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龚自珍《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阅读答案
及赏析(2)
赏析
经世致用,原是龚自珍青年时期即深怀的抱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时以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戒教之。
然而时代却无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龚自珍是慨然而愤懑了。
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来自人才选拔的科举制给予他的刺激。
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龚定庵,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个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峻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的龚自珍省悟到时世与人才之间无可调和的冲突。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即以惊人的洞察力敏感到:由于鸦片的输入、白银的外流、吏治腐败、农村凋敝、农民起义人们竭力吹嘘的天朝盛世已一去不复返。
他以犀利的纷纷抨击弊政、倡导改革威信,银车人收到打击、迫害,于1839年辞官返家,沿途写下了有名的《己亥杂诗》。
这首词作于1840年,在时序上与《己亥杂诗》紧接。
他的词与诗一样,宣泄忧国悼世的心情,抒发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的情怀。
郁勃激荡而凄绝灵动,在晚近词坛别树一帜。
这首词以经过人家的废园为题,采取象征寄托的手法,寓情于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起句漠漠春芜春不住,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的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
不正是当时天朝盛世已春去无踪的缩影吗?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帮闲文人,却处处牵制,阻碍着维新改革者的道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那些国事蜩螗浑不管的官僚们偏解粉饰太平,酣歌曼舞;那些藤蔓随风摇摆,偏解作阻碍行人的舞;那蔓草的群魔乱舞,对改革维新者作张牙舞爪之舞。
词人已是悲愤填膺,以纵横驰骋的笔势,怒斥群丑了。
联想到词人辞官离京之前,某权贵使用流言蜚语的阴险手段,对他进行的陷害,真似蒙蒙扑面皆尺絮。
而词人此时的情怀,亦如贺铸《青玉案》词中所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下半片的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与放翁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相同。
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培护,无人欣赏。
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
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
结尾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安慰孤花,亦是强作自解。
这是时代、社会和志士仁人之间的矛盾。
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在词人花开不合阳春暮的深沉喟叹中,我们犹听到他一往情深地吟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听到他激越的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
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
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