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一传记文学“南叶北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廷一:传记文学“南叶北陈”
作者:
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6期
陈廷一(1947年—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
河南鹿邑人,出身于农家,祖上几辈都是庄稼人。
197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
历任装甲兵学院文化处创作员、宣传处副团职干事,河北美术出版社青少年读物编辑室主任、总编助理,中国大地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民间团结友好学会顾问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
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布衣总统:孙中山》、《无冕女王:宋霭龄》等约70部传记,1000多万字,销量累计4000余万册。
在“活人不能立传”的时期,他完成了许世友将军的立传,发行千万,迎得读者的掌声;接着,在“海峡两岸没有开放”之时,他又适时拿出了让国人耳目一新的《宋美龄全传》,一版再版,名声大振。
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是第一个用王码换笔的作家,第一个走进市场取得成功的作家,第一个被盗版的作家,第一个被青岛出版社买断的作家。
这就是传记文学作家陈廷一。
据说市场上流行的盗版书,他占了八种,而且长年在地摊上销售。
曾有一家小报,做过盗版书市场调查,调查列举了十位作家,结果陈廷一名列第二,他“平民作家”的称谓也来源于此。
1993年《名人》杂志有专家评述文章说:就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身居上海的叶永烈写北京的“四人帮”传,而身居北京的陈廷一则以上海的“宋氏三姐妹”而闻名全国。
1995年7月1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署名梅洁的文章,其中指出“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2005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名人传记》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传记文学“十佳”评选,陈廷一以他的作品影响力光荣当选。
2009年,他又获首届华侨文学奖。
他的作品代表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进了他的作品。
陈廷一那质朴的文风和人格力量,以及在特殊环境下养成的创作韧性,在当代作家群中是不多见的。
谈到当年让他“红遍大江南北” 的《贺氏三姐妹》初衷时,陈廷一说了两个字:动情。
2002年5月上旬,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四届四次理事扩大会在赣州召开。
会议期间,适逢“贺子珍博物馆”“三起三落”后开放。
陈廷一是个幸运者,历史重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贺氏也有三姐妹啊!她们一个个如出水芙蓉,鲜艳夺目:一个嫁给毛泽东;一个嫁给毛泽东的三弟毛泽覃;一个因毛泽东而被国民党挖去双目、削光手指被杀害,牺牲时年仅13岁,成为“刘胡兰”式的少年英雄。
他被深深地感动了,陷进了情感的旋涡,于是便有了30万字的《贺氏三姐妹》的诞生。
《贺氏三姐妹》一书发行后,反映之强烈始料不及。
有关报刊评论说,《贺氏三姐妹》是“红土地文学的典范”。
陈廷一和他的红土地文艺创作观在谈到红土地文化时,陈廷一认为:红土地文化不是过时文化而是朝阳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革命历史故事是红土地文艺素材的重要部分。
要让尘封在历史里的人和事,重新鲜活地“站立”起来,除了尊重历史真实之外,重要的是融入作家本人(也是现代人)诸多的人生体会。
陈廷一认为,作为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首先是纪实和传记,必须用事实说话。
在此基础上,要有文学的感染力,要通过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和平常生活,揭示人性的美,激活大众对历史的记忆和想象,才会有读者和市场。
如果两者不是有机结合,传记充其量只是档案馆的党史。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历史题材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品就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