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①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答案】(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
(2)B
(3)不好。
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
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更为恰当。
(4)不重复。
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
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B
(6)C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2)、(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故答案为:(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
(2) B;
(3)不好。
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
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更为恰当。
(4)不重复。
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
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 B;
(6) C;
【点评】(1)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2)、(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课外开心阅读。
草房子(节选)
①眼看着就要会演,油麻地小学上上下下就为这么一个必需的秃头而苦恼不堪,柳三下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不行。
我不能做秃鹤。
”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
很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都传开了:“《屠桥》不演了。
”大家都很遗憾。
②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当他看到桑桑走来时,连忙过去:“桑桑,你给我送个纸条给蒋老师,好吗?”“好吧。
”桑桑接过纸条。
③蒋一轮打开了秃鹤的纸条,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蒋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吗?——陆鹤。
④蒋一轮先是觉得有点好笑,但抓纸条的双手立即微微颤抖起来。
当校长桑乔看到这个纸条时,他也愣了半天,然后说:“一定让他试一试。
”
⑤秃鹤从未演过戏,但秃鹅决心演好这个戏。
他用惊人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⑥在参加会演的前两天,所有参加会演的节目,先给油麻地小学的全体师生预演了一遍,全场不停地响起掌声,孩子们兴奋极了。
⑦秃鹤决定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
晚上,他
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
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
秃鹤就是接夏日来打扮自己的。
但眼下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同学们冻得直踩脚,秃鹤却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⑧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无鹤已胸有成竹。
《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
观众们激动得把手掌都拍麻了。
秃鹤演得一丝不苟。
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壳瓢,走马到屠桥……”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得非常强烈。
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⑨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真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
⑩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注]秃鹤:陆鹤的外号,因为陆鹤是无头。
(1)根据选文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柳三下不演秃鹤→________→预演→________→演出成功
(2)根据所给意思,从选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并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________
②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为了表现无鹤的人物形象,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②为了表现无鹤的人物形象,选文中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4)你认为秃鹤是“最英俊的少年”吗?结合选文写出你的看法。
(5)简要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秃鹤试演;反复排练
(2)胸有成竹;一丝不苟
(3)正确;错误
(4)我认为是的。
因为在别人充演时,无鹤毫不犹豫地去接受,他不在乎角色的外貌丑陋,甚至愿意为了演好角色,在隆冬季节穿夏口的服装反复排练他的这种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
让我觉得无鹤是最英俊的少年
(5)句子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了秃鹤为了演好角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表现了秃鹤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下文演出成功作铺垫。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5)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秃鹤试演、反复排练
(2)胸有成竹、一丝不苟
(3)① 正确;②错误
(4)我认为是的。
因为在别人充演时,无鹤毫不犹豫地去接受,他不在乎角色的外貌丑陋,甚至愿意为了演好角色,在隆冬季节穿夏口的服装反复排练他的这种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
让我觉得无鹤是最英俊的少年
(5)句子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了秃鹤为了演好角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表现了秃鹤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下文演出成功作铺垫。
【点评】(1)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3.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因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千枯。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画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拉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月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
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英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并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
①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老人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
(3)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因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4)文章题目“爱,从来不卑微"”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5)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答案】(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
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
)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①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②体会句意,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题目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
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
【点评】(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
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
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X”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
①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______江姐______你的换洗衣服______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_______毛巾_______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______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
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
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地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客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②“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
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
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点”是对________的描写,“面”是对________的描写,有点有面,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
(4)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体现了江姐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②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表达了两层意思,即________和________。
A.是在自我激励:绝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B.是在向特务宣告: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C.是在向反动派示威:我们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D.是在激励同志们: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6)文章是按照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1)“ ,。
” 、、。
(2)略
(3)江姐;其他同志
(4)动作;江姐把牺牲看成隆重的典礼,视死如归的精神
(5)语言;A;D
(6)事情发展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3)此处为了突出了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点”是对江姐的描写,“面”是对其他同志的描写
(4)、(5)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
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6)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
故答案为:(1)“,。
”、、。
(2)略
(3)江姐、其他同志
(4)动作、江姐把牺牲看成隆重的典礼,视死如归的精神
(5)语言、A、D
(6)事情发展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4)、(5)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6)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5.课外阅读。
刷子李(冯骥才)
①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③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④那一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楼房有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⑤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⑥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⑦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
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⑧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看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
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
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⑨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从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⑩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⑾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1)“刷子李”这个称号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他和曹小三两人是________关系。
(2)“好好学本事吧”中“本事”的意思是________,刷子李值得曹小三学的“本事”是________。
(3)刷子李不愧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奇人,文中哪些方面写出了他的奇?请作简要概括。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这篇文章写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经过学徒头一天的看、听,他对师傅那手绝活由开始的________,终于变得________。
文章的主角是刷子李,写曹小三的表现,作用是________
(5)“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
”你认为曹小三学徒头一天究竟明白了什么?
【答案】(1)职业;姓氏;师徒
(2)本领(技术技艺手艺);穿一身黑衣服刷墙,身上没有一点儿白点
(3)着装奇;规矩奇;技艺奇
(4)半信半疑;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衬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5)刷子李的确有绝活;刷子李的绝活是自我挑战、不断练习的结果
【解析】【分析】(1)理解文题一要透过字面理解它的意思,二要要着眼于全篇,把握它的内涵。
(2)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第二空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职业、姓氏、师徒
(2)1、本领(技术技艺手艺) 2、穿一身黑衣服刷墙,身上没有一点儿白点
(3)1、着装奇 2、规矩奇 3、技艺奇
(4)半信半疑 2、佩服得五体投地 3、反衬刷子李高超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