,不少教师多媒体使用过度,有的人甚至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不会教学的地步。
一些青年教师一台电脑打天下,很多教学基本功都在花哨的多媒体教学中弱化了。
但过度使用多媒体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过多地以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会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感悟和揣摩。
须知语文教学要培养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都是以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为基础的,引进图像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利用图像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决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而且,有一些文字硬将其图像化只会大大削弱它的魅力。
所以,我们不能主次不分,舍本逐末。
讲、读、背的传统绝不能丢掉。
例如,在教《雷雨》时,我们引进话剧录像,其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字背后的图像——情节,而是试图利用戏剧的各种艺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剧本台词和人物复杂的个性。
当然学习《红楼梦》的有关章回时也不能只给学生看看电视了解一下情节,而对其精美绝伦的语言熟识无睹。
懂得了这一层,我们才不至于在多媒体教学中迷失方向。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直观的图解,而是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
一切形式都应为内容服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多媒体只是为了利用其声、光、色、形更好的为语言教学服务,而不能奢望其代替传统的语文教学,须知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饱含深情地朗读,机智、敏捷的反应,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电化教学不可替代的“人性”,如果由于多媒体的过多介入而使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都出现退化,实在是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