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视角下山东龙山两城镇遗址的中心聚落地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学研究
科技考古视角下—东龙—两城镇遗址的中心聚落地位
黄影风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科技考古以技术经济手段推动社会复杂化和早期文明国家起源研究,在考古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学术背景下,根据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的科技考古资料,研究该遗址的地理选址、农业生产、陶器和玉器产地来源等,可以发现优越地理条件支撑下形成的发达农业、手工业生产和交换中心、地区性交通中心对取得两城地区的聚落中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两城镇遗址古环境复原植硅体分析化学元素分析
对于中国早期文明的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界孜孜追求的重大学术任务之一。

1930年一1931年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让众多考古学家意识到“构成中国最早历史期文化的一个最紧要的成分,显然是在东方—
—春秋战国期的齐鲁国境—
—发展的”,为中国史前考古学家指示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即以城子崖的发掘收获为基点,探索中国早期文明1936年由梁思永和刘曜主持发掘的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
遗存、期和大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再一次证实道路的[1]o,东日照地区的考古发掘到国考古学界的重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大方先进技术和方法
的,日照两的考古发掘学研究的方法,探、分叫化学分、遗分&3'、分[4],发大
考古遗!
文考古中的古环境重建、植物遗存分析、产源分析、区域系统调查等方法分析两遗址内的
遗存、器和玉器,探究两遗址是成为两中心的!
一、两城镇遗址研究概况
两城遗址于东日照东两城方上一个、12m—17m的,主分
6m—17m,日照市20,东80,东距黄海约6,两城绕在遗址的东、两面。

值得一提的是,两城遗址东侧有一串的水塘,据村民讲述,能是古道“湖”叫
根据多次面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得知,两城镇遗址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4米,包含文化、周和汉期的文化遗。

其中,文化期(4600—4000aB.P.)的文化地层堆积达2米,共发现遗址内、中、外三重壕沟及、北、南三个出入口,40余座房址、400多个灰坑、130余件石器和大文化器冋,为研究鲁东
期的文化面貌及其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靠的实遗存!
二、龙山时代两城镇遗址的经济中心地位
(一)发达的多样化农业生产
1.优越的适宜
(1)古气候复原
一般情况下,埋藏于中的木材易腐烂,不易保!但经过钻探发现,两城镇遗址存留一的木材和木炭样品,多为浸水木材忆且多达一百块的古木炭不存在自然炭化象,联周边灶的大量发以推测卩',这些古木炭是经炊煮、取暖、器等不的,留,保况叫
选取其中21块木材和3块木炭样品进行木材鉴研究:木材的构造特征通常有构造和显微构造两类,由于木材经浸和不,遗址的木材失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在木炭的特
明显。

,木材鉴主要样品的、径、分、,在Zeis显微镜下,记录木材特征,鉴。

苗显示,其中有20块木材和1块木炭于、1块木材于辽东植木、1块木炭于、1块木炭于&9'。

国学家Santa著有,“的木炭:反映当的,但样有多的不易以木炭的”,,两城遗址有多的。

史前民周能达到的的为和房材,木材和古木炭的
能复原周的。

前,以
以,两城遗址鉴的有、、、、和子。

其中,最的主要分布在500米以的,多分于,带,由,期两城一的
于的东、中,气候于的冏,水条件优越。

(2)条件——坡度分
的重要然之一是,即越
2021年第11期(总第893期)丈敖冬‘科
小,越适宜发展种植业。

惠夕平利用地理系统软件和两城镇遗址五千米半径范围内的数字高程数据分析该遗址的坡度,根据坡度情况的不同将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分为平坡、缓坡、中坡、陡坡、急坡五种类型,坡度值越小,地形越平坦。

研究结果表明,两城镇遗址平坡地位于两城镇南部和东南部的冲积平原上,面积占全地形的64.1%;缓坡地占34.3%;中坡地占1.5%&陡坡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两城镇地区面积分的平坦地,适宜发展业种植叫
(3)类型及其占比分析
年对土壤的研究在科技考古学界中引起广泛关注。

土壤与不同时期业展系,对研究可以古代遗址的形程和类为的$据1984年的,两城镇区域内的类型、冲积、麻砂质中性粗骨土、白浆化棕壤、和麻砂
棕壤,分别占比55.6%、13.5%、8.6%、18.8%、2.7%、0.8%。

在这6+类型中,中不适宜业种植,类型、,业的
[9]$可,两城镇遗址可耕地面积,件越。

(4)原
业生产离不开充足的水源$根据于海广学者的研究,
期两城镇遗址在域的高地上,域$惠夕平学结合该遗址的地形地貌、和
情况,研究两城镇遗址东南部于低洼地带[9(,适宜种植$
由以上分析可知,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拥有海洋性特点的北亚热气候,地形平坦,类型多样适宜业生产,临近的河流为该遗址内灌溉业的发展提供件,这些利因素无不体现了该遗址发展农业的先天适宜$
2.发达的“粟辅”业
多年的业考古研究表明,在全新世大暖期背景下,在黄河和淮河之间,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粟混作的原始农业区。

岱地区遗址的业种植模式为“粟次”,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却之相反。

现生植物的植硅体形态特征鉴样品中植硅体植物种的重要参考标准$1999年,中美联考古队用全面采样的方法,对两城镇遗址的层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植硅体样品,并植硅体形态鉴别和统计。

对先品种的植硅体形态特征,该样品的植硅体基本组
为扇形、哑铃形、双峰形、组的方形和长方形、方形、长方形、平滑棒形、蕨类植硅体、未定型等,中70%为i 植硅体组$
多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证实,区分粳稻和釉稻的标准之一扇型植硅体的形系数,比值于1的为~,小于1的为粳$将两城镇遗址件的扇型植硅体在下400,植硅体部分的长度平值为16.7,部分的高度平值为13.7,形系数平值为0.83666[2(,现培粳品种阿,表明此遗址内的稻作农业已十分发达$
两城镇遗址的业并非单一农作物种植,在2009年凯利•克福等的作中发现的粟和小遗$中,小麦的十分小,可能为
雨、的小小品种叫
期岱地区稻作农业发展的鼎盛阶段[121$这一时期,之而来的对物的$结分析可,两城镇先一方面分利用该遗址区域内的地理,“用以流灌溉”'9(,极
地灌溉业的发展$一方面种植、
的小,一证该遗址内部物的多样和,为长提供实的物$
(二)手工业制&矿料来源研究
1.原研究
作和和两,由此,考
的可以根据原的分、物、陶
对,利用科技分析和址的学素$
小等对两城镇遗址围现和的
,并采集中样学分分析$研究,两城镇遗址内地,分遗址部的“”、南部的“”和两城五村的'13($对的学分研究果,发现学分
化硅'14(,上地分一致,因此,两城镇的遗址本内部$
研究的和料的发现,两城镇遗址的孱和料主为,的、滑、长和$中,
砂可以的可,形和裂情况,滑够降的烧成温度,两对陶器的坏具有重作用$根据,两城镇遗址部丘陵中包含龙所需的、、长等物'13(,且所含
分况良好,磨度较高;距两城镇遗址南5址里处的娑罗树两城镇的最的滑地$或可推知,两城镇遗址掌着的重和矿物,并本地分配;标准型的发现问、的植被和便利的一论$
2.玉研究
两城镇遗址的龙山文化玉器丰富,主要有玉斧、玉刀、玉版、玉?、穿孔玉铲、玉簪等型两,鲁东南地区玉中心之一。

根据化学成分分析可知,该地区史前出土的玉蛇纹岩、玄武岩、理岩、燧石、绿松、水晶等[17]$
惠夕平调查两城镇遗址玉器的主要材质之-----玄武岩的地,发现两城镇最唯一一处的玄武岩产地位于夏家庄群。

根据夏家庄往两城镇的区域系统研究表明,由两城镇遗址发,在横跨河后沿直线可往夏家庄一'14($在期船只等水上交通工具已发明的背景下,不难推测出,两城镇先民通过水路运输掌握了玉的重之------玄武岩$
三、白陶生产和分配所体现的区域社会中心地位
有学者对期海岱地区的门研究,发
文化学研究
现白陶的出土概率与遗址规模等级成正比,认为“白陶主要见于大、中型遗址,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具有礼器的性质$白陶的有无和多少是社会分化的指标之一”阿。

在海岱地区所有出土白陶的遗址中,两城镇及丹土、两城镇-2/3等大型遗址中共出土40件,占出土白陶总数(73件)的约58%,周边中小型遗址亦有少量发现。

结合上文分析,两城镇遗址具有优越的陶器生产所需的植被条件和水源条件,并掌握了陶器生产所需的陶土产、和产,生产条件优越;大量且标化的陶生产遗址已有大规模的白陶化生产。

,两城镇遗址能是该区域的白陶生产中心。

至于白陶为何会在一些中小型遗址中发现,应白陶在本区域的(
,陶器的与生产在,与生产规模和生产&!3'(文认为陶器
器,分为两模:一是于生器的,一是合的器的
模式。

后者应区域研究的,根据遗址的大小规模,区域遗址的功能。

陶于等级礼器,应
模(
文化,两城镇遗址的规模大,发现有陶的丹土和两城镇-2/3遗址于二级中心,遗址于级至小[13]o,两城镇遗址掌了
的陶化生产,并、为陶区域的与,出两城镇遗址的社会等级地。

文化两城镇遗址有的地条件:、
绕,东南地势低洼,西有低山丘陵,森林资源丰富。

气候当于现今江淮一带,加之临近黄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点。

在这样的选址条件下,两城镇遗址既拥有宜植水稻的低洼地和充足的水源,又拥有合小麦栽培的干旱的低丘陵地带;既掌握了生产陶器所需的陶土及、砂等稀缺资源,又运输控制了文化玉器生产的重要矿料玄武岩,使之成为重要的陶器和玉器生产中心。

同时,两城镇遗址坐在区域内的主要河流上,两城镇遗址借助舟船沟南北,既于吸纳周围聚落的人力和资源&18',又便于向们供应陶器和玉器质,是区域的及品分和中心。

有学 照地区各个的人口数量区域调查,文化、周代及汉代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发展趋势出,“文化代是该地区人口发展的一个峰”何。

遗址出土陶器的残留分析结果有酒和酒器,酿酒使用的了产量的丰富。

发达的生产吸了大量人口,为遗址内的人口供了物质,遗址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
陶器在两城镇遗址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城镇遗址掌握了生产陶器的重要资源,为当时社会需求量大的物品,人口充足、矿产、森林和水源资源、术生了化的陶器生产,化的陶器生产又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权力的集中和两城镇遗址地的上升(加之的水遗址成为地区性陶器流中心,陶生产及分力的掌是了两城镇遗址在区域的经济及社会中心地。

上,优越的地选址支撑了两城镇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的,地区性陶器、玉器的生产和中心进一了代两城镇遗址于两城地区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M].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1927.
[2]靳桂云,等.山东:照市两城镇遗址土壤样D植硅体研究[J].考古,2004(9).
[3]凯利•克劳福德,赵志军,等.山东: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J].考古,2004(9).
[4"Lanehart Rheta E,Tykot Robert H,等.山东: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先民食谱的稳定同位素分析[J].考古,2008 (08).
[5]靳桂云,等.山东: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aB. 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6(04).
[6]栾丰实,等.山东: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4(9).
[7]靳桂云.: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木材分析[M]//龙山时代与早期国家国际学研究,2005.
[8]孙梁红照两城镇遗址古木炭的初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9].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代聚落考古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0]云,等.分时遗址硅
体初[J].国学,1999(1).
[11]凯利•克劳福,等.山东: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J].考古,2004(9).
[12]靳桂云.史前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2001(3).
[13].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的生产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4]华,等.山东: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陶器的初步研究[J].考古,2005(8).
[15].论(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技术与艺术[J].山东大学学报(历史),1959(3).
[16].:照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J].考古,1988(2).
[17]杨凡.海岱地区史前玉器初探[D].济南:山东大学,2016.
[18]方辉,等.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研究[A].东方考古(第4辑)[C].北京:学出,2008.
[19]方辉,等.:照两城地区聚落考古:人口问题[J].华
考古,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