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纤维艺术教学课程改革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纤维艺术教学课程改革探索
前言
纤维艺术因其对材料、表现手法、艺术领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承古博今。

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市场洞察力、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大手段。

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尤为迅猛,近百所高校紧追时代潮流开创纤维艺术专业,有教学就会有教学问题。

我国针对纤维艺术课程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和探索,国内各高校的纤维艺术创新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纤维艺术课程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了解并分析学者对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此为研究目的,笔者综述纤维艺术教育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便本研究为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研究背景及现状
中国纤维艺术在万曼、袁运甫、林乐成等纤维艺术家们的带领下迅速发展。

以林乐成教授为带头人发起的“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更是直接将中国推向国际纤维艺术中心舞台。

在林乐成教授的带领下,一百多所高校纷纷开设纤维艺术专业或课程。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过20多年,除了以清华美院代表的几所高校设置了独立的纤维艺术系和纤维艺术专业以外,大部分高校的纤维艺术课程偏向于设计方向,融合其中,并未独立,从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纤维艺术与其他学科极高的包容性与共生性。

2教学存在的问题
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化教育日趋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等学校的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1]。

先继承再发扬,是中国学习传承的一贯思维,就像中国武术一般,要想发挥出中国武术强大实力,就得先学会扎马步。

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纤维艺术课程都是习惯性地先从学习理论、技艺开始。

笔者注意到,从2007年郑怡艳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纤维材料表达的创新能力。

然而到了2020年有关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章中提出的课程问题依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一直困扰着纤维艺术教师。

笔者结合各文献总结得出缺乏创新有几方面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课时数不够,无法在短课时内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会影响学生对纤维艺术的看法和创新。

认为纤维艺术是女性艺术,学生进而缺乏学习积极性,通常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只能讲授一到两种比较基础的制作技法,让学生做一些粗浅的尝试[2]。

学生对材料的挖掘与感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创作阶段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流于表面,为了达到成果性评价的要求,久而久之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便变为学习一两种编织技法为主,形成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呈现出重技术轻艺术倾向。

因此课时不够是众多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高校的难题之一。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或思想观念保守。

授课教师个人掌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同时学术交流机会较少,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缺乏时效性,教师专业视野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狭隘,墨守成规。

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找不到课程兴趣点所在,缺少学习积极性,也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三是错误的传统观念,谈到纤维艺术编织技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编织的装饰性,只有观赏作用,实用性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从而萌生出没有学习必要性的想法。

这都是对纤维艺术的理解不够导致的。

3解决方法
针对影响纤维艺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郑怡艳2007年在《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初探》中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模式。

三个阶段承前启后,从理论到创新,每一步骤都围绕着后期的创作展开。

虽没有说明需要多少课时,但提出了纤维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往后2011-2020年发表的有关纤维艺术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关于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有众多,大致分为十四类。

a:重视编织技术,在技术中寻找创新;b:与环境空间相联系,提出命题创作;c:课内外教学相结合;d:组织观摩学习交流,以赛促学;e: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f:工作室,校企合作;g:与其他专业相结合;h: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i:强化师资队伍建设;j:重视技术与文化的积累;k:多赏、多看、多感悟;l:增加课时;m:纠正错误观念;n:鼓励材料运用多样化。

从图1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与实习基地是最热门的一个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原因在于工作室与校企合作都能增加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尤其是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方面有很多益处:一是能弥补学校资源场地不足的缺陷,学校能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与丰富资源培养学生;二是企业能持续提供市场最新动向、市场需求,方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了解最新材料,从中学生可以找到发展趋势,为学生创新创作提供一个方向;三是能结合社会的帮助,增强师资力量,其中白雪姣更是新颖地提出要与纤维材料研发人员保持交流,目的也是时刻了解纤维艺术界创作材料最新动向;四是纠正错误传统观念,在企业中学习理论实践业务,能够直观让学生看到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找到未来就业方向。

纤维艺术是一门非常活跃的艺术,闭门造车难以在纤维艺术前沿留存,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市场动向,增加交流机会,恰巧迎合了这一特点。


次是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

陈鸿伟2019年发表的文章中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引导学生将带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和图腾纹样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解构、重组,融入纤维艺术。

立足于当地民族特色,再进行对外交流,能够让学生有立足点,也有展望处。

另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这一部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理论学习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一种是实践学习时采用的措施。

2013年黄晓蔓提出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看看,交流学习,并组织市场调研,是线下的常规操作。

而到了2019年王锡金为了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将审美与实用达到统一。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契机,调整课内外时间,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观摩学习或重温。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基于工作室提供项目的学习下,学生将会获取到深层次的实践技能。

2020年袁新林的观点比较符合现代潮流的发展,科技的融入是纤维艺术界应敞开怀抱欢迎的一件事情。

利用网上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录播),结合线下面授(解决重难点与共性问题)。

一方面能解决课时短问题,一方面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汲取纤维艺术的知识,感受纤维艺术的魅力。

笔者认为推行网上学习平台,是当今时代解决课时短造成的抑制创新能力问题的最好方法,学习平台录播的形式可以纳入理论模块与技法传授模块,一来可以将上课的时间用来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利用率;二来学习平台上纤维艺术课程的分享,解决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三来可以全面系统地对纤维艺术和纤维材料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个系统的讲解;四来可以保留更多课上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和创作实践;五来对于有兴趣深入学习纤维艺术的学生来说,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而不需要受到课程的限制。

但是笔者查阅过现在比较盛行的大学慕课mooc学习平台、一席平台,以及学生界比较流行的bilibili视频平台,均暂未找到相关
纤维艺术教学课程内容。

很大原因在于纤维艺术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繁杂庞大,录播纤维艺术课程将会是一门大工程。

如若各大高校纤维艺术教师能够合作完成这一宏大项目,相信能够实现林乐成教授提出的让纤维艺术“无门槛”,收获“让人人都能拥有,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的文化体验,改变刻板印象,喜欢上纤维艺术创作。

4结论
纤维艺术作为艺术的长春花,科技时代的到来只会让它绽放得更加辉煌,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加入,对学校的硬件设备要求更高,对升级师资力量的速率要求更快,对并未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来说,这更加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展,联合培养将会是纤维艺术教育的大势所趋。

相信校企合作与线上学习平台的融入,解决了抑制创新能力的问题之后,教师能回归到纤维艺术的创新教学上,将理论与技艺交给平台,与企业共同培养。

如今纤维艺术的归属问题仍旧模糊不清,把它归入哪一个专业,纤维艺术的全面性都会有所删减,纤维艺术的创新也会多有偏颇,寻找的合作企业也会有所不同。

而它自身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得到的创新成果,也是再某一专业领域中作为一种材料附属,纤维艺术能不能从课程变成专业,或者更好地与其他专业领域融合而不至于失去特性,成为专业附属,还需要更多学者的研究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