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12儒林外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鲁迅:“迨吴敬梓《儒林外史》 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 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 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 之书。”
首先,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 性结合起来。 客观的态度,真实的场景;对不同人物作 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同一人物也随 其变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其次,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 结合起来。 喜剧性情节背后的悲剧性内蕴,悲喜交融 的美学风格 第三,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 冷静超然,不动声色。

书中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也不是一个连一个平列展现, 而是有主有次,有所侧重。全书以若干主要人物活 动为主,但围绕着主要人物,又有若干次要人物。 这些人物的故事安排也很得体,有的人物在这个故 事里是主要人物,到另一个故事里就成了次要人物。 一个故事过渡到另一个故事,中间穿插过渡性人物 和事件,互相粘连紧密,转换十分自然。《儒林外 史》的这种结构形式对晚清谴责小说,如《官场现 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产生很大影 响。
第十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自号文 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他 的祖辈有不少人由科举取得显赫功名,但到 他父辈,家道衰落。他的父亲吴霖起,拔贡 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为人正直,不慕 荣利,一心做学问,对吴敬梓影响很大。吴 敬梓少年聪慧,曾随父游大江南北,对社会 有初步接触。十八岁考取秀才,二十九岁乡 试不中,三十六岁被推荐博学鸿词科考试, 他以病坚辞。 其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

鲁迅说它“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 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 短制。”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是别开生面,全书没有贯 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一个人物的相对 独立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 接,推进情节。全书像若干互相关联的短篇小说连接起 来,“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这就是《儒林外史》 艺术结构的总特征。但是,《儒林外史》的这些“碎锦” 似的小故事,并非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由一条 明确的思想线索统摄起来,成为一个谨严的整体。这条 思想索就是反对科举功名。正如闲斋老人所说,“其书 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儒林外史序》)。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 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 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 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 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 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 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 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 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 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 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 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其次,从各相对独立的故事之间的关系来看,也 有着各种不同的绾结方式。有时是由前一故事中的中 心人物引出后一故事中的中心人物,然后前一故事中 的中心人物便不再居于主要地位并逐渐隐去,如由周 进引出范进,由范进引出严贡生等等,全书大体上以 周进、范进、严贡生、娄三和娄四、马纯上、匡超人、 牛浦郎、杜慎卿、杜少卿、肖云仙、风鸣岐、余特等 十几个人物为中心并联系其他人物活动而迭转式地展 开情节,象接力赛一样,人物虽终在不断转换,但赛 程和既定目标始终未变。而且有的人物虽已完成了接 力任务,但仍以其他形式在作品中反复出现,这也有 利于整体的接合。

二、思想
吴敬梓的一生坎坷不平,他经历了从醉心举业 的儒生到弃绝仕进的寒士、从封建官僚家族的纨绔 浪子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从笃信儒家思想 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转变过程,他不仅是旧科举、旧 礼教的背叛者,也是新思想、新制度的探索者。这 是他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


三、创作
吴敬梓著述甚丰,但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 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 是他的代表作品。 《儒林外史》写于他36岁以后,49岁时完成。 开始以抄本流传,据说作家死后十多年由金兆燕刊 刻,但这个刻本至今末发现。

第四节

彩、金丰《说岳全传》、 褚人获《隋唐演义》、陈忱《水浒后传》等。 2、世情小说: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李绿园《歧 路灯》等。 3、才情小说:李汝珍的《镜花缘》。

二、《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1.《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 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 写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 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 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 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 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儒林外史》的版本历
来有五十回本、五十五 回本、五十六回本等歧 说,但前两个版本迄今 均未见到。现存最早的 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 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 五十六回。此本的第五 十六回是否出自吴敬梓 的手笔,学术界有较大 争议。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相关背景: 《明史· 选举志》:“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 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 《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 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 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八股文,又称八比、时文、时艺、制艺、经义、四 书文等,全文分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 括全文》:……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 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与 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 书人既有 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一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
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第一类是无智腐儒,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
义,也写得最为成功。这些人大都天性淳 良拙朴,但却深受科举、礼教毒害而不自 知,反而笃信沉迷其中,终成知识贫乏、 迂腐可笑之徒。
其中一种是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如周进、范 进等。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之极,知 识贫乏之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下,精神深受其毒害 和摧残;在他们身上,既有因心羡功名富贵而顽冥不 悟和忍受凌辱,逆来顺受的一面,也有猎取功名后骄 人傲人的一面。作品则着重通过对前一方面的镂刻, 展示了许多知识分子在科举的强大诱惑和压力下被挤 压和被扭曲的精神状态。 另一种是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 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等。他们一个 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诚心诚意地四处宣扬举业至 上,一个真心笃信礼教,自觉以礼律己,他们既是封 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




1.第一阶段(1701-1721):为少年读书、准备应举时期。 吴敬梓少年聪慧,曾随父到赣榆任所,并曾游历大江南北,对 社会有初步接触。其间受父亲影响颇大,并于18岁时考取秀才。 2.第二阶段(1722-1732):为返回故乡、独撑家庭时期。 23岁时,其父无故被免、抑郁而死,遗产遭到族人侵夺,使他 认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分家后吴“性耽挥霍”,“遇贫即施”, 不到十年,家产全部荡尽,被族人视为“败类”。加之29岁乡 试落第,尽遭世人白眼,导致他与故乡决裂。 3.第三阶段(1733-1754):为移家南京、从事著书时期。 33岁举家迁往南京,过着“拔寒炉之夜炭,向屠门而嚼肉”的 贫困生活,但这使他结交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朋友(为创作积 累了素材)。36岁时被推荐博学鸿词科考试,他以病坚辞,放 弃秀才学籍,乾隆南巡时企足高卧,从事《儒林外史》的写作。 乾隆十九年,他54岁时客死扬州。后靠朋友买棺收殓,归葬于 南京。

其三,用各种大小集会来加强人物间的联 系,如第十二回、第十八回、第三十回分别写 各类名士的集会,特别是第三十七回的祭先圣 大典,将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乃至于艺人鲍廷 玺等20余人会聚一堂,开展活动。这对改变结 构的松散性,增强作品的整体感,也起了一定 的作用。

其四,以王冕故事为楔子,“敷陈大义”, “隐括全文”,以市井四奇人故事结尾,总结 全书,首尾呼应,也体现了布局的整体观念。

首先,在“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 讫”的各种人物的分散描写中又有相对集中 的几个内容层次:先写周进、范进等在举业 途中的升沉荣辱;次写各类假名士的忸怩丑 态;接着是写几种理想人物的品格和活动; 然后抨击浇薄的世风 ……在各个层次中又插 入其他一些人物和情事的描写,这样就在整 体布局中显出了一定的条理和秩序及各层次 中内部的某种联系。

在《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个假名士群。其中有以相 府公子娄三、娄四为中心的名士,以纨挎子弟杜慎卿、 季苇萧为代表的名士和以景兰江、支剑峰、赵雪斋等 为代表的名士,还有马纯上、蘧骁夫等选家名士。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 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 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 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 见,八股取士制度构成了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 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 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四、《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儒林处史》的语言是比较纯熟的白话。 晚清学者蒋瑞藻指出“长篇小说中,其完全 白活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 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 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钱玄同也说 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模范国 语读本”。 其语言之纯净 ,为人称道。 《儒林外史》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 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例如第五回写吝啬 鬼严监生对着王德、王仁批评他的大哥严贡 生。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一是对比法。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 动云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 辞与卑鄙龌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 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二是夸张法。作家善于对人物的最 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 种需要否定韵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 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二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 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第一类是真儒名贤形象,如迟衡山、虞育德、庄绍 光等。 他们均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志存高洁, 不满现实,但思想保守,看不到前进的出路,企图 通过祭祀泰伯祠等活动,以儒家的“礼乐兵农”思 想为药方来挽回世道人心,“成就出些人才,也可 以助一助政教”。 第二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人物,如杜少卿和沈 琼枝。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如季遐年、王太、盖宽、 荆元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 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写实性描写,绘 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 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 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 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 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 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 正出路。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 切追求。

第二类是无耻官绅。他们是科举制度的
直接产物,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处 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成为政治腐败的 根源。 前者如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意,升 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 福。 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等人,他们通过 科举特权,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 霸道,无恶不作。
第三类是无聊名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