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的重大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
1、管仲改革:
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
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商鞅变法:
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⑵时间:公元前356年;
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5、日本大化改新:
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
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
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6、洋务运动:
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
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
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⑸评价: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
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戊戌变法:
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
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
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8、俄国1861年改革:
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
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
赎买这块份地..
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
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9、日本明治维新:
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
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
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0、美国罗斯福新政:
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
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1、苏俄新经济政策:
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
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苏联改革:
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
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
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
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
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
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
15、中国的改革开放: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规律总结:
1、改革的基本要素:
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
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3、改革的启示:
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
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
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
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