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小抄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
答: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水平:即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以及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上三个水平的研究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对于阐明生物体功能活动的规律都是不可缺少的。

2.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机体对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短暂、范围精确、灵敏性高;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广泛、调节精度差;自身调节的特点是局限性较大、灵敏性和稳定性较差。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简答题
1.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

答: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转运速度快;②具有离子选择性;③具有门控特性。

2.何为静息电位?试述其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是指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较大,加上莫内外存在K+浓度差,因此K+顺浓度梯度跨膜外移;同时膜内有机负离子不能通过细胞膜,使得膜两侧出现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K+外流形成的电位差会阻止带正电荷的K+继续外流,当K+顺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和阻止其外出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的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

3.何为动作电位?有何特点?
答: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出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扩布的电位波动,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特点:①产生“全或无”式;②传导是不衰减的;③连续刺激不融合。

4.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后,兴奋性会出现哪些规律性的变化?
答:在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无论给予多大刺激也不能使它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处于绝对不应期的组织,阈值无限大,兴奋性为零。

绝对不应期之后是相对不应期,这是,组织兴奋性从无到有逐渐向正常恢复,但兴奋性比正常时要低,只有受到阈上刺激后方可发生兴奋。

相对不应期之后,有的组织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的轻微变化。

首先出现兴奋性的轻度增高,此期称为超长期;随后又出现兴奋性的轻度减低,此期称为低常期。

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有何特点?
答:①单向传递性:即兴奋只能由接头前膜传向接头后膜,而不能反传;②时间延搁:因为兴奋经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的过程属于电-化学-电过程,涉及环节较多,特别是化学性神经递质从接头前膜的释放和经突触间隙的扩散耗时较长;③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的离子成分、pH、药物等,容易影响神经-骨骼肌接头的传递。

6.前负荷是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的?
答:前负荷是肌肉在收缩前就具有的负荷,初长度即肌肉在收缩前具有的长度。

前负荷决定初长度,而初长度决定粗肌丝的重叠程度及参与收缩的横桥数目。

能使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重叠状态的前负荷及其对应的初长度分别称为最适前负荷和最适初长度,这种状态肌肉收缩时每一横桥附近都有起作用的洗、细肌丝存在,所以能出现最有效的收缩。

在最适前负荷之前,肌肉收缩强度随前负荷增加而增加;超过最适前负荷的负荷使细肌丝由粗肌丝之间拉出,收缩强度降低。

论述题
1.对于离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答:需要消耗能量的物质转运方式是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又可按照膜蛋白在转运物质时是否直接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模蛋白化学本质是ATP酶,可将细胞内的ATP水解为ADP,并利用高能
磷酸建打开后释放的能量完成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
膜转运。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
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驱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
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

第三章血液
简答题:
1.血浆渗透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答:血浆渗透压可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种。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晶体溶质(主要是NaCl)形
成的。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胶体溶质(主要是
血红白蛋白)形成的。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
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
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保持血容量。

2.比较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答:①始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由胶原纤维等激活因
子XII,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产生因子III启动;②参
与反应步骤不同:内源性凝血步骤较多,外源性凝血步
骤较少;③产生凝血速度不同:内源性凝血速度较慢,
外源性凝血速度较快;④发生条件不同:内源性凝血发
生于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外源性凝血发生于组织损
伤。

3.试述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①运输功能:运输O2、CO2、营养物质、激素及代
谢产物等;②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液中白细胞能防御细
菌、病毒等对机体的侵害,血液可通过凝血机制阻止出
血,对机体具有保护意义;③血液具有调节功能,血液
中存在的多组缓冲物质,可调节酸碱平衡,血液还参与
体温的调节,在维持机体内坏境稳态中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答:①止血功能:血管损伤出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
同时发生血小板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以堵
塞血管的破口;最后在血小板的参与下凝血过程迅速进
行,形成血凝块。

②凝血功能:当黏着和凝集的血小板
暴露出来单位膜上的磷脂表面时,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
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

③维持血管
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补内
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另一方面血小板可融合入血管
内皮细胞。

第四章血液循环
简答题
1.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收缩有何特点?
答:①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心肌
细胞的肌浆网终末池不发达,储存的Ca2+比骨骼肌少,
而且肌浆网终末池Ca2+的释放必须依赖细胞外内流的
Ca2+。

因此,兴奋-收缩耦联所需的Ca2+除从终末池释
放外,还需由细胞外液的Ca2+通过肌膜和横管膜内流。

②同步收缩: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连接,闰盘电阻很低,
兴奋可通过闰盘从一个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

因此,整
个心房或心室可以看成是一个机能上相互联系的合胞
体。

③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细胞兴奋时有效
不应期很长,相当于收缩活动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
而只有到舒张早期之后,才又可能受到强刺激时发出新
的兴奋和收缩;此特性保证心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而始终是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相交替的活动。

2.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答:心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①有效
不应期:心室发生兴奋后,从动作电位0期去极开始到
3期复极至—60mV这段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
能使膜发生动作电位,兴奋性为零。

②相对不应期:从
膜电位—60mV到复极至—80mV的期间内,高于正常
阈值的强刺激可使膜产生动作电位,其动作电位0期去
极的速度与幅度均小于正常,动作电位的时程短,不应
期短。

③超常期:膜电位从—80mV复极至—90mV这
段时间,由于膜电位较完全复极时更接近阈电位,引起
兴奋所需刺激阈值较正常小,故兴奋性高于正常。

产生
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与幅度仍较正常小。

3.简述心脏射血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

答: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博功,可以用每博
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

用做功量来评
价心脏泵血功能,其意义在于心脏收缩不仅仅是排出一
定量的血液,而且这部分血液具有很高的压强及较快的
流速。

在动脉压强增高的情况下,心脏要射出与原先同
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加强收缩。

如果此时心脏的做功量是
想平行的,其中心输出量的变动不如心室射血期压力和
动脉压的变动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大。

这就是说,心肌
收缩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血压。

由此可以看出,作
为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脏做功量要比单纯的输
出量更为全面。

在需要对动脉不相等的每个人,以及同
一个人动脉压发生变动前后的心脏泵血功能进行分析
比较时,情况更是如此。

此外。

心力贮备的大小也能反
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
4.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
增多,收缩压升高。

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
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
明显而脉压加大。

②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
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
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
脉压减小。

③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
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
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
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
高,脉压减小。

外周阻力主要与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粘度
有关。

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
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

当大动
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
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
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
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
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

5.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答:凡是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及静脉阻力的罂
粟,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具体有①体循环平均充盈
压升高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②心肌收缩力增强时,
心室抽吸作用增强,静脉回心血量增多;③体位改变,
平卧位到立位是回心血量减少;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有
利于静脉血液回心⑤呼吸运动影响胸膜腔负压,吸气时
有利于静脉血液回心。

6.微循环的前阻力和后阻力血管都包括哪些?各有何
作用?
答:前阻力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
约肌。

他们控制着组织血液的灌流量。

舒张时灌流量增
加,收缩时灌流量减少。

后阻力血管是微静脉,控制流
出量,舒张时流出量增多,收缩时流出量减少。

7.分别写出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各类神经末梢释放什么
递质?各有何作用?
答: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而支
配血管的神经主要有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交感神经末梢
释放去甲状腺激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是心
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

心迷走神经
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使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

交感缩血
管神经末梢释放去甲状腺激素,与血管α受体结合使血
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大。

8.简述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反射弧
组成。

答:①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膜下
的神经末梢,对血管壁的搏动性机械牵张刺激是是压力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②传入神经: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
为主动脉神经,他汇入迷走神经进入延髓。

③反射中枢:
传入神经进入延髓后,首先终止于孤束核,换元后,一
方面投射到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另一方面投射到脊髓
交感节前神经元,或通过中间神经元投射到延髓交感神
经元。

④传出神经:为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及交感
缩血管神经。

⑤效应器:为心脏和血管。

9.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状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

答:(1)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
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兴奋心
脏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
增多。

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
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β2受体,使血管舒张。

作用于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

肾上
腺素对血管既有收缩,又有舒张血管作用,总外周阻力
变化不明显。

加大剂量时,对外周血管的收缩作用加大,
外周阻力才增加。

(2)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
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
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
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
升高引发压力感受性反射所致。

10.简述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答:肺循环生理特点:①血流阻力小,血压较低。

肺动
脉压仅为主动脉压的肺血容量变动范围大,且随
呼吸过程发生周期性变化;②肺毛细血管压低于血浆胶
体渗透压,无组织液生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第五章呼吸
简答题
1.简述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四个环节。

答:呼吸时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吸过程包括四个相互衔接又同步进行的环节。

①肺通气:
.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②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和肺换气又合称为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为内呼吸。

2、简述肺换气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

答:肺换气指的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的过程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②通气/血流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是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这是肺部气体交换理想的状态。

当此值增大或减小时都将影响气体交换。

3.简述胸膜腔内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出回缩倾向,胸膜腔内压因而也经常为负压。

胸膜腔负压的维持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首先它可保证肺泡呈扩张状态,以便顺利地进行肺通气和肺换气。

其次是作用于胸膜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简述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分别是什么。

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

肺内压的变化建立的肺泡与外界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肺通气的阻力可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5.简述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答: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①O2的运输: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Hb发生可逆性结合生成HbO2;②CO2的运输:有两种运输形式分别是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简答题
1.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答:①自动节律性收缩:消化管平滑肌能够自动节律的收缩,但收缩很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②富有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能够适应实际的需要而做出很大的伸展;③兴奋性较低;④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⑤对某些理化刺激的敏感性:对点刺激不敏感,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2.简述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生理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3.试述胃排空的控制机制。

答:(1)胃排空的动力: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即胃运动加强促进胃排空。

(2)胃内的食糜促进胃排空:胃内食糜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的运动,提高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促进胃排空。

扩张刺激和食物的化学成分也可引起胃窦粘膜中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加强胃的运动,促进胃排空。

(3)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十二指肠内食糜中的酸、脂舫、高渗及扩张刺激,可兴奋十二指肠壁上的相应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

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其传出冲动可通过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和交感神经等凡条途径传到胃。

肠--胃反射对酸的刺激特别敏感,当十二指肠内pH降到3.5—4.0时,反射性抑制幽门泵的活动,从而抑制胃排空,阻止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另一方面,食糜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等胃肠激素,它们经血液循环到达胃后,也可以抑制胃的运动,减缓胃排空。

4.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1)小肠长度长,黏膜具有环状褶皱,并拥有打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2)食物在小肠內已被消化成是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3)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4)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进食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简答题
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答:人体生理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在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50%以上直接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约50%能量储存于ATP以供生理活动所需。

在生理活动中ATP所释放出的能量,除做功外,最终也转变成热能。

体内能量一旦转变成热能后,除维持体温外,剩余的热量均散发到体外。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
为显著。

(2)环境温度:人体在安静时,在20~30℃对
额环境中能量代谢比较稳定。

(3)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在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
显著(4)精神活动:精神紧张状态时,机体的耗氧量与
产热量显著增加。

3.何谓基础代谢率?测定基础代谢率应注意哪些条
件?
答: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
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称基础代
谢率(BMR)。

由于睡眠时的能量代谢率更低,因此基础
代谢率不是机体最低水平的代谢率。

测定BMR时必须控制以下条件:①清晨未进餐测;②
测前不做费力活动,安静平卧半小时以上;③室温控制
在20~22℃。

4.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根据
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低热患者的体温?
答:散热方式:①辐射散热:散热量与皮肤温度和气温
的温度差以及有效辐射面积有关;②传导散热:散热量
与物体的导热有关;③对流散热:受风速影响;④蒸发
散热:有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方式,是气温等于或高于
皮温时的惟一散热途径;⑤其他:随呼吸、尿、粪等排
泄物以及加温吸入气等。

降温措施:①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②通风、减
衣着:增加对流散热;③乙醇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论述题
1.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

答:正常情况下,调定点稳定在一定水平(37℃)。


体温升高时,温度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向调节中枢
传递信息,同时脑血流温度升高,热敏神经元放点频率
增加,通过相应的神经联系,一方面抑制下丘脑交感中
枢的活动,使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皮肤血管扩张,皮
肤温度升高,从而增加体热的散失;另一方面促进汗腺
分泌,来蒸发散热;这些都有利于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当体温降低时,冷感受器兴奋,同时中枢脑血流温度降
低,此时机体启动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机制来增加体热,
以保持体温恒定。

减少散热是通过抑制汗腺分泌和使全
身血管收缩来实现的。

增加产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①
寒战;②交感神经兴奋;③甲状腺激素分泌使细胞代谢
增强,引起产热效应。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简答题
1.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在有效
滤过压的作用下,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
他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超滤液);②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
其中的水和绝大部分溶质又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
收回血液的过程;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某些物
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

2.简述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可能原因。

答: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致部分大分
子的血浆蛋白不能受阻而滤过;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
各层所覆盖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电学屏障作用降低,
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3.何为肾小管重吸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
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流的过程。

影响因素:小
管液中的溶质的浓度、球-管平衡、抗利尿激素和醛固
酮。

论述题
1.下列情况时尿量分别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1)大量出汗:减少。

原因:①汗液是低渗性液体,
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
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
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增
加,尿量减少。

②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对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
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2O的重
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大量饮水:血浆晶体渗透压
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抗利尿激素释
放减少,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于是尿
量增多。

(3)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增多。

输入大量
盐水后血容量增加,一方面由于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
透压下降,导致有效滤过压增大,滤过率增加;另一方
面是血容量增加,容量感受器兴奋,反射性抑制抗利尿
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使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的通透
性降低,重吸收减少,故尿量增多。

(4)静脉注射50%
的葡萄糖溶液100ml后:增多。

因为大量注入高浓度
葡萄糖后,血糖浓度远远超过肾糖阈,不能被重吸收的
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阻碍水分的重吸收,
使尿量增多。

2.分析大量失血时尿量的变化及其机制。

答:减少。

原因:①由于大量失血,循环血量减少,动
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
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使尿量减少。

②由于大
量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
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的速率和有效滤过压下降
的速率均加快,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使尿量减少。

③由
于大量失血,循环血量减少,对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
两者均可使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促进抗利尿
激素的释放,使水重吸收增加。

④醛固酮分泌增加。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简答题
1.突触后抑制可分为哪几类?生理意义?
答: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前者的意
义:使不同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后者:是一种
负反馈抑制,使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或是同一
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

2.简述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的概念、特点及
功能。

答:①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
射到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投射纤维主要终于于皮质的第四层,功能是引起特定感
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②非特异性投射系
统:是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神
经通路。

特点是经多次换元,弥散性投射,与大脑皮质
无点对点的关系,冲动无特异性,功能为维持和改变大
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3.简述下丘脑的主要功能。

答:①摄食行为调节: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
内侧核存在饱中枢。

②水平衡调节:下丘脑外侧区存在
控制摄水的中枢;视上核、室旁核内的神经合成分泌抗
利尿激素;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

③体温调节:下
丘脑存在大量温度敏感神经元,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

④情绪反应的调节:如下丘脑内的“防御反应区”与恐
惧和发怒有关;⑤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促
垂体区的神经细胞可合成多种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内
的感受细胞感受血中激素浓度变化,反馈调节下丘脑调
节肽的分泌;⑥生物节律控制:视交叉上核是日周期节
律的控制中心;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使体内日周期节
律和外环境昼夜节律实现同步化。

4.何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了什么?
答: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一下的脊髓会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
为脊休克。

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可以独立完
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是最基本的躯体运动中枢;但
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活动受到高位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5.简述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类型。

答: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
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类型: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快速牵拉肌腱时
发生的牵张反射称为腱反射。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
的牵张反射称为肌紧张。

6.何为去大脑僵直,其产生机制?
答: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
力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头尾昂起,
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是因为切
断了大脑皮质、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
造成易化区和抑制区之间的活动失衡,抑制区活动明显
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占优势的结果。

7.小脑对躯体运动有哪些调节功能。

答:前庭小脑主要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脊髓
小脑则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
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

此外,脊髓小脑还有调节肌紧
张的功能。

小脑前叶蚓部起抑制肌紧张作用,而小脑前
叶两侧部和半球中间部则起易化肌紧张作用。

皮质小脑
在精巧运动学习中,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辑。

论述题
1.突触传递的分类及过程。

答:分为化学性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①化学性突触
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
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
内流,进入前膜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递质经出胞
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
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
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
厚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②电突触传递的过程:其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接触紧密,两层膜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