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一上《雨点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一上《雨点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雨点儿》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出示生字,开火车拼读,并组词。
强调多音字“数、长”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谁和谁的故事?
(师:他们两个是怎么相遇的,又谈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细细的品读一下课文。
)
三、逐自然段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数不清、飘落”的意思。
指导朗读,仿写句子“------从------飘落下来”
2.学习2-4自然段
学习问句“你呢?”并仿照说话
指导分角色朗读
练习有礼貌说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数出几句话
理解“更”和“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花长出了草”
强调多音字“长”
指导朗读
4.欣赏图片,体会第五自然段的内容
四、升华感情
你想对小雨点儿说些什么
五、指导书写“你从”
六、拓展延伸
学习儿歌,表演儿歌
《雨点儿》教学反思
备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事。
本学期按照教研课的安排,11月17号是我上教研课的时间。
从看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心中就开始选要上哪一节课。
将语文书从头翻到尾再从尾翻到头,确定了上《雨点儿》这一课。
接下来就是备课了,按照教学目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我选择第二课时,以品读课文,理解文意为主,穿插进行随文识字。
有了初步
的构思将课备出来,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使这节课达到最佳的效果。
通过本次讲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功夫应在平时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第一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简单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问题可能让他们感到有些迷茫。
为了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每讲一节课我都有意识的训练,让孩子们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时间长了,这个问题孩子们也就了然于心,明白从哪个地方去回答。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这个环节没有什么磕绊。
然后就是复习生字的这一环节,在日常的教学中,生字教学,我基本上是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的。
毕竟一年级还是以识字教学为主,每一个生字,我都要让孩子们拼读、组词,尽量多的组词。
并且组词当中出现的一些同音字、生僻字,我都会板书在黑板。
上久而久之,孩子们识字量也就增加了。
然后生字组词就成了一个常规性的教学活动,所以我想说的是看是仅仅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在每一节课中去渗透,这样才不至于在教研课当中,孩子们觉得突兀。
也可以说,这个过程就是备学生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熟悉学生的学习程度,预设孩子们的回答,当这些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的时候,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二、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推敲修改的过程
说到这个备课,我觉得他和写文章一样。
有了初步的设想有了初稿,然后要在教学实践当中不停的去推敲修改。
可以说,备好一节课
是没有止境的。
每一次上课,可能你都有觉得不如意的地方,都有要修改的地方。
不仅如此,在每一次的教研课中,听到别人课中的优点以及不足,都可以拿来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比对,然后取长补短。
争取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达到最佳最优化。
就拿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从定稿到最终上课,中间来回改
动的至少有三四次。
先是觉得这个教学内容有些与第一课时重复。
时间把握上感觉不太合适,然后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取舍。
然后是教学环节的个别的设计,比如最初我的教学设计是“初读课文,然后感知课
文有几个自然段”,后来觉得这个环节已经在第一课时中呈现,所以
就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是谁与谁之间的故事?”就这一个问题也是几经推敲,因为总害怕问题不清楚,孩子们无法回答。
还有就是关于写字教学,也是进行了很多次改动。
即使如此,课上完以后让人感觉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最大的
感受就是:过于关注了教学设计的流程,一节课总是在计划这个时间如何能把设计的流程进行完,而忽略了孩子们课堂的学习状态。
感觉这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课堂表现还没有平时在班里边上课的表现好。
教研课结束了,但是需要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些问题只有在
以后的教学中一点点的去完善改进。
因此我觉得“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教研这条路上只有不断地研读,不断地实践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