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精品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完美版

《囚绿记》导学案撰写:刘鑫审阅:陈辉明时间:2008。
11。
1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能力目标:①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②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内涵;③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3,情感目标:①认识作者陆蠡高尚的民族气节;②学习文中"绿"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探究。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参见《示范课堂》第17页"陆蠡简介".补充资料:陆蠡遇害细节——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
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
”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
”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
”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A级)《囚绿记》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葛莱齐拉》、《罗亭》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ùn jùn)..(xī 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三,整体感知(B、C级)请在下面的方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最新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囚绿记》说课稿及教案精品版

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囚绿记》说课稿及教案精品版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囚绿记》说课稿及教案一、教材分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孤旅生涯中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対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价值取向,它被作为讲读课文编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抒情散文单元,学生通过这一课文的学习,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懂得咏物抒情的抒情方式,接受良好情感的熏陶,提高审美品味。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
2.体会本文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揣摩语句,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培养高洁情操,提升审美品味,热爱生活,追求光明自由,三、教学重点: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感受作者的感情,理解主旨;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
难点:感受作者的感情,理解主旨关键:深入品读领悟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课件四、教学过程: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文本,反复朗读,梳理结构;本案为第二课时,体会感情,领会主旨,品味语言,迁移拓展。
(一)复习提问:1.回忆上一课时梳理出来的文章结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赏绿—囚绿—释绿—思绿)。
2.第一部分“赏绿”写出作者对绿怎样的感情?(喜爱)这两个问题的复习为下面分析打下基础(二)研读探究: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大块:体会感情领会主旨,理解咏物抒情的写法;品味语言。
围绕两大目标,我选择了“有放有导,适时点拨”的策略,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另一方面,设计了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有效的驾驭课堂第一、体会感情领会主旨,理解咏物抒情的写法。
方法是研读重点段落A.首先设问:作者为什么“囚绿”?这一问设计意图:“囚绿”是全文的主体,理解了囚绿的前因后果,就理解了全文,解决这一问的具体过程是:问:文题是“囚绿”,哪些内容叙述了“囚绿”这件事?8—11段。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课文《囚绿记》的深入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囚绿记》的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课文。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二章节内容概括。
3. 重点知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仿写一段描述自然景物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1.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囚绿记》导学案

2、《囚绿记》导学案陆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掌握“赋情以物”(移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掌握“赋情以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二、课内研讨(一)、自学反馈1、预习验收,字词掌握(A级)①字音涸辙.()移徙.()陆蠡.()茎.叶()婆娑.()猗.郁()蕈.菌()瞥.见()揠.( )苗助长孔隙.()情不自禁.()禁.()止②解释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解题(囚绿记是什么意思?)。
②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a.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b.他把绿“囚”牢了吗?((做出判断),他后来把绿了)c.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绿(1—7)→囚绿(8—11)→绿(12-13)→绿(14)3、鉴赏品读,感受绿的形象(C、E级)①.文中哪些段落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②.在这一阶段里,作者心中的“绿”是、、、的象征。
③.找出囚绿后...写“绿”的形象的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④.深入探究绿的内涵:我对绿的形象又有了这样新的认识:(二)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E级)(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探究)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
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我是这样认为的: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探讨文章主旨。
囚绿记 导学案

课题
囚绿记
全文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
2、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
3、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重点
难点
1、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结合时代背景,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导入: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又绿江南岸”、“千里莺啼绿映红”等等诗句我们耳熟能详。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囚绿记》,去感受绿的精神,绿的品质。
2、史铁生,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3、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个性设计
教后反思
遇绿(1~4)热切追求
赏绿(5~7)欢喜满足
囚绿(8~11)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2~13)尊敬祝福
念绿(14)怀念期盼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5、领会主旨:
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其实就是赞美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6、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情与景联系起来的?
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囚绿记导学案(比赛用)

《囚绿记》导学案金沙中学∙张清涛一、完成下列读音。
1、陆蠡.()2、猗.郁()3、蕈.菌()二、请依据以下两条脉络,通读文本内容。
1、遇绿——恋绿——囚绿——释绿——怀绿2、喜悦——爱恋——痴迷——不快——恼怒——不甘——释怀三、品读删减后的《囚绿记》文本,完成以下思考。
囚绿记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窗是朝东的。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离开北平一年了。
学习任务一:删减版的《囚绿记》,出现最多的对象是“窗”,“我”与“绿”隔着一扇“窗”。
请用联想法批注“窗”,谈谈你从删减版的“窗”中能看到怎样的“绿”或怎样的“我”?(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中心发言人,并将成果展示小黑板上。
思路指导:“我”一直在“窗”内,直到离开北平;“绿”从“窗”外到“窗”内,再回归到“窗”外。
联想时可以这些位置变化为思路,也可以根据这篇文中“窗”的特点展开。
)联想批注示例:小窗小屋里会暗“我”的心情压抑生活缺少生机可能正是作者喜欢“绿”的原因答题语言示例:从“小窗”这个关键词,我意识到作者屋子里的光线可能很暗淡,让人感到压抑,生活缺少生气,也许正因这压抑的环境作者喜欢上了窗外的“绿”从这扇“窗”我看到了作者喜欢这抹绿的原因。
你的尝试:联想批注示例:答题语言整合:学习任务二:品读原文中让你心动的描写“绿”的语句,圈点批注关键词,谈谈作者又是如何丰满这抹“绿”的呢?(在品读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可从写“绿”的角度、手法、用词效果或者技巧等方面分析)圈点批注示例:“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对语”赋予“绿”人的色彩,似乎是这“绿”与“我”含情脉脉,其实是我对“绿”含情脉脉,我从“对语”二字读出了作者的深情。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预习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领会并运用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予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文本,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寄予的象征意义。
难点:绿的象征意义。
学法引导:通过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合作探究,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予的象征意义。
一、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1、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记”一般是什么文体?“囚”是什么意思?“绿”又是指什么?“囚绿”有是怎么一回事呢?作者为什么“囚绿”?2、听读感知,本文的事物线索是 ,请根据这一线索用一个动词概括文意如下:绿——绿——囚绿——绿——绿3、作者在与“绿”相处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根据上边的感知,试梳理:———————— .二、细读体味文本:(合作探究)1、请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试填下表:状态具体的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常春藤的特点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悟被囚前4段:7段:被囚后9段:10段:11段:三、深味质疑文本:(探究点拨)1、对于常春藤被囚前后的状态变化,你会想些什么?2、常春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背景句,结合“相关链接”,体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背景句:作者情感:4、如何评价陆蠡对常春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相关链接】日本人曾经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折磨而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囚绿记》导学案(新版)苏教版

《囚绿记》导学案【学法指导】全班同学根据等级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A级同学完成导学案的全部内容,B级同学完成导学案上80%的内容,C级同学完成导学案上60%的内容。
书写规范、整洁,独立完成。
课下反复阅读诗歌,达到熟练。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预习案】1、作者简介: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3、标注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4、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5、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__绿→囚绿→绿→绿【探究案】探究一:课文既然划分为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探究二:“我”与常春藤有哪些相通之处?“我”囚绿对吗?探究三:“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自由?探究四:绿枝条日渐憔损,我却不愿意释放它,如何理解我心中的“魔念”?探究五: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章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
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并完成以下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猗.郁( yī ) 蕈菌..(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 淅沥..( xī ) ( lì ) 移徙.( xǐ ) 涸辙..( hé ) ( zhé) 瞥.见(piē ) 陆蠡.( lǐ ) 急不暇.(xiá)择2、解释下列词语涸辙: 干涸了的车辙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淅沥: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导学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23.《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推测作者对绿藤的感情变化。
2、自设问题,并根据原文内容回答问题;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3、能说出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了解陆蠡生平和本文写作背景。
1、2、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了解阅读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风格。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走进作者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检测预习1、注音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猗()郁2、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1—4)(5—7)(8—12)(13)(14)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为什么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五、合作探究1、课文既然划分为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2、“我”与常春藤有哪些相通之处?“我”囚绿对吗?3、绿枝条日渐憔损,我却不愿意释放它,如何理解我心中的“魔念”?4、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章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导学案:2-囚绿记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导学案:2-囚绿记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瞥见(.....)....).移徙(...).揠苗助长(xùn.....(.)菌hé()辙猗郁()xī()沥()2.读准多音字(1)折叠: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2)囚系: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二、重要词语1.了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慰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涸辙的鱼:________________涸,____________4.急不暇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移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________:用把苗往上拔的方法来帮助它生长。
多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7.抑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8.猗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作家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我国现代著名散文作家、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
《囚绿记》优质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明确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行文线索:4.“囚绿”的含义是什么?二、合作探究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囚绿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语文版1、顺/畅朗读,熟悉全文2、领会文章感情,体会文章语言3、理解、积累相关字词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所描写之物的象征含义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三、情感与价值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歌颂坚强不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族精神的歌颂2、体会作者的情感一、预习(一)、难点和重点1、掌握文章中物的象征含义;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第一课时(二)、自主学习及检测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完成新字词的学习。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陆蠡3、查阅资料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简要记录。
4、请同学们为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蕈()菌淅沥()涸辙()猗()郁5、词语注释[高广] [可畏] [了截] [爽直][至宝] [安顿] [留恋] [缘引][触动] [抑郁] [攀缘] [固执]6、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理清文章脉络)二、展示(一)、围绕下列问题通读课文,合作学习,分组讨论1、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试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本文思路。
(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思路)2、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划出文中的句子再进行归纳)作者为什么喜欢绿?(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3、囚绿之后为什么要放绿呢?4、在你看来,这远在旧都的绿藤隐喻着怎样的深意呢?(二)、语言品析1、阅读第八、九段,画出文段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每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2、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
(这段叙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囚绿记导学案答案.doc

囚绿记导学案答案《囚绿记》导学案编制人:肖俊审定人:丁少华教学目标:1、抓住“绿”这一线索,理清本文思路,巩固梳理思路的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把握“绿”的象征意义和本文主旨,并学习“绿”不屈服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中的1、2一、预习过程1、初读课文,读的同时标出段落序号(14段)和生字生词,2、读课下注释和课后研讨与练习3、了解作者陆蠡(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如:管窥蠡测;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等;译著有、。
4、了解写作背景(见《阳光课堂》)5、完成《阳光课堂》课前预习新知部分练习,并读记一遍。
6、课文整体感知:既然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 ?“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标出起止段落,在各部分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对绿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填入表格。
二、重难点探究1、读第一部分,思考:文中“绿”具体指的是圆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囚绿”具体指的是把常春藤的枝条牵进屋子,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
②首段中“去年”是指1938年,文中的根据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课文第2、3段介绍了自己居住的、“囚绿”的环境,1其特点是狭小、潮湿、简陋、炎热,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环境象征日本入侵,国家民族面临灭亡的危急形势。
第5段两次强调“我怀念着绿色”,划出来,回答: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绿色?用文中的原话回答:4个“它是”2、读第二部分,思考:我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了绿吗?为什么?没有。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作者笔下,被囚的绿有怎样的外在与内在的特点?外在特点:繁密的枝叶、柔软的卷须、纤细的脉络、嫩芽、柔弱内在特点:固执、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3、读三、四部分。
囚绿记(导学案).doc

课题:囚绿记授课者:赵登国授课班级:九(1)_ 授课时间:2017.10.19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能够对“爱”有更层次的理解。
3、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学习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过程我的反思课前学习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o 1933年至1934 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基础积累急不暇()择移徙()掴()苗助长淅沥()()涸辙()()纤()细猗()郁蕈菌()()瞥()课堂学【预习评测】1、解题(1)“囚”是什么意思?"绿”具体指什么?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自学互助】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仿句练习。
选用文中的语句填空,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我喜爱你,因为();习我喜爱你,因为();我喜爱你,因为()。
4、阅读课文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深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仔细的解读。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活动一:知识积累1.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识记积累。
陆蠡()淅沥()移徙()婆娑()涸辙()猗郁()瞥见()葱茏()纤细()蕈菌()急不暇择()揠苗助长()学习活动二:整体感知3.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绿→()绿→()绿→()绿4.“我”为什么要“囚”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活动三:理解感悟6.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绿”被囚住后的生长状况如何?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说文中的“绿”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说作者借物抒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篇散文的语言细腻优美,多处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来丰富“绿”的内涵,揭示“绿”的精神,抒发作者对“绿”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精品导学案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
原籍浙江天台。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1942年4月13日,被日寇秘密杀害。
2.写作背景《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常春藤。
3.主题解说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早日获得解放。
4.重点突破文中“绿影”“绿友”“绿囚”各指什么?提示:“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既指被囚禁的常春藤,又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5.难点攻克提示:文章的四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因此,“囚绿”最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命名为“囚绿记”。
6.结构图解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瞥.见(piē) 涸.辙(hé) 淅沥.(lì) 公寓.(yù)B.婆娑.(suō) 嫩.芽(nèn) 纤.细(qiān) 蕈.菌(xùn)C.猗.郁(yī) 娇.弱(jiāo) 触.动(chù) 攀援.(yuán)D.葱茏.(lónɡ) 固执.(zhí) 幽囚.(qiú) 移徙.(xǐ)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唉!今天上午数学老师因事没来,教室内烽烟四逼,真让人烦透了。
B.教育实践活动也更加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道理:依靠群众我们就是飞天之龙,脱离群众我们就是涸辙之鱼。
C.古瓷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历来受人青睐,其中精美的稀少精品,更被视同珍宝。
D.在学习中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一定要循序渐进。
3.(滨州中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B.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C.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D.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4.(广东中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
(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把“刻画”改为“描绘”)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
(删去“为”)5.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6.仿写句子。
例句: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仿写: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我怀念着绿色,如同!7.常春藤是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原产自欧洲、亚洲和北非。
由于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装点环境。
(1)某市举办“常春藤艺术展”,请你撰写一条宣传标语。
(2)你家即将乔迁新居,请你根据下面文字给家长提用常春藤来装点新房的建议。
①常春藤可以净化室内空气、吸收由家具及装修散发出的苯、甲醛等有害气体,为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好处。
②常春藤是一种颇为流行的室内大型盆栽花木,尤其在较宽阔的客厅、书房、起居室内摆放,格调高雅、质朴,并带有南国情调。
③常春藤是一种株形优美、规整、世界著名的新一代室内观叶植物。
阅读文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至“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几个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怎样理解“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中“生的欢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怎样的态度?9.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10.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11.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天津中考)几生修得到梅花李榕桦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
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她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近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
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
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
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
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
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它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
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
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
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
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
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成大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的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
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得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选自《青海湖》2014年第2期,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北宋诗人,谥号和靖先生。
12.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1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1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那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B.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它们只能选择手下留情。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D.第④段通过梅花与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流露出作者对那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E.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无穷。
16.以小见大,是《囚绿记》这篇散文的主要写作手法。
文中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然而,通过对这几处微小生活细节的深入发掘,作者还是提取出了“大”的意蕴与内涵: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的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请围绕下面给出的几个词语,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要求语意连贯,内涵深刻。
(不少于200字)新书理想母爱【参考答案】1.B (解析:B项中“纤”应读“xiān”。
)2.A(解析:“烽烟四逼”指战火四起,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B(解析:解析:A句中冒号改为逗号;C句中“求索”后的句号删掉;D句“徐霞客游记”引号改为书名号。
)4.D(解析:句式杂糅,应改为“《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或“《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
)5.(1)排比(2)比拟(3)反复(4)反复6.久旱的田地焦盼着甘霖远行的游子苦盼着亲人7.常春藤绿时,艺术花满园;绿藤常春,艺术永存(2)示例:爸爸妈妈,我们可以用常春藤来装点房间,它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的空气,还可以制造高雅的格调,营造浓郁的南国情调。
你们说呢?8.指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的赞美。
9.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精神品质:对光明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0.“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
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渐渐觉得自己做错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还没有真正的理解。
11.由“绿色”到“绿友”,这一变化表明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的变化。
12.颜色缤纷多彩;气质超凡脱俗;香气清逸幽雅、婉约内敛;枝干姿态极美。
1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漫天飞雪中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仰慕和赞美之情。
14.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梅花特立独行的风骨;内容上,深化主题,将梅花的精神升华为华夏民族的心魂和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