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论文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论文示例(2)
推荐文章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热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最新热度:传统文化的相关论文热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热度: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热度:
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的精彩内容如下:
[论文摘要]本文梳理了传统美学超功利精神的发展和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超功利态度,并探讨了功利的社会生活与超功利的艺术追求的矛盾与统一,以及这种超功利性对当下艺术活动的一些启示。
一、超功利性的由来
“超功利性”是一个开始于18世纪,后来又被许多理论家将之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关于审美态度的西方美学范畴。
超功利性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性最早被清晰、系统地提出来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
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后来的学者把康德的这种审美主张称为“surutili-tarianism”,即超功利主义。
康德的超功利理论使美学的研究由对对象的研究转向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这正好与中国传统艺术一贯注重主体精神的表达相应相合。
从老子美学思想开始。
中国文艺不论是从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态度上就踏上了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事万物、观照混沌之道的超功利进程。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脉络:老子“涤除玄鉴”,庄子“心斋”、“坐怀”,宗炳“澄怀昧象”,禅宗思想的“破执”、“悟”,宋元山水之“无我之境”,明代三袁之“性灵”、李贽之“童心”、清代刘熙载、叶燮关于“人品与画品”论述,到近代王国维“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以及朱光潜的“心理距离”、宗白华的“静照”。
中
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这种超功利性已经成了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槛。
若要带着功利、世俗的心态去欣赏传统绘画、书法,去阅读诗歌,定将背道而驰。
二、从老子“涤除玄鉴”到宗白华“静照”:传统美学超功利精神的发展
中国传统美学并没有“美学”之名而是附于哲学思想和文论、画论之中。
最早、也是对后世艺术最有影响力的美学思想就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
老子哲学的中心在于“道”。
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有的混沌状态,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包含着产生万物的无限可能性。
道的这种无目的性和无规定性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超功利思想的发源地。
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老子关于的“涤除玄鉴”论述中。
“涤除玄鉴”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把“道”的观照作为认识世界的最高目的。
第二层含义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成见,保持虚静的内心。
可以说后来的传统文艺的各种关于审美心胸
审美态度以及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庄子的思想把老子的“道”赋予了更多更新的意义,这些观点都对艺术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认为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
庄子在《大宗师》中写了南伯子葵和女的对话,借女之口庄子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游心于最高的美——道,必须要经历一个修养的过程,第一步是“外天下”即排除对世事的思虑;第二步是“外物”,即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第三步是“外生”,即把生死置之度外。
庄子把这种“无己”、“无功”、“无名”、“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精神状态称为“心斋”、“坐忘”。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坐忘”就是要排除一切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以空虚的心境彻底摆脱利害观念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才能达到人生的自由。
禅宗思想是老庄美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它发展了老庄思想,并且比之走得更远。
禅宗也追求至高的“道”,要得到禅宗之“道”,不能强求外在的力量,必须破除如语言、逻辑、辩论
的执著。
可见在禅宗思想里任何功利的思想都无法生存,所有目的性的东西都得排斥掉。
禅宗强调“悟”强调心灵的感受。
“悟”的状态是和老子“涤除玄鉴”庄子“心斋”、“坐忘”宗炳“澄怀味象”一脉相承的。
只有通过这样超功利状态下的“悟”才能体验到“道”,才能得到“一种瞬间体验的永恒存在”。
老庄玄学禅宗思想融为一体,为以后的文人艺术甚至更广的艺术类型拟定了审美的态度和应有的创作状态。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可以说也是同出于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心斋’、“坐忘”。
宋元山水所推崇的“意境”其本质上也是要求审甍意向表现作为宇宙本题和生命的“道”。
并且要体验到“意境”又必须以虚静空明的审美心境为前提。
在明代中后期受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影响,在文艺理论界掀起对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美学的批判。
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在于文艺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但其出发点仍是希望追求自由独创的精神和表达人的自然本真状态。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袁之“性灵”、李贽之“童心”、汤显祖之“情”中可以看出。
到近代西方美学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国维就受到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学说的启发,他结合传统美学提出了“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美学
态度,可以说实现了关于审美“超功利性”问题的东西方对接。
梁启超的美学态度也由“功利的”转向了“超功利的”,并提出了“趣味教育”的办学理念。
朱光潜先生早期的美学理论里甚至把“超脱现实”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
鲁迅先生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是“无用之用”。
宗白华先生关于“意境”的观点与王国维、朱光潜也同属一派。
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他引王羲之诗:“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认为中国艺术的美感正来自空灵静照的忘我刹那,“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使心灵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在人生忘我的那一刹那,静观万象才能体验到中国艺术的“意境”。
这里我们仍然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老庄、玄学、禅宗、宗炳等思想的延续。
可见,这种以虚静空明的心态观照
宇宙体悟自然的超功利审美精神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断裂过。
而且在水墨艺术寻找民族性、现代性的当下,虽然对于传统审美精神有过很多的批判和反思,受到大众文化、政治文化的消解和挑战,但这种植根于很多艺术家心底的超功利思想也一直没有断裂。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超功利性对当下艺术活动的启示
从历史发展来看,不论是文人艺术精神起源的老庄时代,人文意识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还是禅宗思想盛行的中晚唐……一直到上个世纪初的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所处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传统文人艺术精神的超功利思想之所以一直延续,正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功利化的色彩一直很浓。
而作为要观照宇宙万物、亲近自然、体察内心的文人艺术来说,以超功利的思想从功利的社会生活中超脱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是一种必然选择。
应该说中国现在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当下混乱和功利心极强的艺术界,重提超功利性是有必要的。
首先对于个体来说,超功利精神不失为现代人回归人的本性、摆脱现实社会的虚无感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其次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个体审美体验的超功利精神和公共事务建设的功利精神之间的关系。
虽然审美和功利的矛盾是美学上一直纠缠不清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二者并非一直处于矛盾状态,而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在经济急需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保障体制需要逐渐完善的当下中国社会,让艺术发挥其超越精神给人民的思想以启蒙,让人民积极主动地生活和反思生活、超越生活,这样的艺术将对社会进步形成有效的思想基础。
实现个体审美体验的超功利精神和公共事务建设的功利精神之间并非就水火不容。
也许目前我们更需
要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市场秩序和机制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但重提艺术地超功利性无疑会加快这一进程,促进艺术事业和整个国民生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篇五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的详细内容:
如今,一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认为所谓的“现代文化”就是“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和存在的必要。
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声明,那些全盘西化和全盘东化的思想是偏激的,保不住传统文化,那犹如丢掉自己几世的传家宝,可以视为不孝。
而一味活在过去,不去众家所长,则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可以视为不智。
东方人思维悟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动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础,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道教佛教。
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这方面是有区别的。
儒家道德儒家讲伦常,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的传统思想。
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在“”时期完全被推翻,不讲孝义、人就没了根本。
没有道德,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道家讲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要去掉人的虚伪性,不能矫揉造
作,如老子道德经所讲。
这种境界比较超脱。
佛家解脱思想在佛教本身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很深,范围很广。
拿佛教的五戒“杀盗、淫、妄、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对比,不杀就是仁,有仁心就是仁爱,不盗就是仁义,为正当的行为、廉洁的行为、邪淫就是讲礼节,要有礼节,不妄语,要讲信实,不饮酒。
使头脑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儒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是相关的,但是意义、深度、广度
有所不同,佛法讲慈悲,这个慈悲就遍与一切生物,有色无色、又想唔想对于一切终生不能杀害,就是聪明智慧。
至于老子的思想,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至于在校园里如何去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那就要靠建立社团多做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的详细内容如下:
关于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各高校采取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各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
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
面对高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而在大学生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1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
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
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在专业
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
因为熟悉了大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
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学生在急匆匆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
再深究的话,有些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还不够成功。
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成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
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
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人文专业。
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
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
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通病。
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的人。
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钱致榕先生说过:“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洪流冲击下的前途,就要看他的下一代,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
这一切,都端赖于教育。
”①中国的未来端赖于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明确其目的和任务。
“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传统文化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
”②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人格铸造和价值理想的确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他们成为能够撑起将来民族脊梁的人,已是至为迫切的了。
2现状与思索
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鉴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很多高校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博大工程中。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居多),成为目前在大学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
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如何呢?就学生报名选修这类课程的情况看,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课充满兴趣,甚至出现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人数的情况。
特别是文史见长、实力雄厚的高校,这类课程更是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但理性的看,在传统文化课火爆的背后还隐藏着问题。
据《中华读书报》载,2006年底教育主管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师资。
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大都是中青年教师,很多还是刚刚毕业,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知半解,上课死板,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课失去兴趣。
二、教材。
现在专门为传统文化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而且一般都是泛泛的文化通论,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没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传统文化课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学中出现要么“照本宣科”,
要么“因人授课”的现象,老师哪方面懂得多就多讲一些,不懂的就少讲甚至不讲。
再加上此类课程一般采取大课的方式,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由于人数过多受到限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质量大打折扣。
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在很
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元校,上此类课程的学生只为混个学分的不在少数,大批学生并不太关注老师传授的内容,都是临考前突击复习只求过关而已。
也就是说,目前传统文化课教学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针对现存主要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第一,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一支有水平、有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有效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
优秀的教师能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征服学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春风化雨的影响学生,令学生产生“心向往之”的效果。
这需要各高校对现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同时所有的教师应该自我督促,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第二,编写适用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读本。
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在推进传统文化课的教材建设方面作出了努力。
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古到今对传统文化进行概述,知识性较强,吸引力较弱。
可以尝试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按照专题或以问题为线索编写教材,或者编写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普及性读本,使学生以这些读本为引导自觉的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思考。
第三,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原则,进第一文库网行教学改革。
比如,授课联系现实问题。
在授课中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对个人或对世界的影响,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
又比如,教学方式多样化。
现在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概论”式教学居多,教师在一个学期灌输给学生所有内容,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什么都知道了,实际上什么经典都没有真正读过,不能产生心灵上的深刻影响。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或研究生教育中经典阅读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少而精的经典著作,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
议、写一写,让他们的思想跳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有所收获。
为了克服内容繁多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可以改变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一学期重点学习几个部分的内容,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几部分贯通起来,使他们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了克服一个教师授课知识结构欠缺的困难,可以尝试群体式教学,一门课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按照专题讲授,把真正课讲透讲好。
如果辅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
3余论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
一些学者惊呼,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
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
③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所有关注高等教育、关注中国未来的人的共同努力。
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现在
正处在试图改变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的起步阶段。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时间感慨万千,必须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弘扬工作。
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本质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正成人。
让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这不仅是我们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