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曼殊绘画的美学追求——《曼殊画话118题》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蔚:曼殊绘画的美学追求——《曼殊画话118题》57
五十七、曼殊绘画的美学追求
曼殊主张绘画要“虚和萧散”,更要“如不食烟火”。
曼殊接受前人的观点,认为中国山水画自唐代以来,分为南、北两宗:以王维为代表的南宗,“‘皴擦’用笔,腕力沉坠,用惹侧笔身拖力,笔笔有筋,其性主柔,故笔多长韧”;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北宗,“‘勾勒’用笔,腕力提起,从正锋笔嘴跳力,笔笔见骨,其性主刚,故笔多折断”。
他批评“其性主刚”的北宗,“板细乏士气”,而倾向“其性主柔”的南宗,夸他们“虚和萧散”。
南北两宗气质、神韵,高下之不同,犹如禅宗里惠能与神秀之区别:“惠能之禅,非神秀所及也”。
南北两宗而外,还有一派,包括郑虔、卢鸿一、张志和、郭忠恕、大小米、马和之、高克恭、倪瓒辈,“又如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
其中,倪瓒的作品,曼殊记忆很深。
1912年8月,他自日本《复某君书》:“七夕,发丹凤山,鸡鸣经珠帘瀑,旁午至一处,人迹荒绝,四瞩衰柳微汀,居然倪迂画本也。
”他看到的绝佳风景,居然就像倪瓒之画。
一般赞画者,由画及物、及景,说画的“同真的一样”。
曼殊在这里,反过来,由景及画。
可见倪瓒之画在他脑海中印象之深刻。
曼殊本来赞赏南宗的“虚和萧散”,超“虚和萧散”的倪画,引起曼殊的更大重视,是极自然之事。
我自己第一次接触倪画,也是立即就被它的超常的清秀之气所强烈吸引,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倪瓒是元末明初人,其人为历史上著名的“洁癖”。
有关故事很多。
与其“洁癖”的心态相适应,他绘画的基调是:凄清冷寂、萧条淡泊。
此图即是证明之一。
在曼殊著名小说《断鸿零雁记》里,女主人公静子注观男主人公
三郎案上之画。
莞尔言曰:“三郎幸恕唐突。
昔董原写江南山,李唐写中州山,李思训写海外山,米元晖写南徐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黄子久写海虞山,赵吴兴写霅苕山;今吾三郎得毋写崖山耶?一胡使人见则翛然如置身清古之域”。
三郎敬谢不敢当。
静子复曰:“昔人谓画水能终夜有声,余今观三郎此画,果证得其言不谬。
三郎此幅,较诸近代名手,固有瓦砾明珠之别,又岂待余之多言也。
”
在静子眼里,三郎绘画给人突出的感觉是:清气满纸,“使人一见,翛然如置身清古之域”。
而这正是曼殊绘画的基本追求和总体风格。
曼殊绘画与倪画接近:“如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既有前后继承关系,更有所发展。
曼殊出家,曾多次寂坐禅房,度其青灯古佛生涯。
在博罗某寺,更曾“闭关三月”。
佛家的修养之功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的画幅中。
曼殊绘画,空灵,飘逸,在清气中,散发着禅意。
而禅意,却是倪画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