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是学生生活及一切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涵盖正常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健全的情感与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容地面对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围绕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个性,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几点策略。
1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1.1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被媒体披露出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而心理失衡则是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因此,基层教师除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外在健体作用外,还应深入挖掘其内在“健心”作用。
1.2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传统教学理念下,部分基层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习惯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及技术技能的訓练两个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育教学的显性价值,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则是体育教学的隐性价值,体育教师应将以上两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若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则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共同提升。
1.3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对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所有科目所提出的
共同目标。
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全面健康发展则特指身体与心理两大模块,而心理
发展并不局限于心理品质方面,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包含在内,
例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等多个方面
也隶属于学生心理健康范畴。
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
够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发挥文化环境的作用
学校运动场馆、文化墙体、宣传栏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文化标语和知识,营造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
例如在田径场设计“我运动、我健康、
我快乐”的标语,在体育馆设置“团队精神、团队荣誉”标语,在室外训练场所
设置“自信自强、敢于挑战”,在学校宣传栏和文化墙、版报等刊载体育运动的
知识专栏,体育教学置身于体育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使其感受
体育运动乐趣,激励学生拼搏、进取、向上的精神,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
起到促进作用。
2.2发挥竞赛环境的作用
随着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吸引了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
很多新颖的、趣味性强的
体育运动项目逐渐走进了校园,学校举办的篮球、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
类比赛活动得到中学生的热衷参与。
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体育文化艺术
节等融入了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项目,迎合中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
通过这些
具有趣味性、刺激性的体育竞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
行为,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改善学生的情感结构,甚至
让一些学生从不同程度上摆脱烦恼和痛苦,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3和谐互动,创设健康课堂
和谐、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的学习状态。
创造“健康课堂”教育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爱、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教育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学生各种非智力心理因
素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学生不仅需
要智力的付出,更需要体能的保障,每节体育课教师都应在课前、课中、课后认
真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与学生情感交流,关心和激励学生,
这是教学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信心。
体育教师也要注意自
身的精神状态,努力调整自己的良好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4协调合作,实施心育渗透
充分利用体育课组织队形练习的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渗透。
在户外体育教学课中,安排适度的时间,设计队列训练,并给予及时评价。
如在队形练习时,学生会体会到个人服从集体,顾全大局,集体协调配合,才能
使整个队伍整齐完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大局意识。
还可以提高
学生的专注度,有效促进观察力和注意力形成。
通过不同队形的训练可以调控学
生的情绪,使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交往、合作与竞争等意识。
2.5开展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构成,开展游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
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类的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趣性,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态。
所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游戏活动需要根据学生
的心理特点、教学目标等开展设计,这样学生的体力、智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
锻炼,特别是一些学生自信心不足,而让他们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可以让他们的自
信心得到培养。
且在体育游戏活动时还需要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可有效提升学生
成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升学生集体竞争意识。
如接力比赛时可开展
有效的分组,为小组获取成功,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都会努力,并发挥自己技能,让学生能取得好成绩。
可见,小组比赛可以让学生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并且还可
以端正学生不良个性和品质,所以游戏活动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
有利。
2.6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中学体育教师往往具有传统的教学思维,新时代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率。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专业性的培训以及出席各种教研活动,不断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有效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结语:总之,心理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多元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当前社会发展要求未来的人才除具有知识外,还要求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生龙.加强高中体育教学,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7(5).
[2]李士超.高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协同渗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