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程目标
概述X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培养学生多方面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整合学习资源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通过思考题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新闻发布会形式,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X和、戚继光、外交大臣等,其他同学和老师扮演记者,通过答记者问和反提问学习新课。

2、学生角色分工,分头准备:收集资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排练小故事、“鸳鸯阵”战术,预习课文,思考要提的问题。

教师提供帮助。

3、召开记者会,培养自学和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得以加强,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4、奖励措施激发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X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X和下西洋是重点之一,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X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意义深远,影响重大,需重点掌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

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
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师可将《X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了解学生的特长,角色分工,帮助排练,担任记者,启发学生如何提问,准备奖品。

学生:被采访者和助手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做应对准备。

排练小故事、“鸳鸯阵”战术,记者们事先预习课文,思考要提的问题。

板书设计
1、X和下西洋
背景及目的:
过程:
意义和作用:
2、戚继光抗倭
倭寇:
背景:
过程和影响:。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某某澳门的居住权。

教学过程
教师:宣布“关于明朝的外事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始。

首先介绍三位被采访者:X和戚继光明朝的外交大臣
老师和学生扮演记者另分别有三位同学担任X和、戚继光的助手
程序一:请X和、戚继光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初步让学生了解两人的生平)
程序二:请各位记者分组讨论汇总要提的问题。

四个小组由组长把问题汇总交给外交大臣,他负责分类排序回答问题的先后。

程序三:答记者问开始。

向X和提的问题:为什么明成祖派你下西洋?条件是什么?能不能描述当时的盛况?你有哪些收获和
感想?你觉得你的贡献是什么?
X和与助手回答:
下西洋的目的,介绍史学界的几个争论,但突出“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点;
利用《X和下西洋路线》的图,讲解出“西洋”的历史X围;
分析当时的物质、技术、人才的条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X和下西洋的路线,介绍盛况,充满了自豪;
概括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X和谈自己的感想,对大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他不畏艰难险阻,将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的精神,很荣幸能成为和平的友好使者;
反问记者“你们能不能找出我的航行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有哪些区别?”记者们讨论回答,锻炼了比较分析能力。

向戚继光提的问题:什么是倭寇?你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你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岳飞不是呢?
回答抗倭的原因: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讲解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出示有关材料,说明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胜利的原因先不讲,请记者们看以下材料和介绍自己概括:让大家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表演“鸳鸯阵”,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胜利的原因有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解释为什么岳飞不能称为民族英雄的理由,指出他们有共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激发大家的历史责任感。

程序四:外交大臣指出明朝中后期不仅受到倭寇的骚扰,还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请大家听“七子之歌”。

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可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断,联系古今,对比强烈。

程序五:请记者们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

指出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X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
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X围内已经落后了。

程序六:教师总结评价
感谢被采访者及助手,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简短的点评,颁发纪念品。

每组选出最佳小记者,表扬他们独到的提问,颁发奖品。

课后评价:
1、新颖的活动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创造的机会,锻炼了综合能力。

2、最佳记者的评选和奖励措施调动了积极性,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增强。

3、上课时间、进度比较难把握,对学生的总体素质要求高。

其他教学建议:
一、讨论法
导入:用导入框
讲述新课:教师提问:下西洋的X和是谁?为什么下西洋?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X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X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X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X和下西洋盛况》表。

X和下西洋盛况
教师也可将X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X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X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
空前的。

X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法一,观察《X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X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法二,可以搞一个小规模的现场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年随X和船队远航的一名成员,谈一谈到达亚非某一国家或地区时的所见所闻及突出感受。

学生可脱离教材,根据自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

也可以编排一个小型模拟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X和船队在某一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的感受,并把自己置身到船队在当地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中去。

教法三,可组织一个短小精悍的现场辩论会,就X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及价值各抒己见。

总之,学生或通过观察思考,或通过表演领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X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教师提问:倭寇带来了哪些危害?你如何评价戚继光?
学生讨论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师提问: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澳门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教师总结
二、自学提问法
导入:以《七子之歌》导入
概括:学生概括本课的大事纪年表,按时间顺序,归纳问题
讲解分析问题,可由同学互相回答疑问,也可由教师补充回答
总结
三、网络教学法
将本课的所有内容制作成网页
学生在网络教室根据老师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模拟活动。

如可在网上模拟X和的航行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