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映珍
来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03期
摘要:本文运用双组实验前后对照的方式,探讨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的动静态及专项核心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2周振动训练后,俯桥测试指标对照组男性比实验前显著提高,p
关键词:振动力量训练;技巧啦啦操;核心稳定性;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6)03—0074—06
技巧啦啦操是一项集高、难、美为一体的、观赏性极强的时尚项目,主要表现为尖子、中间人和底座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托举、人塔、空翻、抛接,以及过渡、连接等高难度动作。
在执行动作时,尖子、中间人和底座的核心稳定性决定了动作完成的质量,共涉及到个体、局部及整体三个层次的核心稳定,可见核心稳定对技巧啦啦操项目的重要性。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振动力量刺激的训练方法,探寻其是否能提高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为技巧啦啦操运动训练提供实践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43名啦啦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研究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
受试者基本情况详见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高、体重、训练年限等指标无明显差异。
实验期间,运动员身体均无不健康现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等途径,查阅振动力量训练、技巧啦啦操核心稳定性等相关书籍、论文,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2.2实验法
(1)实验仪器的选择。
该实验选择Power Plate振动训练仪(美国),负重沙袋背心(可调整重量),平衡盘(经过改装的平衡盘,接通电源可使平衡盘发生不同方向的旋转,速度变化不均)、杠铃、哑铃(国产)为主要仪器。
(2)实验方案设计。
①实验指标的选取。
选取仰卧躺桥、单平衡盘指标、双平衡盘指标、站姿控尖子、双底座托尖子作为评价运动员静态核心稳定性、动态核心稳定性及专项核心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②实验时间的确定。
训练周期为12周,4次/周,90min/次,包括热身。
③实验内容的安排。
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振动力量刺激。
训练内容为站立推杠铃,俯卧撑,分腿支撑,负重深蹲,负重半蹲,站立推哑铃,直角支撑,匀速俯身抓举杠铃等,采用>70%*1RM负荷。
振动刺激选择20~30Hz频率,振幅为3~7mm,加速度为2g。
④测试方法及标准。
仰卧躺桥:人躯干为桥体,两端为桥墩作为支撑点,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仰卧时身体要直、挺髋。
测试流程:1)以脚尖和肘部作为支点,将身体撑起,保持60s;2)抬起右臂,保持15s;3)收回右臂,抬起左臂,保持15s;4)收回左臂,抬起右腿,保持15s;5)收回右腿,抬起左腿,保持15s;6)抬起左腿和右臂,保持15s;7)收回左腿和右臂,抬起右腿和左臂,保持15s;8)回到初始姿势,保持30s。
仰卧躺桥:男:优秀(>5min)、良好(4~5 min)、一般(3~4 min)、较差(2~3 min)、很差(3 min)、良好(2~3 min)、一般(1~2 min)、较差(45s~1min)、很差(
单平衡盘指标:准备动作为受试者并腿站立单平衡盘,双手举球。
稳定后,需要做呼气下蹲,吸气蹲起动作,在做动作的同时,开动平衡盘,要求受试者上下保持重心垂直,尽量控制扭动或晃动。
男:优秀(>100s)、良好(70~100s)、一般(40~70s)、较差(20~40s)、很差(80s)、良好(60~80s)、一般(30~60s)、较差(10~30s)、很差(60s)、良好(40~60s)、一般(25~40s)、较差(10~25s)、很差(45s)、良好(35—45s)、一般(25~35s)、较差(10~25s)、很差(
站姿控尖子:垂直站立,双手张开,底座双手掌心对准尖子足弓部,并用力抓紧,成高位托举姿势,测试时要求有保护措施。
男:优秀(>90s)、良好(60~90s)、一般(40-60s)、较差(20~40s)、很差(120s)、良好(90~120s)、一般(60~90s)、较差(30~60s)、很差(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测试的数据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Graphpad Prism5软件作图,采用组内实验前后比较,组间实验后比较,显著水平p
2研究结果
2.1静态核心稳定性评价——俯桥测试结果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俯桥测试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男性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男、女均显著提高(p
2.2动态核心稳定性评价——平衡盘测试结果
动态核心稳定评价测试结果见表3、4和图2、3。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单平衡盘和双平衡盘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有轻微提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单平衡盘男女(p
2.3专项核心稳定测试结果
专项核心稳定测试选择站姿控尖子和双底座托尖子,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较实验前均显著提高,对照组站姿控尖子提高了
8.15±3.65s(p
3分析与讨论
3.1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静态核心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在本实验中,振动刺激选取20~30Hz频率,振幅为3~7mm,加速度为2g。
12周后,俯桥测试指标显示,对照组男性比实验前显著提高,p
3.2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动态核心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单平衡盘和双平衡盘是用来反映人体动态情况下的平衡调节能力,实验中,实验组两项指标在12周振动刺激后均显著提高,单平衡盘男女分别提高8.09±4.21s和9.96±3.74s,双平衡盘男女提高10.99±3.42s和9.78±2.54s,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两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单平衡盘男女提高幅度在10%~15%之间,而双平衡盘成绩在24%左右,可见,双平衡盘提高效果要好于单平衡盘。
振动力量训练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平衡和姿态控制能力,通过振动训练,身体机能得到提高,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通过表面肌电测量发现,振动刺激可促使更多的肌纤维募集,并且多维组合振动刺激改善了肌肉内协调和肌肉间的协调。
振动训练是在人体原有神经肌肉通路的基础上,额外施加干扰刺激,作用于通路的相应环节,人为的改变本体感受器的兴奋阈,从而促使人体对此刺激作出调整。
人体的动静态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控制重心的调节能力,是对肌肉和关节调控的精细化能力。
通过振动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控制的反馈能力,尤其是对位于躯干和骨盆深层肌肉兴奋与抑制的调节。
通过振动力量训练,动态核心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3.3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专项核心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在本研究中,选取了具有专项特点的站姿控尖子和双底座托尖子两项指标来评价振动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动态核心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站姿控尖子和双底座托尖子均显著高于实验前,但实验组的效果更加显著。
实验组站姿控尖子提高了20.21%,双底座托尖子提高了35.32%,可见双底座托尖子的振动效果要好于站姿控尖子成绩。
技巧啦啦操动作变化频繁,需要多人参与配合完成,尤其是一些托举、抛接及金字塔等高难度动作,因
此,对参与人员的用力方向、角度极为严格。
技巧啦啦操核心稳定包括不同层次的稳定,不仅涉及到个体的稳定,还涉及到两人或多人的稳定,此外底座、中间及尖子相互间的稳定至关重要。
解剖原理分析认为,振动力量训练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与舒张维持躯干和骨盆在的正常解剖学位置,使产生的力顺利、高效地传递到四肢远端,各位置的运动员可通过连接点来感知力的大小和方向,及时增加或减小发力,通过自身核心稳定以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生理原理分析认为,首先,振动刺激对神经支配肌肉的通路起到了干扰作用,促使神经支配肌肉出现“增强”或“抵消”的现象,因此,需要人体在振动刺激下精确调整神经的支配能力,以适应额外的振动刺激。
其次,振动刺激改变了所刺激部位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的兴奋阈,尤其是高尔基腱器官,其兴奋能提高伸肌的活性,在主动肌收缩的同时,可使对抗肌放松,从而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维持其核心稳定。
站姿控尖子和双底座托控尖子,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核心平衡能力,尤其是双底座托尖子,需要运动员相互间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尖子的稳定,在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过程中,神经系统对肌肉动员的速度及精确的支配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振动力量训练,专项核心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4结论
(1)技巧啦啦操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主要包括静态核心稳定性、动态核心稳定性与专项核心稳定性三个方面。
(2)俯桥、单平衡盘和双平衡盘、站姿控尖子和双底座托尖子是测试静态核心稳定性、动态核心稳定性与专项核心稳定性的有效指标。
(3)通过振动力量训练,实验组俯桥、单平衡盘和双平衡盘、站姿控尖子和双底座托尖子测试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4)振动力量训练不仅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静态和动态基础核心稳定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对专项核心稳定也具有显著提高。
在运动实践中,可采用振动力量训练来提高技巧啦啦操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