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初中地理 陆地和海洋(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
1.(2017·通辽)读下图,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红海会逐渐扩大
B. 地中海会逐渐缩小
C. ①山脉是非洲板块与大西洋板块对挤碰撞形成
D. ②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对挤碰撞形成
【答案】 C
【解析】【分析】A、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因为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正不断发生张裂运动,因此红海的面积应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
故不符合题意;B、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
故不符合题意;C、①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对挤碰撞形成。
故C符合题意;D、②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对挤碰撞形成。
故D不符合题意,选C。
2.读世界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经线、纬线描述正确的是()
A. 圆圈表示纬线
B. 所有经线不等长
C. 指向北极点的直线表示纬线
D.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2)点A的经纬度位置是()
A. 60°N,90°E
B. 60°S,90°W
C. 60°N,90°W
D. 60°S,90°E (3)沿地球自转方向,40°纬线依次穿过()
A. 亚洲欧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B. 欧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亚洲
C. 北美洲太平洋亚洲欧洲大西洋
D. 欧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
(4)下列关于北极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白色荒漠”之称
B. 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C. 海洋环境没有受到污染
D. 资源匮乏,无科考价值
【答案】(1)A
(2)A
(3)D
(4)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圆圈表示纬线,故A正确;所有经线等长,故B错误;图中指向北极点的线表示经线,故C错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故D错误;故选A。
(2)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读图分析可知,点A的经纬度位置是60°N,90°E。
故选A。
(3)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由此可判定,沿地球自转方向,北纬40°依次穿过欧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故选D。
(4)南极地区有白色荒漠之称,故A
错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故B正确;北极地区的海洋环境受到了污染,故C 错误;北极地区资源丰富,有科考价值,故D错误,故选B。
【点评】(1)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但长度不等,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指示东西方向;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所有的经线都等长,指示南北方向。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相加等于180度,但东西经相反。
(2)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3)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是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是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是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4)北极地区是一片浮冰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
气候寒冷,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40~-20℃,暖季也多在8℃以下。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
在我国夏季时适合去北极科考站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
3.下图为“东半球海陆轮廓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三大洲中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a-b-c
B. a-c-b
C. c-a-b
D. c-b-a
(2)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是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C. 东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D.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是以陆地为主【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图中a、b、c三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和非洲,从面积大小看,a表示的亚洲面积最大,其次是c表示的非洲,第三是b表示的欧洲,故选B。
(2)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地球表面“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太平洋是世界
上面积最大的大洋;任何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故选B。
【点评】(1)全球共划分成七个大洲。
它们恰似美丽的七巧板,相互组合,巧妙搭配,共同组建了地球上的陆地。
按其面积大小依次划分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世界大洋水体相互连通,共有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的,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
4.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地中相对最不易发生地震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下列板块中绝大部分位于海洋的是()
A. 非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3)某班级开展“汶川十年,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下列宣传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发生时应争先恐后,逃命要紧
B. 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 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
D. 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
【答案】(1)D
(2)C
(3)C
【解析】【分析】(1)地球是由六大板块构成,在板块与板块之间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而在板块内部则比较稳定,图中①、②、③、④地中相对最不易发生地震的是位于板块内部的④,故选D。
(2)以上四个板块中,绝大部分位于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该板块除一些小岛屿外,其余全部是海洋,故选C。
(3)关于以上知识宣传活动的说法,地震发生时要有秩序地撤离,以免踩蹋;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离开;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地震被困后尽量躲在卫生间有水源的地方,故选C。
【点评】(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
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2)太平洋板块是目前所划分的全球板块之一,主体位于太平洋中,是一个主要由大洋地壳构成的板块。
东界为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与北美板块等相接;西界为马里亚纳深海沟,与菲律宾海板块汇聚。
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仍在继续扩张,并向东西两侧俯冲,形成了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带和地震带之一。
(3)地震时应不要惊慌,要迅速撤到空旷地;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则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或墙角位置,或马上找支撑物躲避,如桌子、床等,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冷静等待救援;在室外,马上蹲下或趴下,避开高大建筑物;高层建筑中的人不能乘电梯,要尽快逃离,应迅速关闭电源、燃气。
5.据英国《卫报》报道,2016年发生的7.8级凯库拉大地震,不仅使新西兰一些地区的地表上升了8米,而且把新西兰的南岛、北岛拉近了5米,研究人员称,南岛向北移的趋势还将持续数年。
读图,回答问题。
(1)新西兰一些地区的地表上升以及南岛和北岛距离拉近,主要是由于()
A. 人类活动
B. 海平面上升
C. 地壳运动
D. 地球自转(2)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板块分别为()
A.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C. 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读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
新西兰一些地区的地表上升以及南岛和北岛距离拉近,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
故答案为:C。
(2)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从图中看出,A是印度洋板
块,B是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故答案为:B。
【点评】(1)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6.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几乎所有的地图在绘制时都需要对真实的地表做一定扭曲。
如图“戴马克松地图”,能有效地控制绘制时产生的扭曲。
结合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面积最大的洲
B. ⑤位于西半球
C. ④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D. ⑥位于
⑤的南侧
(2)以人工运河为界的大洲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⑥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依据大洲轮廓和位置,读图可知,①是亚洲,②是北美洲,③是南美洲,④是南极洲,⑤是非洲,⑥大洋洲。
①是面积最大的洲,故A正确;⑤位于东半球,故B错误;④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故C错误;⑥位于⑤的东南侧,故D错误。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是②北美洲与③南美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①亚洲与⑤非洲的分界线,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ABD不符合题意,C 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任何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北半球和东半球的陆地面积相对更多些。
三分陆七分海,陆地占三成,海洋占七成。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7.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澳大利亚是该洲最大的国家。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有关大洋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跨南、北两个半球
B. 位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
C. 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
D. 新西兰的首都是堪培拉
(2)有关澳大利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
B. 自东向西分为三大地形区
C. 长颈鹿是该国特有的动物
D. 被称为“千岛之国”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A.地跨南、北两个半球;看图可知,大洋洲绝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南,少部分岛屿位于赤道以北,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大洋洲基本大致位于亚洲与南极洲之间,说法不符合题意;
C.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是非洲,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D: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新西兰的首都是惠灵顿,说法不符合题意;
(2)看图可知,澳大利亚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A说法不符合题意;澳大利亚地形自东向西地形分别是山地、平原、高原,B符合题意;澳大利亚物种奇特,典型代表有袋鼠、考拉、鸭嘴兽等,C说法不符合题意;“千岛之国”指的是印度尼西亚,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1)A;(2)B。
【点评】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地广人稀,居民以英裔为主,讲英语。
由于与大陆长期分离,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动物演化缓慢,保存了古老而独特动物如袋鼠、鸸鹋、鸭嘴兽等。
8.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位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处()
A.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由日本所处的位置及板块运动的方向判定,日本多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其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故答案为:C
【点评】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众多小岛组成,主体民族为大和民族,通用日语。
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主要工业区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因此日本的建筑多采用轻质材料,而且日本每年进行防震演习,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同时加强预报研究,尽量提前预测出地震,减小伤亡。
9.能够正确反映图中三位同学演示板块运动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都是相向运动,图中三个同学的演示中,B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板块运动,由于板块边界较多,记忆较难,本题较难,需要学生去总结哪些地方是分离哪些地方是挤压。
10.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回答下面两题。
(1)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其中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2)P大洲位于亚洲西北部,该大洲是()
A.非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亚洲气候的特点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2)根据图示:P大洲位于亚洲的西北部,与亚洲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和里海为界,所以P大洲为欧洲。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1)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东亚东部和南部是湿润的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和南亚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亚洲位于北半球以及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11.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
A. 麦哲伦
B. 魏格纳
C. 哥伦布
D. 牛顿【答案】 B
【解析】【分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B符合题意。
【点评】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2.(郴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关两国就会变成近邻。
造成中美两国不断靠近的原因是()
A. 流水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B. 大气运动的结果
C. 板块运动的结果
D. 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
块拼合而成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对,发生碰撞挤压。
所以根据板块移动的观点,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美国与中国可能会成为陆上邻国。
故选:C。
13.(临沂)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图5)”,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B. 喜马拉雅山脉会不断增高
C. 地中海面积会不断增大
D. 澳大利亚大陆很少发生地震
【答案】 C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组成地表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喜马拉雅山脉会不断增高,地中海面积会不断缩小,澳大利亚大陆很少发生地震,故本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的变迁。
14.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全球分布有500多座活火山,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地处()
A. 板块内部
B. 大陆内部
C. 板块交界处
D. 大陆交界处【答案】C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C。
【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15.地球表面上,海洋占()
A. 71%
B. 29%
C. 50%
D. 90%
【答案】A
【解析】【分析】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被海洋覆盖,占了71%的海洋,而剩下29%为陆地,所以有“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说法,任何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和北半球。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
16.读下列两幅地图,判断关于地球海陆分布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C. 海洋大多分布在北半球
D. 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特点的说法,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西半球和南半球,南极周围是陆地.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为7:3,大陆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和北半球,无论怎样平均划分两个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7.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计划2020年完全建成,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下图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概况,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左图为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服务范围,右图为2012年北斗二号服务范围,在2020年将建成全球范围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由图可知()
A. 北斗一号系统服务范围为5°N~55°N,70°W~140°W
B. 北斗二号系统服务范围为55°S~55°N,55°E~180°
C. 目前北斗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太平洋和大西洋
D. 目前西半球区域暂时暂时无法接收北斗系统服务
(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组网而成,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其运行周期约为()
A. 1年
B. 1月
C. 1天
D. 1小时(3)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用于()
①人口普查②应急搜救③土地利用监测④海产品加工⑤汽车定位导航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②
③④⑤
【答案】(1)B
(2)C
(3)C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北斗一号系统服务范围为5°N~55°N,70°E~140°E;北斗二号系统服务范围为55°S~55°N,55°E~180°;目前北斗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太平洋和印度洋;目前西半球区域有一部分能接收北斗系统服务,故选B。
(2)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其运行周期约为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故选C。
(3)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用于应急搜救、土地利用监测和汽车定位导航,对于人口普查和海产品加工无法运用,故选C。
【点评】(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在侧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一般是在地轴北端或沿赤道用一个自左向右的箭头表示。
(3)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
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8.发生地震时,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如果在家中(楼房),要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
②如果在教室,应迅速跑出教学楼,如果不能迅速跑出,就躲在课桌下、抓紧桌脚,用书包护住头部,待主震过后,迅速跑出教学楼
③如果在操场或室外,马上回到教室去
④如果在野外,要赶紧往山上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或家中(楼房),当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待主震过后,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山地、高大的建筑物;地震时,易发生山体滑坡,不能往山上跑。
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逃生法则:
1.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19.读下图“人造地球卫星从太空获取的地球影像”,完成下题。
该影像能表现()
①海洋水体的不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