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健脾化湿法干预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健脾化湿法干预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效果观察
丁燕
【摘要】目的:观察经验方对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治疗后呈阴性患者128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5例。
治疗组应用中药“胃1方”(组成:半夏、橘皮、茯苓、黄连、木香、蒲公英、甘草、生姜)汤剂加减干预4周;对照组随访。
观察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12个月后,治疗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10.53%,对照组为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验方中药“胃1方”健脾化湿的方法对预防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2014(000)020
【总页数】2页(P26-27)
【关键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中药
【作者】丁燕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1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性胃病是社区门诊中全科医生经常面对的疾病。
Hp的根除治疗并不能保持永久的免疫,其反复感染也常是造成
Hp相关性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
社区患者因受经济条件和用药限制的影响,Hp的复发感染率可能更高,预防Hp复发是社区全科医师比较棘手的难题。
自2011年以来,本中心中医科采用健脾化湿法中药汤剂(经验方“胃1方”)预防Hp复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照“罗马Ⅱ”诊断标准,对经13C或14C呼气试验检测Hp阳性患者予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2周,并于疗程结束1个月后复查,128例患者Hp阴性,纳入研究。
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结核、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适合临床随访的患者。
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男16例,女47例;平均年龄63.5岁)和对照组65例(男1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1.7岁)。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中药胃1方(半夏9 g、橘皮9 g、茯苓9 g、黄连3 g、木香9 g、蒲公英12 g、甘草6 g、生姜6 g)加减,每日1付,加水煎成300 ml,分2次服用,共4周,并予健康教育。
对照组予健康教育和必要的对症处理。
6个月时,两组分别检测Hp感染情况,以14C呼气测试结果为标准,如Hp呈阳性即结束观察。
在12个月时,两组再次分别检测Hp感染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进行数据录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Hp阴性57例,阳性6例,阳性率为10%,而对照组分别为50例和15例,阳性率为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Hp的抗菌治疗已形成比较规范的治疗方案,但仍未解决复发率较高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中国Hp感染率为75%,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80%[1],Xia等[2]报道18个月的复发感染率为30%。
中药干预希望通过调整机体全身和胃黏膜局部的屏障功能,改变Hp的寄居微环境,使之不利于Hp定居或繁殖,从而减少Hp的复发,进而减少其相关性胃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研究已表明Hp是一种“湿热毒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黏滞,阻碍气机,因此根除Hp很困难,而外邪侵犯、饮食伤胃、情致不畅也可能增加
Hp感染概率而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而正虚邪实是导致Hp耐药的重要因素[3]。
韦艳碧等[4]采用中医辨证观察226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虚胃热证
较其他证型多,占58.41%。
冯莲君等[5]对210例Hp阳性胃脘痛患者进行辨证
分型研究,发现脾胃湿热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占87.14%。
中医因辨证治疗,用药剂量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大,通常认为年老体衰者当虚实同治。
中药胃1方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基础上加强了清中理气和胃的作用。
二陈
汤为健脾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
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
针对HP为邪实,寄居中焦,湿盛气滞,聚而生热,治以清中理气和胃之黄连、木香、蒲公英。
全方共奏健脾化湿,理气清中之效。
随证加减:脾胃虚寒者酌加党参、炙黄芪、桂枝、高良姜;胃阴不足者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久痛入络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炒九香虫、炙猬皮。
在治疗Hp过程中,患者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和费用等都体现了中医药“廉、简、便、验” 的特色。
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体现出中医防重于治的优势。
中医理论
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正”、“邪”关系的变化而产生。
Hp的反复感染必然有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因素。
因此,中医药的研究应该把重心放在防病
治病上,通过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其优势所在。
本研究显示,脾虚湿滞可能是造成Hp复发感染的主要机制。
通过健脾化湿的中医药治疗,能达到调整机体全身和胃黏膜局部的屏障功能,改变Hp寄居的微环境,不利于其定居或繁殖,从而有效地减少Hp的复发感染。
参考文献
[1] 亚太地区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意见的共识会议报告幽门螺杆菌共识[J].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8,18(2): 67-76.
[2] Xia HX, Windle HJ, Marshall DG, et al. Recrudesc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fter apparently successful eradication:novel application of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fingerprinting[J]. Gut, 1995, 37(1): 30-34. [3] 郭小丹. 中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抑菌实验)[D].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4] 韦艳碧.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2): 13.
[5] 冯莲君, 延文. 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9(2):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