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养老计划 (2)医疗保健计划 保健储蓄 健保双全 增值健保双全
(3)住房保障计划 (4)家庭和家属保障计划 (5)投资和教育计划
新加坡没有针对失业的公积金安排,目的是为 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居民对政府依赖的覆 辙。
新加坡政府只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并投入大 量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和转岗培训,使失业者尽 快重新就业。
2)房主不得无理或随意废止住房合同,房租 不得高于当地同样住宅的租金。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是指由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范围广 的福利,并强调福利供给在国家职能中占首 要地位。福利国家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 目前世界上实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主要 是英国和瑞典。英国是全球最早(1948年)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的。
生活补贴和各种补贴 职工福利(面向企 事业、机关单位职 工) 职工集体生活福利设施 职工集体文化福利设施
3、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项 社会保障制度都已经不再适应,国家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都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本 章 小 结
(1)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化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 运行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人的生、老、病、死、失业、 伤残等,这些风险集中到社会上会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 因此可能发生冲突和动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 的风险、遭受的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 化解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和 “安全网”。 (2)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社会救济、互助组织、商业保险之 中,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 立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高福 利为特征的全面发展阶段,但也由于“成熟过度”而弊端丛 生,从而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课后思考题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理 论基础?
本PPT为可编辑版本 您看到以下内容请 除后使用,谢谢您 理解
【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干 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质子数为11的是钠元素,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在化 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3)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分解 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该反应中没有变的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氯化钠;失去;D。 【分析】物质有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 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和盐由离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质量、数目 变。 26.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今年我国要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非吸烟者往往因别人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 (2)夏天钢轨间的缝隙变小。 【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2)夏天温度高,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1)吸烟生成烟雾,烟雾分子因为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非吸烟者被 烟雾分子,造成被动吸烟; (2)钢轨由铁原子构成.每两根钢轨间都有一定的间隙,夏天由于气温高,使得钢轨中铁 隔变大,表现为钢轨的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间隙变小.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夏天高温,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 【分析】微粒观点的主要内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处于 的运动状态中.(1)烟雾分子属气体分子,在空气中扩散较快,使非吸烟者被动吸烟; (2)铁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温度升高,则铁原子间间隔变大,反之则变小,夏天高温状 铁原子间间隔变大,使得钢轨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缝隙变小.
新加坡的失业率一直较低。平均仅为2~3%。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8小时工作制,规定 最低限度的工资标准,创立社会保险制度与国家的失业津贴,并宣 布工人有监督生产之权。 1940年,陕甘宁边区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晋察冀 根据地制定了《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条例》。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解放区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 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4、“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概念:也称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政府通过立 法强制个人储蓄,采取完全积累模式筹措 社会保险基金,储蓄和保险二者兼备的社 会保障制度。
由新加坡首倡并实施,马来西亚、印尼和一 些非洲国家目前采用此制度。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对象: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 费用: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 全部存入雇员个人帐户。
(3)当前世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按资金筹集和 费用分担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 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它们的主要 区别在于国家、单位(企业、事业等)和个人三者的权利、 义务关系不同,即三者在资金供给和费用分担方面的责任不 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着手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正式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 据此建立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和后来建立的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制度和互助组织等,构成了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服务:对象是老人、儿童、残疾人和精 神病人;费用由政府支付;包括院居服务、 日间照顾、社会照顾和现场服务。
社会救助:方法是发放救助金;标准低于社 会保险金标准;包括低收入家庭救济、老龄 救济和失业救济。
医疗保健:全民实行免费医疗保健服务。
医疗保健
1)住院病人一概免付费用 2)门诊只承担挂号费和门诊药费 3)牙科治疗者按规定必须自付一部分费用 4)医院必须将医疗服务费保持在总预算之内 5)医院人员的工资由国家发给
(2)福利经济学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912年的《财富和福利》;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勋爵:“从摇篮到障制度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民保险
(1)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 (2)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 (3)疾病、生育保险:病假、产假工资。 (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金、民事赔偿。
福利津贴
(1)儿童津贴:儿童津贴、儿童特别津贴和 儿童监护补贴; (2)妇女津贴:孕妇津贴、寡妇津贴等 (3)住房津贴:政府公房制度、租用私房津 贴、住房特别补助(低于贫困线)。 (4)免费教育:初等、中等学校免费,高等 学校收费,但其90%的学生等得到奖学金或其 他津贴。
1、“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 (1)对象以劳动者为核心。 (2)缴费以个人和雇主为主,国家适当资助。 (3)不建立个人帐户,基金在受保成员间调剂使用。 (4)社保基金的运行。养老保险采取代际转移方式, 其它保险项目采用现收现付。 该模式以德国、美国和日本最为典型。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 (1)养老保险。强制参加和自愿参加。费用主要 由个人和企业缴纳。政府按年补贴全部保险费用 的15%; (2)劳动促进和失业保险。费用主要由个人和企 业缴纳。保险对象为所有受雇人员,包括农业和 家政工人、学徒、接受培训的人员。 (3)疾病保险(1883年)。费用主要由个人和企 业缴纳。对象几乎含盖所有人员。保险内容有疾 病补助金、生育补助、医疗补助和护理保险。
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1)经济条件: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 展 (2)社会条件: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
(3)组织和技术条件
社会互助组织
商业保险
社会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 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基金会组 织,它聚集会员的力量,组织会员之间的 扶危济困。 商业保险:起源于15世纪的海上保险。人寿 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三个 项目构成了商业人身保险。商业保险是保 险公司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广泛筹 集资金,当被保险人遭遇风险事故时,向 其支付保险金。
儿童补贴和福利
1)每个儿童从出生至16岁,都能享受儿童补 贴,补贴数额视家庭孩子的多少和家庭收入的 高低而定,孩子越多,每个孩子享受的补贴就 越高。
2)所有孩子都能得到免费教育,包括大学的 教育都是免费的。
住房补贴
1)凡是收入不足以租赁适当面积住房的公民 (成人每人12平米,孩子4平米),都能享受 住房补贴。
至今 范围: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内容:几乎包括社会保障的所有项目。 目的:既强调公平,更要追求效率。 原因:(1)高福利社保模式运行中出现了问题 (2)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2、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951年2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 险条例》
社会救济(面向贫困群众)
中国 社会 保障 体系
社会保险(面向工薪劳动者)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面向军人)
保障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无经济来 源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社会救 济(面 向贫困 群众)
保障因天灾、人祸而暂时陷入生活困境的 个人和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
3、“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险:指过去各社会主义国家所实 行的,由国家完全包下来的社会保障制 度。尤以苏联为典型。
国家保险模式的特点: (1)社会保险完全由国家承包下来 (2)个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和费用 (3)所有社会成员都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待遇
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1)没有失业保险 2)覆盖面广 3)福利水平高。
对象:劳动者、职工、集体农庄庄员等全体公民。 费用:企业、机关、农庄等交纳的保险费 。
项目:
(1)老残恤金:养老金、残疾金和补助金、 抚恤金 (2)医疗保健:全民免费医疗 (3)各种补助(现金):暂时丧失劳动能 力补助、怀孕和生育补助、生育子女的一 次性补助、贫困家庭补助 (4)社会福利:包括老年、残疾人福利和 休假疗养
保障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水平的个人 和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
女职工生育期间基本生活的生育保险
社会保 险(面 向工薪 劳动者)
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 死者及其遗属的社会保险 患病职工的医疗保险 伤残职工的工伤保险
救济福利设施
公共卫生设施 公共福利(面向全 体公民) 公共文化设施 生活补贴
社 会 福 利
社会救济:咨询和照顾、物质帮助和资金帮 助三种形式。费用全部来自政府财政。 社会福利:母亲保护、儿童补贴、住房补贴 和青少年福利。
母亲保护
1)对从申报怀孕到分娩后4个月的妇女不得解雇 2)分娩前6周的妇女可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工作 3)分娩后的8周内必须休息 4)产前6周、产后8周保护期内的妇女,可以领 取相当于分娩前三个月的工资。 5)分娩后可享受6个月的休假期,休假期间有一 定的现金补助。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起源与萌芽阶段
起源 萌芽 原始社会 17世纪的英国
1601年的旧《济贫法》 1834年的新《济贫法》
2、建立和发展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1)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1889年颁发和实施的 疾病、工伤和养老“三项社会保险立法”——标 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2)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和实施。 (3)英国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和二战后《贝 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的先后实施。
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保险互助组织所提供的借鉴: ——不以赢利为目的 ——疾病、失业、养老、工伤等社保项目 ——以缴费为基金,互助互济,共同分担 风险
商业保险所提供的借鉴 哈雷的生命表 多德森的均衡保 险费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思想理论依据
(1)国家干预主义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 英国费边主义者韦伯夫妇设计了“福利国家”蓝图 英国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斯的主张
个人帐户具体安排:
(1)普通帐户:占公积金的75%,用于公共住 房、购置产业、家属保健、教育计划和投资等。 (2)特别帐户:占10%,用于老年生活费和特 别急需之时。 (3)保健储蓄帐户:占15%,用于自己、配偶、 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住院及门诊费用。 不足支付的须用现金补足。
公积金的基本功能:
(3)住房保障计划 (4)家庭和家属保障计划 (5)投资和教育计划
新加坡没有针对失业的公积金安排,目的是为 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居民对政府依赖的覆 辙。
新加坡政府只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并投入大 量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和转岗培训,使失业者尽 快重新就业。
2)房主不得无理或随意废止住房合同,房租 不得高于当地同样住宅的租金。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是指由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范围广 的福利,并强调福利供给在国家职能中占首 要地位。福利国家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 目前世界上实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主要 是英国和瑞典。英国是全球最早(1948年)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的。
生活补贴和各种补贴 职工福利(面向企 事业、机关单位职 工) 职工集体生活福利设施 职工集体文化福利设施
3、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项 社会保障制度都已经不再适应,国家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都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本 章 小 结
(1)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化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 运行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人的生、老、病、死、失业、 伤残等,这些风险集中到社会上会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 因此可能发生冲突和动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 的风险、遭受的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 化解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和 “安全网”。 (2)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社会救济、互助组织、商业保险之 中,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 立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高福 利为特征的全面发展阶段,但也由于“成熟过度”而弊端丛 生,从而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课后思考题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理 论基础?
本PPT为可编辑版本 您看到以下内容请 除后使用,谢谢您 理解
【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干 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质子数为11的是钠元素,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在化 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3)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分解 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该反应中没有变的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氯化钠;失去;D。 【分析】物质有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 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和盐由离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质量、数目 变。 26.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今年我国要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非吸烟者往往因别人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 (2)夏天钢轨间的缝隙变小。 【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2)夏天温度高,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1)吸烟生成烟雾,烟雾分子因为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非吸烟者被 烟雾分子,造成被动吸烟; (2)钢轨由铁原子构成.每两根钢轨间都有一定的间隙,夏天由于气温高,使得钢轨中铁 隔变大,表现为钢轨的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间隙变小.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夏天高温,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 【分析】微粒观点的主要内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处于 的运动状态中.(1)烟雾分子属气体分子,在空气中扩散较快,使非吸烟者被动吸烟; (2)铁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温度升高,则铁原子间间隔变大,反之则变小,夏天高温状 铁原子间间隔变大,使得钢轨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缝隙变小.
新加坡的失业率一直较低。平均仅为2~3%。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8小时工作制,规定 最低限度的工资标准,创立社会保险制度与国家的失业津贴,并宣 布工人有监督生产之权。 1940年,陕甘宁边区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晋察冀 根据地制定了《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条例》。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解放区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 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4、“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概念:也称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政府通过立 法强制个人储蓄,采取完全积累模式筹措 社会保险基金,储蓄和保险二者兼备的社 会保障制度。
由新加坡首倡并实施,马来西亚、印尼和一 些非洲国家目前采用此制度。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对象: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 费用: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 全部存入雇员个人帐户。
(3)当前世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按资金筹集和 费用分担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 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它们的主要 区别在于国家、单位(企业、事业等)和个人三者的权利、 义务关系不同,即三者在资金供给和费用分担方面的责任不 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着手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正式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 据此建立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和后来建立的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制度和互助组织等,构成了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服务:对象是老人、儿童、残疾人和精 神病人;费用由政府支付;包括院居服务、 日间照顾、社会照顾和现场服务。
社会救助:方法是发放救助金;标准低于社 会保险金标准;包括低收入家庭救济、老龄 救济和失业救济。
医疗保健:全民实行免费医疗保健服务。
医疗保健
1)住院病人一概免付费用 2)门诊只承担挂号费和门诊药费 3)牙科治疗者按规定必须自付一部分费用 4)医院必须将医疗服务费保持在总预算之内 5)医院人员的工资由国家发给
(2)福利经济学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912年的《财富和福利》;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勋爵:“从摇篮到障制度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民保险
(1)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 (2)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 (3)疾病、生育保险:病假、产假工资。 (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金、民事赔偿。
福利津贴
(1)儿童津贴:儿童津贴、儿童特别津贴和 儿童监护补贴; (2)妇女津贴:孕妇津贴、寡妇津贴等 (3)住房津贴:政府公房制度、租用私房津 贴、住房特别补助(低于贫困线)。 (4)免费教育:初等、中等学校免费,高等 学校收费,但其90%的学生等得到奖学金或其 他津贴。
1、“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 (1)对象以劳动者为核心。 (2)缴费以个人和雇主为主,国家适当资助。 (3)不建立个人帐户,基金在受保成员间调剂使用。 (4)社保基金的运行。养老保险采取代际转移方式, 其它保险项目采用现收现付。 该模式以德国、美国和日本最为典型。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 (1)养老保险。强制参加和自愿参加。费用主要 由个人和企业缴纳。政府按年补贴全部保险费用 的15%; (2)劳动促进和失业保险。费用主要由个人和企 业缴纳。保险对象为所有受雇人员,包括农业和 家政工人、学徒、接受培训的人员。 (3)疾病保险(1883年)。费用主要由个人和企 业缴纳。对象几乎含盖所有人员。保险内容有疾 病补助金、生育补助、医疗补助和护理保险。
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1)经济条件: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 展 (2)社会条件: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
(3)组织和技术条件
社会互助组织
商业保险
社会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 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基金会组 织,它聚集会员的力量,组织会员之间的 扶危济困。 商业保险:起源于15世纪的海上保险。人寿 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三个 项目构成了商业人身保险。商业保险是保 险公司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广泛筹 集资金,当被保险人遭遇风险事故时,向 其支付保险金。
儿童补贴和福利
1)每个儿童从出生至16岁,都能享受儿童补 贴,补贴数额视家庭孩子的多少和家庭收入的 高低而定,孩子越多,每个孩子享受的补贴就 越高。
2)所有孩子都能得到免费教育,包括大学的 教育都是免费的。
住房补贴
1)凡是收入不足以租赁适当面积住房的公民 (成人每人12平米,孩子4平米),都能享受 住房补贴。
至今 范围: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内容:几乎包括社会保障的所有项目。 目的:既强调公平,更要追求效率。 原因:(1)高福利社保模式运行中出现了问题 (2)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2、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951年2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 险条例》
社会救济(面向贫困群众)
中国 社会 保障 体系
社会保险(面向工薪劳动者)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面向军人)
保障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无经济来 源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社会救 济(面 向贫困 群众)
保障因天灾、人祸而暂时陷入生活困境的 个人和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
3、“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险:指过去各社会主义国家所实 行的,由国家完全包下来的社会保障制 度。尤以苏联为典型。
国家保险模式的特点: (1)社会保险完全由国家承包下来 (2)个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和费用 (3)所有社会成员都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待遇
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1)没有失业保险 2)覆盖面广 3)福利水平高。
对象:劳动者、职工、集体农庄庄员等全体公民。 费用:企业、机关、农庄等交纳的保险费 。
项目:
(1)老残恤金:养老金、残疾金和补助金、 抚恤金 (2)医疗保健:全民免费医疗 (3)各种补助(现金):暂时丧失劳动能 力补助、怀孕和生育补助、生育子女的一 次性补助、贫困家庭补助 (4)社会福利:包括老年、残疾人福利和 休假疗养
保障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水平的个人 和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
女职工生育期间基本生活的生育保险
社会保 险(面 向工薪 劳动者)
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 死者及其遗属的社会保险 患病职工的医疗保险 伤残职工的工伤保险
救济福利设施
公共卫生设施 公共福利(面向全 体公民) 公共文化设施 生活补贴
社 会 福 利
社会救济:咨询和照顾、物质帮助和资金帮 助三种形式。费用全部来自政府财政。 社会福利:母亲保护、儿童补贴、住房补贴 和青少年福利。
母亲保护
1)对从申报怀孕到分娩后4个月的妇女不得解雇 2)分娩前6周的妇女可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工作 3)分娩后的8周内必须休息 4)产前6周、产后8周保护期内的妇女,可以领 取相当于分娩前三个月的工资。 5)分娩后可享受6个月的休假期,休假期间有一 定的现金补助。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起源与萌芽阶段
起源 萌芽 原始社会 17世纪的英国
1601年的旧《济贫法》 1834年的新《济贫法》
2、建立和发展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1)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1889年颁发和实施的 疾病、工伤和养老“三项社会保险立法”——标 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2)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和实施。 (3)英国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和二战后《贝 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的先后实施。
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保险互助组织所提供的借鉴: ——不以赢利为目的 ——疾病、失业、养老、工伤等社保项目 ——以缴费为基金,互助互济,共同分担 风险
商业保险所提供的借鉴 哈雷的生命表 多德森的均衡保 险费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思想理论依据
(1)国家干预主义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 英国费边主义者韦伯夫妇设计了“福利国家”蓝图 英国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斯的主张
个人帐户具体安排:
(1)普通帐户:占公积金的75%,用于公共住 房、购置产业、家属保健、教育计划和投资等。 (2)特别帐户:占10%,用于老年生活费和特 别急需之时。 (3)保健储蓄帐户:占15%,用于自己、配偶、 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住院及门诊费用。 不足支付的须用现金补足。
公积金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