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精选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精选16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1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
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
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
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
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
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
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
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
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
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
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
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
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
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
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
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
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
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
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
山神保佑。
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
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
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
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
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
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2
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才是最懂这个地方的。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女作家,她是多么的热爱这片白山黑水和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
饱含深情的描述在书写着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秘的古老民族中发生的事。
一如既往的迟子建式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简单的文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神奇的效果,这就是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吧。
对细节细致的描写,读着读着仿佛置身于森林中,河流旁……,好像作者描写的就是我身边的事,跟着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驯鹿,一起迁移,一起看着萨满跳神,一起听那风声,那雷声,那雨雪闪电,那潺潺的流水声,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有时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读出声来,好像渺小的我站在广袤的天地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河流,山川,驯鹿,堪达罕,乌力楞,希楞柱,靠老宝,日月,
星光,一个个意象结合起来是那么的美妙,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风葬,把死去的孩子扔到向阳的山坡,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为了争夺她,相约射箭比赛,最后林克娶了达玛拉,也许是哥哥射箭的最后一刻让着弟弟,也许是宿命让他射偏了,可他的内心依旧深爱着她,在弟弟死后他为她用蓝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非常喜欢,由于部族的禁忌,最终没有在一起,令人唏嘘。
清晨和正午虽然也描写了一些人的死亡,但节奏是明快的,轻松的,从黄昏开始渐渐令人压抑,死亡的气息愈发浓烈,妮浩每每跳神救一个人性命时,必将带走一个自己的孩子。
一命换一命的宿命,笼罩着这个坚韧的氏族。
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一天时间里,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老婆用它九十岁的苍老声音讲述了这个民族的百年命运从开始到被现代文明归化,对应这她从小时候到结婚生子到老年的这一辈子,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意也很更加深刻。
“如果把我们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构成的。
那些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
”
读完最后一行文字,心中充满了苍凉的无力感,从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捕猎迁移生活到定居,自由自在在林间跳跃奔跑的鹿被圈起来,最终森林被伐木工人的一个烟头毁灭,这个古老的鄂温克族的起起伏伏正如原始森林一般由宁静安逸变得吵吵闹闹。
原住居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该何去何从,在保护和发展间如何平衡,如何保护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这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思考和问题。
有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吧,看看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会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就像迟子建说的那样,“我愿意用我的手去触摸生活,用我的脚,脚踏实地把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能走到的尽量走到,像写《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我都是要去实地看一下。
这时你再驾驭题材的时候,这种不适感会消失,会越来越跟它水乳交融。
”
总之,这是一段美好的阅读体验,干净的文字,如汩汩的清泉,缓缓流入心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3
现代的文明与古老的文明不断冲击着,许多古老文明也因此逐渐消失。
或许他们是落后,是野蛮的,可那其中的美却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反映了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生活,激荡人心。
带着固有观念的我总以为这些逐水草而居、菇毛饮血的原始狩猎部落,只会打猎、喝酒、吃肉,围着篝火跳舞。
没想到,他们的爱那么纯粹、那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至极,简单地生活,安静地老去。
他们的美,像清风明月、石上清泉,透明不带有一点杂质,美得让人心动。
书中的爱情也给了我震撼与感动。
书中林克与其兄尼都萨满为争夺达玛拉而进行的射箭比赛,将原始爱情的纯洁表达得淋漓尽致。
伊万的那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将对娜杰什卡的浓情蜜意无奈地化为一种大无私的爱情,还有瓦罗加为保护放映员与马粪包而遭熊击致死。
这些或坚贞,或感动,或无奈,或幸福,或惊天动地,或默默无闻的爱情,将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待爱情的伟大蓝本。
这些无比纯粹的爱情,正是我们缺少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为纯粹,所以美得动人,美得让人心醉。
这里的人们生于自然而死于自然,就连他们的死亡也变得极其富有诗意。
我出生在寒冬,我的姐姐死于风寒,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侄女在鲜红色百合花前闭上了双眼,侄子在榛果树上像鸟儿一样落下,外孙女伊莲娜像鱼儿一样顺着贝尔茨河漂向远方它整个故事中,几乎所有的诞生或是拯救,都会伴随着生命的逝去。
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最美的生存状态吧。
萨满妮浩的那几个孩子,以及故事中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义上诠释了最原始的生态平衡或是能量守恒的含义,亦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达到,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
每一个
生命都有它出现的意义,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某种使命。
那么,它的逝去也就变得赋有深奥的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了些许诗意。
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鄂温克族人有很多的神,比如火神、树神、风神等等,仿佛自然界中的种种都是他们的神。
因此,他们懂得感恩,感恩从自然界的这些神灵中获取的食物、果实等日常所需。
正是源于对自然的这种敬畏感,鄂温克族人从不对任何大山里森林中的物种赶尽杀绝。
在他们心中,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
这也许就是鄂温克人对自然的一种美好想象。
生于自然,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最后死于自然,应该是鄂温克民族最生动的写照。
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尊敬自然,爱护自然。
如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这个文明的故事,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
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能够真正领会到它们的美,领略来自古老文明的山水光色和人情冷暖。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4
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纯蓝的封。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这是记忆中迟子建的源头。
高中,课外书成了违禁品,班主任只允许大家在晚饭与晚自习间的空隙看闲书。
貌似在《读者》上看到了这首续写的诗,将其誊于摘抄本,每次语文早读时都拿出来看看。
班主任每次说我大大咧咧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
是的,之前一直以为她是男生,这个看似矛盾的句子无疑折射出我那时对男女的刻板印象。
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许会更欣慰,或许会觉得自己的自觉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忆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
回到这本书来。
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永远留在大山,在一个冬季的火堆边,她盯着窜动的火光,开始讲述一生的故事。
这份想象里的平淡,与书中相似。
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叙
述得平淡无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的误杀,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样,从作者笔下自然地淌出。
一生都随着鹿群不断迁徙的民族,一生都与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会觉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没有棺材,没有坟墓,更没有墓碑,死去的爱人就葬在风中。
小学时在qq空间看过风葬的照片。
照片里的男人留着长发,披着兽皮,秃鹫在镜头的深处。
心想风葬实在太可怕也太残忍。
其实哪有。
风葬远不是对死者的亵渎。
“玛利亚不用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和月亮,小灰鼠会抱着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说她是在风中还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没有呼吸之后)也没有那么坏。
逝去的爱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自己。
这种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点:纯粹的、物理意义上的陪伴。
逝者的肉体会进入食物链的另一层,剩下的残渣会被分解,一部分飘入风中,一部分渗入土壤,养育又一轮的四季。
无论以哪种方式,死者的身体最终都会分解为最简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过爱人的一呼一吸与爱人再次融为一体。
亲人死后,穿好寿衣,被规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
棺材必须结实,下葬前要钉牢。
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
一层又一层,想用这规规矩矩来表示敬意,延缓尸体腐烂,也方便后人前来祭拜。
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许现今都还没有重新进入生物圈的循环中,唯物主义的我,想念你的时候怕是不能看着星星了。
又要草草结束了,现在学校已经开始安静,黑夜中物体的轮廓开始模糊(在处处街灯的城市,也不会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5
终于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此书不愧是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读完之后让人感觉磅礴大气,酣畅淋漓,就像一曲叩人心扉的命运交响曲,时而轻柔舒缓,如置身于月明风清或鸟语花香的原野,时而激昂震撼,如观悬崖飞瀑或惊涛拍岸般,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
置身书中我们仿佛走入了颚温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
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书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无常命运和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真挚情感,不由得为一个弱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历经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发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读的书,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阁,此书读完却有再翻一遍的欲望,因为只有再次翻阅才更能领会此书的意味与美妙。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颚温克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与生存信念。
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信奉萨满教,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在严寒、猛兽、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的阴云笼罩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
“我嫁了一个男人,我的媒人是饥饿”,这句幽默而沉重的话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食物,随时可能会被饿死。
生活原本就很困难,而书中的他们无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小说通篇充溢着死亡气息,所以第一人称的语气中饱含沧桑和沉痛,因为这个女人经历了太多亲人和族人的死亡。
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坚强地生存着。
倘若不是有着极其坚强的生存信念,一个经历了如此众多人生打击和挫折的女人,怎么可能活到九十多岁?这种强烈的求生意识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工作中要坚持、坚定,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
感谢作者奉献出这么精美的文字,让我走进书中体会了一个全新的颚温克人的世界,对他们民族的命运进行了关注,领会了作者所要表达和彰扬的一些思想。
同时发自内心地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正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中授奖辞中所言“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6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
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史。
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暖和同情。
读完这本书后,是我不得不提
笔写下自己的感触。
小说讲述部落首领最后妻子的故事。
从一百年前到现在的社会;从部落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动荡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红色砖白色瓦的村镇;这些变迁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沧桑。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民族。
他们与驯鹿一起生活,保持一个游牧的的习惯,随着驯鹿迁移或停留。
他们以打猎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这是一个临时的“家”。
他们现在没有工业文明,生活在原来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恨的疯狂的民族。
不娶他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嫁给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烧正旺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达马拉与林克和尼都之间的爱,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伊万对那杰什卡悠长绵远的爱,像一股清泉的味道,进入我的身体,洗刷了我的心扉。
敢爱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挣扎是破碎和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说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
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
作为萨满的妮浩以救人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依然为偷取驯鹿的汉族小伙跳神。
他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
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
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
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这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民族。
他们实行平均主义,食品严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财产储存由专人保管。
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要负责熏猪肉,用动物毛皮制成衣服。
没有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保持简单的感情,互相帮助,团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饥饿和疾病。
通过鄂温克族人质朴、高贵的品质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团结、
互助、自立、自强,更应该有大爱无疆的品质。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7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想,我对平等的认识,已由浅入深。
平等是没有种族界限的,人、草、木、石、兽都有共同的生存权利。
平等文明无条件的,它像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万物。
这本书讲的虽是一个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沧桑,但在他们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平等却无处不在,它埋铺在故事的字里行间。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里独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已过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动的火焰当作听众,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她回忆了一生,从女孩到暮年。
那句话像清风,吻了我心内的平静湖面,荡起阵阵感动的波澜。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们成了老熟人。
这一份跨越种族的平等,也愈鲜明了。
我忽然想起了现代社会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类中心主义太根深蒂固,当人们提到平等时想到的几乎都是人类之间的`,但其实平等是无关种类界限的,不是吗?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也同在这天地,万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古岸,他们与驯鹿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生存,他们要征服自然吗?不是。
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的全部,他们把全部交付给了大自然。
女主人公在小的时候,亲眼见证了一头灰色的驯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
姐姐的“乌麦”找回来了,但那头原本活蹦乱跳的小鹿却再没了生息。
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
驯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驯鹿得。
人和动物,没有任何一方是无偿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权利谁都没增,谁也都没减,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种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们不管迁徙去哪都带着,百年来从未变更。
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冲突不断,生存环境渐劣,族人决定下山定居,却没带走火种。
他们说布苏的房子里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
不愿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独自坐在火塘前无奈而忧愁:我们的火种是用镰刀和石头打出来的,而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这样的火,怎么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
孙子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柴,她又想起族人烧火从来不烧鲜木,只用树木里的枯枝断木。
他们看到汉人门房前后堆着满满的劈得整整齐齐的柴时会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儿的不是柴,是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曾道“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相互尊重。
”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阴里握紧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变化、感受疼痛。
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众生平等”,它们都基于对天地和谐的期望,都是对精神灵魂归属的寻求。
于是,平等,让所有的渺小成为不渺小,让所有的平凡成为不平凡。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8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口吻,自诉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文明的兴衰(驯鹿民族)。
文中的“我”亲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了。
其中,现代城市的进程和汉族文化的侵蚀,也是每个少数民族命运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更替与变迁。
书中内容时而点到即止,时而事事巨细,使我不忍卒读。
唯一觉得可惜的是,作者迟子建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这是遗憾。
不知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真的热爱一件事时,愿在其中当一个傻瓜,不去冥想,而我就如此,宁愿作者给我全部“不劳而获”的思考。
鄂温克族人们生活在森林中,发生的那些或爱或恨,永远不会被大多数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
不禁想着,当放眼宇宙,万物微小,但愿你我都曾爱过脚下这片土地。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9
橘子洲头的千年一叹,塞纳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国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